楼主
松花江
八月的夜晚,天气闷热,睡不着觉;不知不觉又想起了自己几十年前的“知青”生活。 我们集体户的门前有一棵老槐树,树冠很大,离槐树不远有一条小溪,小溪水不大但特别清澈,小溪旁有几丛柳毛子,很茂密。小溪的两岸是我们的菜园子,里面有十几种蔬菜。夏秋两季只要不下雨,我们都喜欢端着碗在树下吃晚饭。晚饭后,月亮爬上了树梢,望着朗朗的夜空,无边的星际,开始想家了。我们大家就在大树下,或小溪旁,无奈的,胡乱的唱着歌,想起什么唱什么,唱着唱着眼泪就流了下来。当时我们唱的最多是苏联歌曲,如《卡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等。我们都喜欢苏联歌曲,因为苏联歌曲非常忧伤,好象只有这样的旋律才能抒发心中的哀愁和悲伤。那时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只有歌声能暂短的使我们忘却那无奈的烦恼。 山村的八月是农闲的季节。“挂锄”了,生产队除了饲养员,做豆腐和做粉条的以外,大多数人都无事可做。 这时候大多数的知青都选择回家探亲。剩下的少数人看家,寂寞难挨,女生每天就是织衣服,男生就到处溜达,上其它集体户串门;再不就是抄书。[男女生都在抄书]。那时流行“手抄本”,抄“小说”,抄“黄歌”,抄当时时髦的各种各样的“警句”。那个年代,除了“毛主席的语录歌”和《战地新歌》里的歌曲外,所有的带有爱情方面的歌都属“黄歌”。虽然当时“上面”不让知青唱这样的歌,但知青们几乎都唱。歌曲从那儿来的呢?就是从当年流传的“手抄本”里来的。知青当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抄本”的歌本。相互见面的主要议题就是讯问对方是否又有新的歌,彼此交换抄写。 当年最流行的知青版的《南京知青之歌》。也“传抄”到了我们这里。因为这是写我们知青自己的歌,不但歌词好,说的都是我们的心声,而且曲子也好听。我们大家都喜欢传唱。后来上面说这首歌是反动歌曲,不让唱了。原作歌手也差点判死刑。今年的七月,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节目里,我才看到了原作者,名字叫“任毅”,[老三界的]。这位仁兄,就为这么一首歌《南京之歌》竟被迫害,坐了十余年共产党的“监狱”。真是冤透了。那天节目的最后,还安排了一场数百人的大合唱;唱的就是这首曾在中国上千万知青中广泛流传的《南京知青之歌》,当时听的我是热泪盈眶。 当年,我们才是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应该读书的年纪,却被无情的抛到了大山里,远离了父母和学校。无端的剥夺了我们接受知识教育的机会。那时夜里,我常常梦见自己仍在上学,醒来时眼泪止不住刷刷的流,不知道在被窝里偷偷的哭过多少回,小时侯的美好理想,都被这残酷的现实淹没了,击碎了。我想当年的知青们都会有过与我一样的感受。 我当年也抄过很多“手抄本”书,如现在演的电视连续剧《一双绣花鞋》,电影《第二次握手》,都是当年在知青中流行的“小说”。也抄了很多所谓的“黄歌”。现在想想;当年的“极左”思潮是多么的反动啊!不让我们读书,不让我们唱歌,也不让我们看书;他们是想从精神上彻底摧残我们这一代人啊! 我常常怀念那段生活,因为那是我人生最宝贵的时光,虽然很艰苦,却也使我更加坚强了!正如《红灯记》里李玉和喝下他妈妈的那碗酒后说的那句话:“有了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 又是八月,仍是闷热的夜晚,几十年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 |
|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图片播客 http://photo.bokee.com/txzq
乐我 http://hnyqzm.56.com/ 备忘录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http://diy.hn8868.com/hnyqz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