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柱楼,侗乡的独特风景
在描述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的建筑时,有一些最基本的构件是不能忽略的: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这十大件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于社区中的一个建筑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鼓楼、民居、萨堂、风雨桥了。
侗寨的建筑群是以鼓楼为中心而展开的一个文化场域,它是侗乡特有的文化风景并且是真正诉之于视觉意义上的文化风景。鼓楼是一个寨子的中心,鼓楼附近是歌坪、戏台、萨堂,这四部分构成了侗寨的核心圈。紧紧地周绕着鼓楼的是民居住房圈,再外一圈是禾晾和禾仓,接着是寨门、凉亭、风雨桥。
没有防御功能的寨门
沿着侗乡这一寨子到另一寨子的半道上你会看到一种充满灵气的、古风十足的小型建筑,跨过它你就知道你已经走进另一个寨子了,它就是寨门,寨门则是村寨聚落生活区域边界的标志,出了寨门意味着你离开了这个人烟聚落而进入了乡野,反之进了寨门则表示着你进入了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如果你是一个陌生人,那么从此刻起,你便是这个寨子的客人了。
侗族的寨门为“井干式”木构建筑,侗族称之为“现”。一般几十到百来户的侗寨,其寨门都修建得比较朴素,也不高大,大约宽1.6米左右,高3米左右。比较大的寨子就要把寨门修建得大一些,装饰也要讲究一些。侗乡的寨门形式大同小异,风格有别,到底有多少种花样,实在 难以统计。
寨门分前、左、右三门或前、后、左、右四个寨门。这要看村寨的大小、通道的多少而定,如高增寨是一个三百多户的大侗寨,寨门有12座,其主要的寨门修建在桥头,十分讲究,门楼顶上有五重檐攒尖顶宝顶装饰,横脊上各塑了两条游龙沿脊攀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