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友情周末在2007-8-19 11:08:58的发言:
浏阳古乐, “三月不知肉味”...
1. 提到浏阳古乐,已故的原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一代音乐宗师杨荫浏教授说:“它是中国古代乐舞的活化石,堪称稀世之珍宝。”...........
2. 这种乐舞即为文庙音乐或称“丁祭音乐”,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浏阳古乐”。而创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浏阳古乐源自虞舜时期的《大韶》。..........
3. 浏阳解放后的首任文化馆馆长潘信之老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浏阳古乐补齐了中国古乐“八音”中曾经缺失的匏音,校正并改编了古乐曲,所以,称“国乐古礼在浏阳”一点也不为过。........
4.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古乐除孔子的故乡曲阜有部分保留外,其他各地的都已失传。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都想以继承正统号令天下,企图恢复古乐,但都因未得真传而失败。.............
5.值得一提的是,邱之稑还根据周时的《大武》,创建了“干戚舞”。“干戚舞”即“武功之舞”,为浏阳古乐所独有,它使文庙乐舞由原来仅有文舞的状况变为既有文舞,也有武舞,以示“武功开国,随即文治”。据说山东曲阜文庙乐舞中的“干戚舞”为从浏阳学习而来。............
6.因为保存在省博物馆的古乐器已经历了近两个世纪,很难再发挥演奏功能,而要复制它们,难度比较大。比如乐器中的编钟,一共有八口,且大小不一,厚薄不等,要制出音色与其一模一样的,实在太难。
友情周末兄:
关于《浏阳古乐》(对照上文的标号)想作几点说明:
1. 杨荫浏先生对《清朝律制》及附庸品《浏阳古乐》是持批判态度的。在湖南民间音乐调查报告中认为:《浏阳古乐》是清朝末流文人之作(大意),故其主编的《中国音乐词典》中,没有《浏阳古乐》的词条。贺绿汀先生也做了相似的评价(见《贺绿汀全集》)。
2. “祭孔乐舞”是应用于祭祀孔子的一套乐舞,不是浏阳创建,其蓝本是清政府颁布的丁祭旋宫之乐。
3. 中国古乐“八音”中的匏音(即笙、竽等乐器)从未缺失过。
4. 古乐在历代宫廷中都存在,《浏阳古乐》只是清朝宫廷雅乐的活化石。
5.“干戚舞”不是邱之稑创建的,历代宫廷都有。
6. 乐器仿制不难,只要有钱。
请详见本人的文章《“浏阳古乐”今辨》。
请点击下面:
http://www.emus.cn/?11808/viewspace-5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