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友们,兄弟姐妹们:
光阴荏苒,一晃40年过去了。今天,当我们已迈入老年,成为知天命、耳顺的一群人的时候,我们怎能忘记人生中曾经的那40年?在我们纪念自己那段独特的历史的时候,请大家不要忘记我们中的更苦难、更艰辛、更付出、更牺牲的一些知青们,他们就是--嫁给农夫、娶了农妻将自己的爱情、婚姻、命运、人生完全、彻底地拴在了农民身上的那些人。
怎能忘记,1969年寒冬,正月前后,我们小昌汉组陆陆续续有九名知青结了婚,其中七位找了本村的青年农民。这是一次被组里男知青称为"婚变"的知青的大事件。
当年,或许因为处于文革时期的特殊年代,一些知青出身不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选择了贫下中农为终身伴侣,可得到政治压抑的解脱,可使自己的后代不再重演政治歧视的悲剧;或许因为在这些知青的心灵深处,对"一辈子扎根在农村"的毛主席的号召和党的政策深信不疑,想给自己寻找正确的归宿,以表明自己是彻底的"扎根派";或许因为小组内产生的矛盾、摩擦,对一些知青造成了伤害,渴望出组挣脱相互间的隔阂与不信任,或许因为老乡的目标已瞄准了单纯的北京姑娘,娶知青做妻可以不花财礼,省一大笔钱,而且他们已主动出击、行动开了;或许因为生长在大都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气,不会务农不会生活的无能,使得她们对吃苦耐劳、朴实厚道、身强体壮的农村青年产生了新奇、喜爱;或许因为质朴憨厚的村人给了一些知青较多的关心、呵护,感动了她们,抱着一种感恩,一种回报,嫁了出去;或许因为她们已感到回京无望,现实一些吧,找一个可靠的、有力气的男人,过自己的小日子,至于今后的日子没想那么远,思维简单极了;或许因为她们离北京的父母太远,甚至父母正在被关押、被专政、被迫害,她们无法也不愿意征求家中老人的意见,就断然决定了自己一辈子的终身大事;或许因为她们太年轻、太纯洁、太无知、太偏激、太冲动、太草率,竟然不懂"结婚"的含义,过日子的现实,就傻傻地进了农夫家门;或许因为她们从小念书学习书本知识,受到了革命的、阶级的政治教育太多太深,把嫁给贫穷的农民,视为一种光荣,甚至助人为乐;或许因为她们下乡时,我们的国家、社会正处于"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无用"论泛滥的荒谬时期,她们受其影响,找对象不看文化,不信"门当户对",选择了文盲农夫也不以为然;或许因为她们处于迷惘、困惑时,从未受到过公社党组织的关怀,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她们缺乏正确引路人;或许……她们就这样选择了。她们没索要分文,带着自己的铺盖卷,拿着自己劳动工分的所得,走进了贫穷农民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