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半鬼节来历
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天,是中国传统中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夏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为“鬼节”。当然,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及其民间的鬼节,既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三节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内涵
一,道教“中元节”
按照道教的文化逻辑,一年的时空应该分成上下阴阳两半,而且中国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将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说的“官”不是指人间官员的“官”而是指意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类似于中国围棋对奕中的“官子”的那个“官”
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所以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
中国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许多宗教。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样讲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体,这使得宗教传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国道教传教的目的很明确,道教传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传播道德伦理是“因材施教”的。对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经》的道理,对那些智慧不够或者没有多少时间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人,就采取编写故事去说明道理,“寓教于游乐”,就是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传教方法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二,佛教“盂兰盆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天,是中国传统中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夏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为“鬼节”。当然,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及其民间的鬼节,既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三节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内涵
一,道教“中元节”
按照道教的文化逻辑,一年的时空应该分成上下阴阳两半,而且中国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将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说的“官”不是指人间官员的“官”而是指意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类似于中国围棋对奕中的“官子”的那个“官”
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所以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
中国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许多宗教。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样讲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体,这使得宗教传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国道教传教的目的很明确,道教传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传播道德伦理是“因材施教”的。对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经》的道理,对那些智慧不够或者没有多少时间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人,就采取编写故事去说明道理,“寓教于游乐”,就是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传教方法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二,佛教“盂兰盆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