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摘录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希望对我们认识知青和知青运动有所帮助。
《知青资料选录1》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因此,广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上山下乡大事记》
195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成为日后上山下乡运动的源头。
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此语日后成为上山下乡运动的最著名口号。同年,共青团开始组织青年垦荒运动。
1960年9月下乡女知青邢燕子事迹发表,引起青年热烈反响。
1962年在全国范围有组织开展知青上山下乡活动首次提出。
1964年1月中央安置城市上山下乡青年领导小组成立。
1966年下乡知青返城“造反”风潮涌起。
1967年北京市的红卫兵主动申请到边疆插队落户。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12-22”指示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掀起全国上山下乡高潮。
1969年5月各级上山下乡办事机构成立。
8月上海知青金训华奋战山洪牺牲。
1971年2月规定下乡两年以上知青可作为招工对象。
1972年5月杜恒昌等69名知青在内蒙救火时牺牲。
1973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
7月辽宁知青张铁生高考时交“白卷”。
1975年该年共有236万城镇知青下乡,为“四五”期间最多。
1976年5月国务院知青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陈永贵任组长。
1977年高考恢复。
1978年10月中央决定统筹安排解决知青问题。
12月云南农场知青请愿、罢工要求回城。
1979年3月邓小平批评知青闹事。
4月知青安置经费使用标准调整。
1980年5月胡耀邦等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
8月城镇就业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1981年10月国务院知青办起草《二十五年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
11月中央决定劳动部门统管知青工作,以解决知青遗留问题。
50年代中期,城镇日益增多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就业,而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合作化运动正需要大批有文化的青年。到50年代末期国家又处在精减职工、压缩城镇人口中,于是,动员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回乡、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便应运而生。
当时,国家对城镇知识青年下乡问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均由地方自行安排,基本上属于投亲靠友和随父母全家回乡落户。有少数地区试办跨省区下乡。创办青年垦荒队,则是各级青年团组织发动的,后来逐步纳入了地方政府部门管理。
在整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程中,这个时期是为大量中小学毕业生寻求出路的一个探索阶段,重在舆论倡导,摸索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