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倒回时辰,去了2006年的茶座看看,这一刻那边好清静噢。东瞅瞅,西瞧瞧,还真有不少好东东。看到长岭上人的这篇文章,转来给新老朋友看看,不管你是老知青还是小知青,我想这篇文章都会激起你心底之湖的涟漪……
长岭上人是我们熟悉的枫林过客大哥的弟弟,同样也是浏阳知青。
打断牙齿和血吞 作者:长岭上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始,一代伟人一句话一挥手,数千万稚气未脱的“雏鹰乳燕”便打点起简陋的行装,纷纷奔赴穷乡僻壤边陲旮旯——被称作为“广阔天地”的地方,接受“再教育”。这场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起起落落二十余年,直至巨星陨落方才偃旗息鼓、草草收场。
作为数千万分之一、曾在广阔天地中历炼过几多风风雨雨,在泥浆污水中摸爬滚打了十余载的过来人,早已铅华洗尽两鬓似雪。老之将至不善回忆的我,奉行的是“忘掉过去,不看现在,享受今天,展望明天”的“糊涂”养生哲学。因而很少翻动那心酸苦涩、沉重不堪的一页。
近来追求时尚,学习上网,偶尔轻点鼠标,进入被称之为“西部知青”的地方,顿时,我的眼球便被内中热闹非凡的场景所吸引:只要迈进该网站,一句我曾是知青的话语,立即引得无数人敲锣打鼓地列队欢迎,从巍巍天山脚下到莽莽椰岛胶林,从滔滔洞庭湖畔到垠垠北大荒原,大凡当年知青插队落户的地方,就有相见如故的知青在向你问候,其中既有水乡泽国的渔歌晚唱,又有高山密林的鸟啭竹喧,兼有南方版纳的披霜秋蕙,更有北国边陲的绽雪春梅。所有话题:仅叙山乡趣事人生感悟,绝无酸楚恚恨时命蹇落,真叫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始从亦真亦幻的网络世界中回到现实之中,不期早已热泪盈眶,令我浮想联翩。
掐指算来,热诚如我辈的万千知青奔赴广阔天地陶冶红心之初,至今已达四十余年,潮起潮落,世事浮沉历经两代人之久,在这浮华障眼,物欲横流的时代, 无论山南海北,过往从来,“知青”话题仍不时被人们谈论得嗟叹晞嘘不已。其中是什么缘由使“知青”具有如此魅力,一路谈论经久不衰?我离开座椅伫立窗前,仰望苍穹自个沉思,希冀探究出知青命题的这一深沉的哲学內涵。
是一种现象?不妥!似乎太过浅显;是一种情结?不贴切!好像过于粗俗,我轻轻摇了摇头。倏然,一个概念在脑海中灵光乍现,仿佛如苍茫的黑夜中躅躇徘徊、方向莫辨,一下子曙光初绽,眼前豁然开朗:对,是一种叫做“精神”的内核在坚定地支撑着芸芸知青众生,贯穿于整整一代人的身心,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固有的特质。
当年政府一声号令,无须过多动员(有的尚还未达到下乡年纪的知青甚至是从家中翻箱倒匣偷偷地拿起 宝贵的、 专属于自己的“城市户口簿”到街道办事处报名),便争先恐后风起云涌般的打起被包,义无反顾地离别亲人朋友,抛舍故土家园,奔赴贫穷落后、瘠薄偏僻的广袤乡村,在险恶异常地环境中餐风饮露,苦苦支撑,以自己稚嫩孱弱的臂膀承担起改造山河的重任,主观为自己生存活命,客观为国家解决了就业难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有着泱泱八亿人口、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创造出失业率为零的奇迹,当我国政府向世界所郑重声明这一数据与事实,将整个世界环宇震撼,被称之为不可思议的一桩大事情。
曾记否,有这样一副对联:身居茅屋心忧天下,脚踏污泥放眼全球。至今看来,撇开其中的政治色彩与时代局限,在声势浩大的知青运动中,我们每一名知青至少都以自己一己微薄之力,为国家政府,为社会人民分了忧、解了愁,这是勿庸置疑的。如果怀疑我的这一观点,只要看看当今政府在解决就业难题,在失业与半失业人口上所花的精力与功夫就可见一斑。
当坎坷历尽,兴高采烈地回到城里时,知青们发现生我养我的城市是那样的陌生、自己与城市中的其它年轻人永远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历尽三年天灾人祸的困难时期、文革痛失宝贵读书机会、上山下乡仓促回城后的大龄知青们再一次面临就业、内退、下岗与失业的尴尬与窘境,乖戾命运的各种煎熬与不公纷至沓来,尽管如此,广大知青们并没有丝毫气馁、颓废与自暴自弃,依然以国家大局为重,默默地承受着“改革”给自己切身利益所带来的又一次巨大冲击。知青们的一句口头禅:目前的生活状况,再苦也比当年农村住漏雨茅棚,吃红锅子辣椒水要好强上百倍千倍。
人们常说:经历了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含辛茹苦坚忍不拔,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人早已修炼成的操守,深明大义的知青们都知道:唯有小家庭的安稳和谐,国家方才稳定,社会才能进步发展。尽管生活清苦,但绝大多数知青家庭都甘于清贫,默默地用尽自己的全力培育下一代,使他(她)为国家做出贡献,使每个家庭成为遵纪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楷模与典范。
下乡时,知青们大都普遍处在年龄尚幼、身体孱弱阶段,加之第一次远离父母亲人缺乏独立生活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农活繁重麦菽莫辨,给自己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压力。尽管如此,知青们并没有泄气消沉,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生活的考验与挑战。他们很快与当地农民社员打成一片,拜师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在艰难困苦中、在极短的时间内,小小年纪不但学会了生存,还依照不同农时适时熟练掌握了犁耙耕耘、播种插秧、沤肥烧灰、割胶放牧等生产技艺,成为当地农牧生产的中坚骨干。
当返回到早已陌生了的城市后,即便早已错失了最佳读书年龄,为适应新形势、尽快跟上时代的节拍,早已年过半百,拖儿带女的知青们没有怨天尤人,他们纷纷戴上老花眼镜端坐在夜大、电大、职大的教室中,与同自己儿女子侄辈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同堂听课,求学求知,而且大多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相继取得了大专、本科、硕士乃至博士等各种学历与学位,在新的人生历程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繁荣腾飞、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充分发挥出自己一分光和热,做出这一代人特有的贡献。
虽然坎坷一生,遭遇各种不公正待遇,在下放所在地的农村社员误认为是分了他们一杯羹、抢了他们的饭碗而普遍受到同工不同酬等极为不公平的待遇,在文革中甚至横遭鞭笞与惨遭屠戮,但深明大义的知青们仍不计前嫌,时时眷恋着作为“第二故乡”的山山水水与父老乡亲,不时组织参加返乡省亲等各种联谊活动,当年青春飞扬的帅哥靓妹们,回到魂萦梦绕,离别多年的第二故乡,再一次面对早已老态龙钟的“师傅”和皱纹盈面、华发满头的同龄亲人时,竟泪水滂沱相拥抱,哽咽执手语依依。当知青们看到历经半个世纪,当年的湖乡山村仍然贫困落后,便自发倡议组织,慷慨解囊,捐款捐资,架桥铺路,创建希望小学,开展多种公益慈善活动。
知青一代人是“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一代。
知青一代是历尽艰难自强不息,知恩图报的一代。
知青一代是为着国家的腾飞发展的大事大局而甘愿自己蒙受委曲损失、青春乃至生命,是打断牙齿和血吞的一代。
在当今社会与时代是否要进一步讴歌与发扬这种知青精神?回答是肯定的!
长岭上人 2005年11月11日
于闲聊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