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
几句心里话
这几日,看了网上因有关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与建知青雕塑的话题,所引发的一些帖子,总觉得有些心里话想与知青朋友们交流。
当年知青下乡是熙熙攘攘的去,回城亦是吵吵嚷嚷的回,随着政治的玩笑演变得如同闹剧一般。虽然历史过去并不久,但社会上很多人对知青都有一种误解:偷鸡摸狗、打人抢东西、小林子里谈爱、始乱终弃、好吃懒做、怕苦怕累、自己都养不活、城里人望哒厌、乡里人望哒怕、狗望哒都要咬(长沙话念)……。知青个体,无论聪慧/愚昧、清醒/糊涂、有为/平庸、勤劳/懒惰都放在一只锅里烩煮得面目尴尬,举止狼狈。许久以来,“知青”,这个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经历,一直在承受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非议。
在现实中,知青中更多的是在社会的中流离颠沛起伏的“船只”,由于下乡被迫中止了学业,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便被一再耽误。目前很多朋友的生活状况比下放时好不到哪里去,老之将至,保障、养老的现实问题接踵而来。也许还过上几年,我们就将会被社会彻底遗忘。
我经常回想起当年在农村的那些岁月,自己能熬过来真不容易。在那艰苦岁月里,我搭帮有了一批休戚与共的知青朋友,搭帮尽力帮助我们的善良农民,我的怀念与感恩时刻萦绕心头,挥之不去。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怀念和感恩的意识愈来愈强,相信许多知青都一样有这么一个无法解开的情结。
88年我们几个同学商量组织一些也有这种想法的知青到沅江看看,没想到响应众,回到了乡里我们得到了始料不及的热烈欢迎。以前在我们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帮助过我们的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们都像迎接自家远行的亲人一样倾其所有的招待我们。
从此,我们一有机会和条件就会到那里去,重温不寻常岁月里那种不寻常的感受,寻找在那片土地上蹉跎过的青春记忆。我们的行动得到众多知青朋友的认同,许多知青找来或打电话过来表达以后有这种机会他们也要参与的愿望,第二故乡的党政部门、父老乡亲们也常搭信来希望我们常去沅江。
96年沅江涨大水,知青们几天之内捐凑了两百多万元、还有衣物送到沅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亲们的困难。不只是沅江知青,还有江永、宁乡、吉首凤凰县和湖开、湖绸、湖橡、中山百货等原下放其他地区的知青和职工都主动参与了这次募捐。其实当时知青们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但乡亲们有难,知青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解囊相助、义无反顾。湖开一位身患癌症的沅江知青托人带来100元钱捐献给灾民,我们在活动结束后到湖开去看望她时,她已经离开人世了。记得还有一个知青冒着大雨赶到临时办公室,捐出了当天做搬运所挣来的全部工钱,以至没钱搭车回去。
沅江一家国有企业濒临倒闭,一位知青企业家资助了300万元,使这个企业以生产“辣妹子”产品而驰名中外。现在,“辣妹子”的产值已翻了几个亿,每年上缴利税一千多万。这位企业家却从没拿回过一分钱,沅江市政府给他的奖金他也全部捐给了沅江的寒门学子全当回报当年乡亲们对知青的滴水之恩。
像这样不忘故地、反哺施恩过自己的农民的事很多。据我所知在江永、华容等各地知青早就作出了榜样,90年、2000年,沅江几百名知青返乡,04年江永千名知青返乡,05年华容几百名知青返乡,07年千山红农场百名知青返乡,还有常德,岳阳,郴州、靖县、安乡、汨罗等等各地知青返乡,当地的父老乡亲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夹道欢迎.知青们用自己辛苦打拼换来的钱财办希望小学,捐助寒门学子,修道路、办企业等被传为美谈。无论个人还是群体,无论显赫还是平凡,知青都在尽自己的力量和爱心抒发一代知青的真挚情感,在世人面前树立一代知青的形象。而且通过这些活动,各地知青的情感得到了加深,大家互相支持帮助,也得到了当地党和政府和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们的赞赏.
作为这些活动多次亲身参与者,我认为是十分有意义的,首先,经常重返我们的青春故地,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回报往日曾帮助、关心过我们的乡亲,对我们而言是一种精神慰藉,也能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其次是通过经常参与各种知青社会活动,能使我们结识越来越多的朋友,知青都有共同的语言,我们可以互助帮助,互相交流,互相鼓励。正因为有这么相同经历的朋友,我们即使到了晚年,也不会感到孤独;通过我们自己张罗的一些活动,可以刷新世人对于知青的那些误解,让社会以及我们的后一代正确认识知青。知青一代人虽然吃过苦,但是深情重义的人,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曾经,也是社会的中坚。
到明年,就是多数老三届知青下乡40周年了,有许多热心的人正在筹划纪念活动。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就如同近几年各地知青那些纪念活动一样。我记得当时几家电视台都有追踪报道,还有专访节目。潇湘晨报主办的重返知青点,建设新农村,及近日湖南知青艺术团在全国合唱比赛中获得金奖,在社会上引起很好的反响。许多没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人通过这些宣传了解了知青,理解了知青,接受了知青进而帮助知青。国家一些政策的出台应该说与这么多年来一大群知青长期致力于报效的社会活动不无关系。
6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达到高潮的一年,一个面向,蜂拥而去,以后几年里势如浩荡。这个纪念活动会开启无数知青对尘封已久的青春岁月的记忆之门,会带来人们对于知青精神的证定和认同,会带来人们对于知青的兴趣和关注,会让我们有一段感慨良多、精神充溢的重聚时刻。
朋友们,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为自己的快乐时光投资,谁还会来?如果我们自己搅局自己的盛会,还有谁愿意惹"知青"这说不清是非的话题呢?
一个群体,如果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需对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也应该宽容地看待自己曾经承受过的不公待遇。老是心中愤愤不平,老是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过去的苦难,甚至定要讨上一个“公正”的说法,又如何得到社会得到后人的真正理解呢?
当前一些热心的知青张罗着以知青的名义办几件事情,其目的主要是想通过这些活动,来提升知青的社会形象,试想一下,有谁会选择一个如此难如此费力不讨好的课题来攫取个人的目的呢?
在任何社会中,一个群体都不可事事将自己放在与“官方”对立的位置,并动辄就以此来判断是非,这样的做法,最终有可能将自己放到社会的对立面去,这无益于任何问题的解决,除非确实想自暴自弃。
我们相信历史会客观地评价知青这个中国历史上奇特的群体。我们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的人们一定会说,知青,这个曾经经历过苦难的群体,并不是一个只顾社会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的群体,而是一个对社会有着相当责任感的群体。
还是化戾气为祥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