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乡路上(一)
1970年3月1日,在原岳麓区委旁边,窑坡山上的斜坡上停着一辆解放牌客车,8点钟左右,去会同的下乡知青们开始陆陆续续上车,客车的四周,围满了送别的人群。年轻人与送别者之间自然是满面春风,热情洋溢的话语说不完,只有家属长辈们送别时才神情凝重,千叮咛万嘱咐。我的父亲远远的站着,始终没和我说一句话,冷峻的脸上只有无奈。
9点左右时,一个司机摸样的老师傅把汽车发动,刚按了一声“笛”,车厢内瞬间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哭声,那哭声撕心裂肺,使我记忆犹新。显然这哭声也震撼了那位开车的老师傅,他没有接着按第二声喇叭开动车子,而是将汽车发动后,在原地足足停了2—3分钟。车外高声的送别声、嘱咐声汇成一片,车内的人早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不曾想就是这辆蓝白相间的解放牌客车,带着我们这群16—17岁的孩子开始了人生的旅途。
客车经荣湾镇,过湘江小桥到水陆洲。再从水陆洲过汽车轮渡,从中山西路码头上岸到河东。这时震耳欲聋的哭声已转为断断续续的抽泣声,他们一个个都把手放在前椅的靠背上,头枕在手上抽泣着。客车继续前行,从沿江大道转上五一路,那时五一路还没有拉通到现在的火车站,而是在老火车站往右拐,从湖南旅社旁转上建湘路,过人民路小铁路桥转上韶山路。在当时说来,韶山路可算是一条宽敞的大马路。那时候的韶山路可不像今天这样,两边没有高楼大厦,人也没有现在多,车就更少了,过了湖南橡胶厂,可以说就是到了郊区。
这时除了汽车的马达声外,车厢内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异常沉闷。可能有的同学还想看看长沙城的最后一眼,不时把头抬起来,看看车窗外一闪而过的街景。就在我们乘坐的汽车到达现在的砂子塘、湖南中医学院附近时。坐在我前面斜对角的一位女同学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了一个塑料木偶,用大拇指一按,小塑料木偶就倒下,一松它就自动站起来。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这种小玩意算不了什么,而在当时来说,已是相当新鲜的玩意了。
我当时也被这新鲜玩意吸引住了,那女同学头枕在左手上,右手正玩得起劲时,她无意中回头看了我一眼,见我怔怔地看着她,她自己倒先“扑哧”一声笑起来,引得全车的同学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她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就拿着塑料木偶当着大家的面,按了两下,只见那塑料木偶一会倒下,一会站起,一会倒下,一会站起…那可爱的形象和新鲜,使车厢内爆发出一阵更响亮的笑声,男的女的笑烂一地。
这阵笑声过后,客车已过井湾子,这时知青们已恢复了他们往日的本来面目,说笑的、唱歌的、打闹的、一副无忧无虑的模样,他们哪里知道严酷的考验正等着他们的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