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雕塑之我见
湖南知青要建雕塑,早在一年前我就听到说过,现在网上公开讨论起来,令人振奋。
看过网上讨论的文章,大都表示对建雕塑是支持、拥护甚至是感谢的,更多对雕塑要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朋友们对建设雕塑的关心,包含在篇篇帖子之中。我其实也有同感,只是近因事务缠身,没有时间上网,那天听到广场土地已经平整,而雕塑设计还没能落实,心中不免着急,于是今天起了个早,将自己的具体看法发了出来,抛砖引玉,望引发大家的智慧尽早将方案定了下来,最好还有哪几位长于画艺的朋友,将我们大家的想法以图画表达出来,这样,雕塑大师就可以尽早动手,工程方可进入实质性阶段。
以下是我对雕塑的看法
感觉斗哥文中提出“三个人”的描述要求过细(斗哥恕罪了),作为一个高大12米多的雕塑,其基座上放三个人,即使那三个人是并列站立,也会显得非常小的。看到江永的知青雕塑,一男一女,一立一蹲,我的感觉人还是小了些。作为人物群雕,需要有相当大的境地和气势,我以为在知青广场是无法做到这点的。因此我建议还是做一个人物的雕塑,以他的形象、动作来代表我们湖南知青这一代人。不要搞什么性别平衡,雕塑只是一种艺术,它越是抽象,越有生命力,这点我下面还要谈到。
我们知青广场的雕塑,与一般的雕塑应该有何不同呢?大家发表了许多意见,我不再一一重复,以我心中的想法,这个雕塑应该是区别英雄人物,也区别于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的雕塑,当然更要区别于步行街上的长沙形象雕塑。它体现出来的是一个草根人物,它代表的也是一代草民,只是这些草民都有过共同的知青经历。从它的着装、动态、眼神能应该体现出这点来就足矣。
他不伟大,但也不渺小,他只是生活的还原。
我们不宜将这个雕塑赋予太多的政治含义或者思想内容,它就是它,它是一个知青,它矗立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叙述,对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来说,它只是一段历史的记录,也许只是对知青本身来说,它才会有更多更多的含义。如果我们过分在这个方面花费力气争议,这具雕塑很可能将流产。我以为,对雕塑的期待值过高,让大家对它施加了太多的精神寄托,而这种寄托,几乎成了难以负荷的重压。它还没有出世,就要承受这般沉重压力,想想谁敢做它的催生婆?
放下这些包袱,让它回归一个普通的草民身份,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清晰认识,也许它的出世并不能完全满足您的愿望,毕竟它出来了,它矗立在一个叫“知青广场”的地方,而它本身的名字就叫“知青”。
知青雕塑的形象,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具体意见,今天我斗胆带头提出,望引起大家热议,欢迎拍砖。
我以为知青的雕塑,应该是个男性,因为我们需要它体现一种肌体力量,它穿着的是当年最流行的白背心,下着球裤。在他的膝关节处或贴有一块伤湿止痛膏,脚部淹没在田里,不要显露。他的头发是一种平头或者短西式头。他不是静态的站立,而要体现一个动感。我以为,在农活中最好体现在雕塑中的,莫过于揹纤的动感了。当然,在田里揹纤与在河边揹完全不同,三峡的纤夫是光着身子不着衣服的,他们的光脚踩在河边山路山,可以清楚看得见,但农田中揹犁纤的人肯定是穿着衣服的,如果不是知青而是农民,他们为防晒将穿得更多。我们看这个知青,右肩上揹着一根绳子,双脚成大跨度弓步,插入男中的泥土中,双手用力拉着纤绳,身体前倾成45度或者更小,头部自然向前倾斜,眼光注视着前下方的田土,以纤绳、双腿、身体角度的力度,构成整个人物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应该让人感觉到,任何部分的失衡,例如绳子崩断,或者脚下失滑,都将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将这种平衡破坏。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各种力量相对平衡构成的,知青岁月也是。
以动态平衡的雕塑,刻缕下劳动的瞬间,也记录下历史上那短暂的瞬间。
对它的衣着甚至动作都作出详尽的描述,别以为这具雕塑会过于写实,其实抽象才是它的本质,抽象才给它赋予更多的内涵。比如那根纤后有什么?比如他是的揹船还是在揹犁?这都会因抽象而更富想象。
抽象的另一个好处是,如果有人希望通过这幅画面来表达什么的话,我想说的是,你怎样理解,这个雕塑就是表达怎样的意思,尽情地发挥想像吧,朋友。
最后,我想就四周浮雕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浮雕的设计,最好的办法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设计原型都来自过去的旧照片。我们收集好旧照片,组织一些专家评议,挑选一些最有知青信息含量的照片,请艺术家抽象出来,就成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浮雕了。这种办法来得快,不失真,易操作,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知青都有参与感。
昨天晚上象子给我打电话,说道目前进展情况,不免露出焦虑。因此我不顾出丑,妄言雕塑,期待大家议热话题,早日促成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