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援外记事》有感
打油匠的《援外记事》我应该是第一个正式的读者。读他的这篇纪实性小说,感觉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援外,在六十年代是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经历。那时我们国家经济稍有起色,就忘不了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的人民需要我们帮助。于是引发各行各业一系列的援外活动。这种活动高潮在文革之前,结束于改革开放之后,前后延续二十几年。尔后的援外活动,性质上与操作层面上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花费援外资金达数百亿人民币,崇高的动机放在一边不说,援助的效果还是有目共睹的。当时国家穷,也没有什么好东西援助人家,记得我们机关有一位干部的父亲,是长沙一个蔑器厂的八级师傅,以他的手艺竟成了援助非洲人民的蔑织专家,我想可能还有更多的民间艺人或者手工业者也成了当年的援外专家吧,这种奇特的经历,唯有在当时的年代才会出现。打油匠虽然是以炊事员的身份出国的,但好好歹也算得上一个专家级的人物,在那个年代,革命工作是不分贵贱的。
《援外记事》着笔非常朴实,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他的出国动机,并不是为了“支援世界革命”,而是想逛逛世界,顺便带回几大件“显阔”。正因为朴实,文章读起来才有回味,才会触发我们记忆深处一块差点遗忘的角落:“哦,援外呢?我们知道这事!”
打油匠不但知道这事,自己还亲身经历了,今天又将这段经历写了出来,逗得我们这些没有这种经历的人羡慕不已,也引发内心曾经的“妒嫉”。因为以当时的阶级成份,许多人是没有资格去支援世界革命的,打油匠去了,尽管他是混入这支队伍的。
看到《援》文,我不由想起韩少功对我们这一代人“亏”还是“不亏”的一段精彩论述。韩兄的大意是:不管过去曾经经历过什么苦难,但只要想想,你能够横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二种不同体制的转化过程,短短几十年时间,体验人家几百年才有过的感受,这种经历难道不宝贵吗。我想打油匠的那种“援外”经历,也许我们下一代不可能再有了,将它记录下来,仔细品味,不也是一人生乐趣吗?
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是我读打油匠《援》文最大的感受。打油匠的文章读起来爽口,但听他说话,却是不敢恭维,不是表达能力不行,而是他那口音含含糊糊太不清晰,好像一个三岁小孩。谁知道他是一位口腔刚刚动过大手术、做过化疗的重症病人呢!在这种逆境之中,打油匠思如泉涌,从《殘荷》到《援外记事》一篇篇纪实性小说脱颖而出,有谁能说打油匠不是一位最热爱生活的人,也最珍惜生命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