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冈山下一个地主的悲情
草原野狼 / 文
CCTV —1 正在播放的电视连续剧《井冈山》,剧中有几幕,详细再现了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收编井冈山绿林首领袁文才、王佐的那段历史。之中,毛泽东第一次前往会见袁文才的剧情,生动真实,也颇扣人心弦。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包括这部电视剧也没有客观反映),当年毛泽东与袁文才首次会面的地方——大仓村的一所大宅院,竟是井冈山的一个大地主林凤和的家,而且,是林凤和与袁文才一道会见的毛泽东。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为工农红军),虽然是以“打士豪、分田地”著称,但是,井冈山下这个叫林凤和的地主,却令毛泽东到其晚年都没有忘记,也甚是怀念。
这是为什么呢?
江西宁冈的县城是龙市,由此到井冈山茅坪有二条路:一是通汽车的盘山大路,约17公里,二是不通汽车的小路,只有12 公里。当年红军上下井冈山,自然走的都是小路。
从小路进,在5 公里处,是一个叫大仓的村子,林凤和就是这个这个村子里的人。当年,毛泽东就是从宁冈的古城镇骑马走旁边小路,到大仓村林凤和家,与袁文才见面的。
1927年时,林凤和是当地的一个大地主,有地,也有商行,主要是做茶叶生意。他与袁文才年龄相当,都是30岁左右的人(毛泽东当时也只有34岁),关系一直很好。
1927年10月6日,毛泽东仅带6个人,从古城镇来到大仓村,与绿林首领袁文才初次会面,会面之处就在林凤和的家。
林凤和当即杀猪,迎接款待毛泽东。
林家大院内的房子较多,在林凤和住房的对面,是一排吊楼,毛泽东与袁文才便被安排在吊楼上会谈,吊楼内的桌上,则摆上了瓜子、花生等点心和茶水。
吊楼前,栽有二棵金桂花树,十月金秋,正是桂花飘香之际。毛泽东来到后,即对这二株花香浓郁令人陶醉的金桂花树,赞不绝口。林凤和也高兴地对毛泽东说:“这是我结婚不久后栽下的,本地人俗称贵人树,今天贵人真的临门了!”众人便大笑,称是。
毛泽东与袁文才谈得很投机,从上午10点,一直谈到下午太阳快落山之际。午饭,则自然是由林凤和款待的。
毛泽东与袁文才谈妥离开时,袁文才送给毛1000块大洋,以表他欢迎毛泽东及工农革命军之心意,而这1000块大洋,其中有700块,却是林凤和垫上的。林凤和本是个豪爽之人,毛泽东当日的风采及谈话,无疑打动了他,使他认定毛泽东是个做大事的英杰,因此,他便很慷慨地奉上了700块大洋。
但是,解放后,林凤和却死得很惨。
土改中,没收了他家所有的土地与财产,强迫他种地。可林凤和一辈子没作过劳活,由此,村里便不给他饭吃。于是,他被迫自杀身亡。
据他的后人说,林凤和在自杀前,也曾想过给毛泽东写信求救,但他却又怕因自己是地主成份,地方会卡住他的信,反而连累后人,便放弃了。
实际上,的确,林凤和的顾虑并非多余。
解放后,毛泽东并没有忘记他,而是曾打听过他,还从北京派人来当地找过他,可是当地干部却说,他家没有人了,将北京来的人给哄了回去。其实,那时,林凤和的妻子及孙辈仍住在村里。显然,那些迫害过林凤和的干部,是不希望他翻身的,唯恐林凤和家人与毛泽东联系上,便会有他们的好果子吃。
三十八年后,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是坐小汽车走的大路。5月22日,小车驶到分路口时,毛泽东指着通往大仓村的那条小路,颇为沉重地对随行人员说:“当年我就是从古城骑马走旁边小路,到大仓村林凤和家,与袁文才见面的。可惜这一次我看不到了。袁文才、林凤和都不在了,我也快见马克思了。”
当时,毛泽东知道林凤和已不在了,但是,他却永远也不会明白林凤和是怎样死的,没有人会将真实情况告诉他。
毛泽东虽然永远也无法知晓林凤和死去的真相,然而,从农村走出来的他,对文化落后、没有什么民主意识的农村,其基层政权发生性质蜕变的可能,却是常怀警惕之心的。
在有关“四清运动”的1964年12月20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就愤然地说:“农村的中心问题是这一批干部,主要是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骑在农民头上,农民不好混,穷得要死。”“地主富农那些人已搞臭过一次了……这些当权派,却从来没有搞臭过。他又是共产党,上面又听他的。”
2007/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