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談中國的傳統節日
立春白雪压桃花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國家之一,歷史上,中國人根據各種知識現象而自發形成過許多很有意義的節日,這些節日,不僅僅蘊涵著深刻的科學內涵,還爲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繁榮,作出過重大貢獻。
中國人應該逐步恢復自己的傳統節日習慣,這其中的文化、經濟等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一、中國農曆的現實意義
現在世界使用的所謂的“西曆”,是16世紀末期和17世紀初期, 羅馬教皇格雷果裏修訂了西方歷史上極其不精確的"儒略曆",而制定和頒佈的“格雷果裏曆法”。這個曆法最大的特點,是完全不考慮月亮周期在太陽年中的複合運動周期情況,而是按照人的主觀數學分段的方式,把一年截分成爲12個月,然後,爲了調整每四年出現的一次太陽運作日和數學分段日上的差異情況,將一年主觀分成爲1、3、5、7、8、10、12月爲31日,4、6、9、11月爲30日,2月爲28日,2月爲四年一次的調整日差日。特別是西曆爲什麽如此這般確定“一月一日”,幾乎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即使他們把基督聖誕日確立爲歲首,也還是說的過去的。這就是說,現在人們使用的西曆,也就我們現在使用的西曆,基本沒有天地人合一的任何科學內涵,只有主觀數學分段意義。即使是現在西曆中使用的七天一星期和星期天休息日,儘管是借用的東方曆法中的七星象爲一個朔望區間的天文理論,但是,其內涵已經被改動成爲了基督教的禮拜時間序列了,與天文現象已毫無瓜葛。所以,現在人們使用的西曆,儘管是全世界公用的,但是,其中不合理不科學的問題非常多,也不太符合電腦時代的記數需要,其數學功能比起中國曆法可以180年一迴圈輪換的甲子記數年法的功能差了許多。今後,這樣的西元曆法會不會被改動修正和撤換,還有待於世界歷史本身去證明。
縱觀西曆中的各種節日,比如什麽耶誕節、復活節、感恩節、萬聖節、鬥牛節、愚人節等,都是主觀歷史文化的産物,屬於是一種人造的民俗節日,帶有很大的地方區域文化傳統性質。中國人去過這些外國節日,幾乎就是認同他們的文化傳統。當然,筆者並不反對中國人都不去過這些節日,只不過要指出,這些節日沒有什麽科學內涵和豐富文化內涵,自然就缺乏了世界的通行意義。
相比之下,中國曆法中産生出來的許多節日,都帶有天地人合一養生文化內涵和動植物生長周期科學內涵。比如,冬至節前後45日,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季節,冬至節前有小雪大雪,後有小寒大寒。同時,冬至節又清楚告訴了人們天象的位置,所以,冬至節是萬物萌生的開始,45日之後,萬物就復蘇了!正因爲如此,西漢太初曆法實行以後,中國人把夏曆的正月初一,看成爲是萬物復蘇之日,是一年的開始,是元旦之日。而同時又把太陽極點南端的冬至節看成爲是萬物萌生的開始。所以,冬至節,是中國歷史上僅僅次於元旦的大節日。中國曆法,歷來是中國養生學和醫學的基本參考系,中國人的許多傳統習俗,都是根據中國曆法而來的。所以,忘記了曆法,就會忘記自己的傳統。
中國的傳統曆法,不僅僅是萬物本生態的教科本,同時還是中國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契機,中國各個節日,幾乎都是集市交易日和文化交流日,這些節日中,農民工匠要交換各種生産資料,城市居民要借機消費,文人墨客要在這些節日裏交流發揮,以去刺激自己的才思文章,國家則利用這些節日舉行一些大型祭祀活動,去宣傳和強化官民的道德禮儀習慣。
非常遺憾的是,由於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些淺薄激進文人眼光一味朝外,他們對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的深沈內涵理解甚淺薄,所以,在“反封建主義”的旗幟下,中國歷史上的各種傳統節日屢屢遭破壞,到了新中國的“移風易俗”革命化時代和文革中的“過革命化節日”的運動中,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節日便逐步出現了斷裂和冷寂,特別是在文革時期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人們,現在有許多人都對中國傳統節日極端冷漠了,反而對外國那些並無多少科學文化內涵的節日倒是興趣盎然,這,當然是不正常的社會反映,也是盲目反傳統帶給中國的一大社會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