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江永知青是我省下放时间早、延续时间长,知青人数集中、影响较大的一个知青群体。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动网先锋论坛各地知青江永知青 → 漫談中國的傳統節日

您是本帖的第 1481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漫談中國的傳統節日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漫談中國的傳統節日

漫談中國的傳統節日

立春白雪压桃花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國家之一,歷史上,中國人根據各種知識現象而自發形成過許多很有意義的節日,這些節日,不僅僅蘊涵著深刻的科學內涵,還爲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繁榮,作出過重大貢獻。

  中國人應該逐步恢復自己的傳統節日習慣,這其中的文化、經濟等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一、中國農曆的現實意義

  現在世界使用的所謂的“西曆”,是16世紀末期和17世紀初期, 羅馬教皇格雷果裏修訂了西方歷史上極其不精確的"儒略曆",而制定和頒佈的“格雷果裏曆法”。這個曆法最大的特點,是完全不考慮月亮周期在太陽年中的複合運動周期情況,而是按照人的主觀數學分段的方式,把一年截分成爲12個月,然後,爲了調整每四年出現的一次太陽運作日和數學分段日上的差異情況,將一年主觀分成爲1、3、5、7、8、10、12月爲31日,4、6、9、11月爲30日,2月爲28日,2月爲四年一次的調整日差日。特別是西曆爲什麽如此這般確定“一月一日”,幾乎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即使他們把基督聖誕日確立爲歲首,也還是說的過去的。這就是說,現在人們使用的西曆,也就我們現在使用的西曆,基本沒有天地人合一的任何科學內涵,只有主觀數學分段意義。即使是現在西曆中使用的七天一星期和星期天休息日,儘管是借用的東方曆法中的七星象爲一個朔望區間的天文理論,但是,其內涵已經被改動成爲了基督教的禮拜時間序列了,與天文現象已毫無瓜葛。所以,現在人們使用的西曆,儘管是全世界公用的,但是,其中不合理不科學的問題非常多,也不太符合電腦時代的記數需要,其數學功能比起中國曆法可以180年一迴圈輪換的甲子記數年法的功能差了許多。今後,這樣的西元曆法會不會被改動修正和撤換,還有待於世界歷史本身去證明。

  縱觀西曆中的各種節日,比如什麽耶誕節、復活節、感恩節、萬聖節、鬥牛節、愚人節等,都是主觀歷史文化的産物,屬於是一種人造的民俗節日,帶有很大的地方區域文化傳統性質。中國人去過這些外國節日,幾乎就是認同他們的文化傳統。當然,筆者並不反對中國人都不去過這些節日,只不過要指出,這些節日沒有什麽科學內涵和豐富文化內涵,自然就缺乏了世界的通行意義。

  相比之下,中國曆法中産生出來的許多節日,都帶有天地人合一養生文化內涵和動植物生長周期科學內涵。比如,冬至節前後45日,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季節,冬至節前有小雪大雪,後有小寒大寒。同時,冬至節又清楚告訴了人們天象的位置,所以,冬至節是萬物萌生的開始,45日之後,萬物就復蘇了!正因爲如此,西漢太初曆法實行以後,中國人把夏曆的正月初一,看成爲是萬物復蘇之日,是一年的開始,是元旦之日。而同時又把太陽極點南端的冬至節看成爲是萬物萌生的開始。所以,冬至節,是中國歷史上僅僅次於元旦的大節日。中國曆法,歷來是中國養生學和醫學的基本參考系,中國人的許多傳統習俗,都是根據中國曆法而來的。所以,忘記了曆法,就會忘記自己的傳統。

  中國的傳統曆法,不僅僅是萬物本生態的教科本,同時還是中國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契機,中國各個節日,幾乎都是集市交易日和文化交流日,這些節日中,農民工匠要交換各種生産資料,城市居民要借機消費,文人墨客要在這些節日裏交流發揮,以去刺激自己的才思文章,國家則利用這些節日舉行一些大型祭祀活動,去宣傳和強化官民的道德禮儀習慣。

  非常遺憾的是,由於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些淺薄激進文人眼光一味朝外,他們對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的深沈內涵理解甚淺薄,所以,在“反封建主義”的旗幟下,中國歷史上的各種傳統節日屢屢遭破壞,到了新中國的“移風易俗”革命化時代和文革中的“過革命化節日”的運動中,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節日便逐步出現了斷裂和冷寂,特別是在文革時期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人們,現在有許多人都對中國傳統節日極端冷漠了,反而對外國那些並無多少科學文化內涵的節日倒是興趣盎然,這,當然是不正常的社會反映,也是盲目反傳統帶給中國的一大社會後遺症。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30 9:14:25
笑对人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4866
积分:32083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2月16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笑对人生

发贴心情
非常遺憾的是,由於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些淺薄激進文人眼光一味朝外,他們對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的深沈內涵理解甚淺薄,所以,在“反封建主義”的旗幟下,中國歷史上的各種傳統節日屢屢遭破壞,到了新中國的“移風易俗”革命化時代和文革中的“過革命化節日”的運動中,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節日便逐步出現了斷裂和冷寂,特別是在文革時期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人們,現在有許多人都對中國傳統節日極端冷漠了,反而對外國那些並無多少科學文化內涵的節日倒是興趣盎然,這,當然是不正常的社會反映,也是盲目反傳統帶給中國的一大社會後遺症。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31 1:05:16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二、中國曆法的來歷和原理

  曆法,主要是農業文明的産物,各個國家不同的農業文明成熟程度,往往決定著該國家文明的曆法的科學性。這就是說,由於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最成熟的農業文明國家,所以,中國的曆法是世界上最豐富和最富有科學內涵的曆法。

  從黃帝曆法到清朝末期啓用西曆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産生過自己的102個曆法。這些曆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的文明文化産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曆、商曆、周曆、西漢太初曆、隋唐大衍曆和皇極曆等,有的曆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是,其依然對中國的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比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曆法和唐朝的皇極曆法等。

  中國上古,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産情況需要,分別産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所謂的太陰曆法,就是古代天文學們先將地球看成爲是靜止點,然後,再根據日晷測影確立一年爲365·25個太陽日,再根據這個太陽年的參考系,去確立每太陽年365·25天內,月亮饒地球所轉的圈數,及其根據月亮圓缺周期,去將每太陽年分段成多少個“月”和每月多少“日”。這樣,就産生出了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曆的雛形,即,每太陽年有12個月左右,每個月有30天。

  周朝的曆法是太陽曆法,就是根據日晷測影,先將地球看成爲是靜止點,然後,再將365·25天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寒、風、緩、熱、雨、幹”六季、“藏、生、長、化、成、收”六節氣。由此可見,周朝曆法,重要是根據地球上動植物的生長周期去確定季節劃分的。

  無論夏曆法還是周曆法,他們都以12地支爲曆法的數學劃分標準,這種以土地爲標準的數學理念,反映了當時人們非常重視農業生長周期和動植物生長周期,這種以地爲本的價值理念,直到今天依然流行在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習俗中。

  周曆法之所以是太陽曆法,就是以“冬至節”爲標誌的。冬至節,其實就是太陽在相對於地球的運動周期中,運行到最南段的極點,冬至節以後,太陽相對於地球就開始往北運轉了。所以,周朝人將冬至節這一極點,看成爲是新的一年的開始,並將一個太陽年分段成爲24個節氣,每月兩個節氣。

  陰陽曆法究竟是什麽時候起源的,這,至今都還沒有定論。但是,西漢太初曆是陰陽曆法,是確信無疑的。西漢太初曆是由當時巴蜀地區的閬中人落下閎等人創立的,其最大的功勞是計算出了太陽和月亮之間的相對複合運動的周期關係,這,是需要極其高的抽象思想能力和數學知識及其農業經驗的。

  陰陽曆法是先將地球視爲是靜止參考點,太陽饒地球一周,月亮饒地球運行12·33周。太初曆充分考慮到了太陽和月亮的複合運作周期都會對農業和魚牧業有很大影響,而人們對月亮周期的觀察則又可以直接計算出迴圈的日數,所以,陰陽曆法按照月亮相對於地球的朔望四個周期,即,人們直接在晚上可觀察到的月亮的上弦(夏曆月初八)、望(夏曆月十五十六)、下弦(夏曆月二十三)、朔(夏曆月初一)的四個周期區間,再參照于此相對應的28個星象情況,將一個朔望月分成四個“星期”,每一“星期”可以觀察到七個星象,在這樣的複合運動關係下,每月的太陽日數就是29日12小時44分2秒8。爲了確保人們根據月亮的圓缺情況,也就是確保人們觀察到的月亮最圓的時候是每月的十五和十六這兩天,所以,落下閎等人參照早期夏曆和自己觀測出的月亮和太陽的複合運動周期情況,設立了閏月,即每19年設立7個閏月,以確保人們可以根據月亮的圓缺去判斷每月的日數情況。

  太初曆同時結合周朝太陽曆法,複合的將周朝分出的一年24個節氣插植到以上所說的月曆法中去,這樣,就形成了陰陽曆法的特徵。即,人們既可以根據月亮周期去判斷日數、潮汐、動植物生長周期等,又可以根據24個節氣去判斷大的農牧業季節情況。24個節氣是按照太陽年固定周期基本不變的,而夏曆則是根據月亮周期去確定的。這樣,中國太初曆的陰陽曆法,就蘊涵了記數和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生長周期的兩種科學人文內涵了。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8/10 6:50:18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三、春節

  春節爲一年之始,民間俗稱“過年”。農曆新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最被重視的大節日。

  1、春節的來歷

  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稱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人吳自牧所著《夢粱錄》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爲新年。一歲節序,此爲之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孟冬之月爲正月。“正”,本來當念成正大光明的“正”,爲什麽現在人們習慣地將“正”念作“征”呢?這便是從秦始皇稱帝時開始的。因爲秦始皇姓嬴名政,“政”和“正”兩音相同,爲了避諱,就下令全國將正月的“正”讀作“征”。從此人們不再叫“正月”,而念成“征月”。以後念熟了,一直沿傳後世。到漢武帝時,司馬遷以夏曆爲基礎編寫《太陽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個月爲正月。自漢朝到清未,一直採用夏朝的曆法。所以,人們至今還把陰曆稱作夏曆,也稱它爲農曆或舊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廢除夏曆,中國開始採用西曆,每年以西曆1月1日爲新年元旦,這樣,爲了區別農曆和陽歷,人們就只稱農曆正月初一爲春節,而不再別稱元旦了。

  據史書記載,一年一度慶祝豐收的儀式起源于周王朝(西元前1121-前771年〕,這個儀式雖然是在農曆十一月間,但歷來人們都認爲它是新年習俗的起源。 古代帝王繼位元,爲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西元前140-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曆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曆正月初一爲“元旦”,乃原自漢武帝定下的曆法。<<爾雅>>對“年”的注解是:“夏曰歲,商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圓缺一次爲一月,初一爲朔,十五爲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傳說夏朝的春節,是在相當於現在的的二月。西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曆,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春節的確定及變遷,也反映了我國天文、曆法的發展和成熟。

  農曆元旦,還有許多別的名稱,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第一天。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8/10 6:51:22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三、春節




  2、春節的傳說:

  很久以前在定陽山下,住著一個叫萬年的小夥子。他家境貧寒,終日以打柴挖藥爲生。那時候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拿不准種田的節氣,常誤了時令。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他決心把節令定準。

  一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時,看到樹影的移動,受到了啓發。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來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遇上雨、雪陰天,就無法計算了。他又琢磨做一個記時器具,以彌補日晷的不足。一天,他進深山挖藥,看到山上泉水有節奏的“滴噠、滴噠”地響著,他開了竅。回家後,反復試驗,最後做成了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觀漏水,天天如此,從不間斷。終於發現每隔360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次,最長的一天在夏至,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當時的天子“祖己”也爲節令失常之事著急,就召集百官議論此事。朝廷節令官阿衡既不懂日月運行規律,又不潛心鑽研,見天子問起事故,就說是因爲百姓做事不慎,得罪了上天,只有祈禱上天寬恕才行。祖乙聽信了,齋素沐浴,率領百官去祭天,並傳諭全國各地設台祭天。

  這下可苦了各地百姓。爲修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勞民傷財,怨聲載道。祭來祭去,毫無成效,時令照亂。萬年實在忍不住了,就帶上他的日晷和漏壺去拜見天子。

  天子傳見萬年,聽萬年講述了日月運行周期,心中大喜。即令大興土木,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日晷台,造漏壺亭。又派12個童子服侍萬年。萬年讓6個童子守日晷,6個童子守漏壺,準確記錄,按時稟報。

  萬年登日月閣後,日夜操勞,一晃三載。一天,天子派阿衡去日月閣詢問制曆情況,萬年稟報:“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聽罷,深感有理。但他是個腹內空空又心底狹窄之人。他想:如果萬年把曆制定準,天子必然定會重用萬年,到那時就不會重用我了。於是決定,除掉除掉。

  阿衡找了一名刺客,讓他行刺萬年。刺客在一個夜深人靜時候去行刺。但見閣樓周圍有衛士嚴加把守,不能靠近。於是他躲在遠處的樹影下,拉弓搭箭,向正在閣樓上觀星象的萬年射去。一箭射在萬年的胳膊上,萬年“哎呀”一聲倒在地上,衆童子急呼捉賊,衛士們立即出動,當場將刺客捉獲,送交天子。

  天子問明實情,立即傳令將阿衡捉拿收監,接著登日閣看望萬年。萬年見天子親自來看望自己,非常感動,指著申星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原,夜交子時,舊歲已盡,時又始春,望天子定個節吧。天子略加思忖,說道:“春爲歲首,就叫春節吧。

  從此,萬年在日月閣中更加細心觀察草木麥寂榮枯,精心推算時辰,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潤了進去,並制定出曆法--太陽曆。那年五月,天子到天壇祭天,又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鮮桃賜予萬年。萬年獻上太陽曆。天子望著終年操勞的萬年眉發鬍鬚一片雪白,深爲感動。下旨將太陽曆定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從此,人們也把春節稱做“年”。逢過年之時,家家挂壽星圖,象徵著新歲添壽。同時也表達了對萬年的敬仰之情。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爲感動,爲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挂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爲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的。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在我國大江南北的城鎮鄉村,一般臘月過一半,就開始有年終的氣息了,人們開始籌辦“迎春”的年貨。各地年前的市場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年貨店攤上,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琳琅滿目,有打上紅戳的“年糕”,還有年畫春聯、煙花香燭等喜慶用品。年前的市場是一年中最爲豐富齊全的,男女老少都爭相購買一些稱心如意的商品。尤其是孩童們,每當買到鞭炮後,往往等不到過年,便開始零散著燃放,更增加了新年將至的氣氛。北京有一首歌唱年終的民謠: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作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去宰雞;

  二十八,白麵發;

  二十九,滿香鬥;

  三十日,黑夜坐一宵;

  大年初一出來熱一熱。

  歌詞描繪了人們在年終的忙碌情形。內容與此相似的民謠,在中國各地方普遍流行。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8/10 6:52:42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6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三、春節




  3、年的傳說:

  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比現在的大象還大幾倍,比老虎還凶幾十倍。專門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幾十個人,被它吃的人數也數不過來。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來了,有個年輕人恨極了,說:“與其讓它吃掉,還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沖了上去,好多年輕也跟著沖了上去。可他們不是“年”的對手,年輕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後,“年”變得更兇惡了,老百姓個個怨氣沖天,恨聲震地。

  沖天的怨氣驚動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聲驚動了地下的地王菩薩。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薩一商量,就派神農老祖到大地收“年”。神農手執打獸鞭,對準“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兇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動了。神農奔上幾步,一隻腳踏在“年”頭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無數,作孽極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說罷,從腰間拿下兩片瓜缽,對準“年”就一合。比象還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缽裏了。神農把裝“年”的缽埋在地底下,臨走時他再三叮囑說:“這缽埋在地下,將來會長出瓜來,這瓜不能破,一定要說它不破。”後來,那個埋缽的地方真的長出瓜來,百姓就按照神農“不”的話音,把它叫成“北瓜”。神農除“年”的那天正巧是農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這一天叫做“過年”,即避過“年”和除去“年”的意思。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壓邪,並敲鑼打鼓,鳴竹張燈,以紀念神農老祖的功德。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8/10 6:54:38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7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三、春節




  4、祭竈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竈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爲二十五日舉行祭竈。

  祭竈,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爲“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爲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龕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竈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爲“竈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竈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竈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竈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竈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竈神的儀式稱爲“送竈”或“辭竈”。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竈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竈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竈,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竈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竈壁神龕中的竈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竈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竈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竈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竈上使司命(竈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竈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稭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竈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竈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竈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爲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竈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竈日漫筆》一文中說:“竈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麽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竈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竈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竈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竈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竈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竈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竈詞》對當時民間祭竈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

  竈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

  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

  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

  酹酒燒錢竈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
  
  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

  勺長勺短勿複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十十三日的祭竈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爲,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竈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竈王爺被認爲是爲天上諸神引路的。 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竈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爲“接神”,對竈王爺來說叫做“接竈”。接竈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竈燈,在竈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竈的,據說,竈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竈,有“男女之嫌”。對於竈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竈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爲祝融,祀爲竈神。”《莊子.達生》記載:“竈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竈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竈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竈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竈”的“蘇吉利”;或說竈神姓張,名單,字子郭;衆說不一。

  祭竈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標竈的規矩,成爲固定的儀式了。

  舉行過竈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8/10 6:55:47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8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三、春節




  5、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8/10 6:56:44
易禺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249
积分:4056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4月28日
9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易禺圆

发贴心情

  三、春節




  6、春聯

  貼春聯、換門神,是我國民間過春節的一個重要習俗。過去一到過年,街上就看到現場揮毫賣春聯的臨時攤位了。清人沈太侔在《春明采風志》裏描述北京過年前賣春聯的情形說:“塾師學長,多賣對聯者。預先貼報‘書春墨莊’、‘借紙學書’、‘點染年華’等語,於鋪肆前,高桌紅氈,炭盆墨盞,縱筆大書門聯橫披。”由此可見舊時貼春聯的盛況。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較多用大紅紙書寫,當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千門萬戶,到處是鮮紅的春貼,確實能顯示出一派盎然春色。

  春聯是怎麽來的呢?《山海經》裏有這麽一則故事。傳說東海裏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幹,樹梢一直彎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著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鬱壘要念“鬱律”。兩員神將專門監察鬼怪的行爲。發現哪個鬼怪爲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此後,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於是,那時候,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鬱壘的像或寫上他倆的名字,挂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驅災壓邪。唐以後逐漸改爲尉遲恭、秦叔寶。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兄弟,逼迫父親唐高祖李淵退位當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後因魏徵夢斬涇河老龍,每夜好像聽見寢官外有鬼往屋裏扔磚瓦,奇呼怪叫。唐太宗無奈,把這件事告訴了群臣。唐開國功臣大將秦叔寶自告奮勇願意到宮門口守夜驅鬼,另一位開國功巨大將尉遲恭也願意陪伴守夜。當晚兩人全身披戴盔甲,手執武器,在寢宮門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個好覺,接連幾天,唐太宗身體逐漸康復,不忍心再讓兩位大將持續守夜,於是便命人將兩位大將的威武形象畫下來,把畫像貼在門上。此事傳播開來,尉遲恭和秦叔寶漸漸被奉爲門神。

  由桃符演變成春聯,據說是在五代時候,五代十國中的後蜀國主孟昶在西元964年的除夕。令學士辛寅遜在桃符版上寫兩句吉語獻歲,他不中意辛學士的作品,以其詞不工,就自己提筆寫下:

  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此後,文人學士把題春聯視爲雅事,題春聯風氣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宋代,春節貼春聯已成爲一種士族習俗。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可說明這一點,在宋人筆記中,也記載了文人喜歡書寫春聯的風氣。如張邦基《墨莊漫錄》述蘇東坡在黃州,於近歲除時,訪王文甫,見其方治桃符,遂戲書一聯於其上雲:“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元代初年,著名書畫家趙松雪一次過揚州迎月樓,主人求趙松雪爲其春聯,趙松雪題曰:“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春聯的內容與酒樓非發,主人大喜,以紫金壺奉酬。像趙松雪寫的這種春聯已被當作交際的禮品來看待了。

  據說春聯真正普及於民間,用紅紙書,而成爲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後的事。在陳雲瞻的《簪雲樓雜記》上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來潮,命令公卿士庶,門上一定要貼出春聯,表示一番新氣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各家的春聯,以爲娛樂。在巡遊了一段路後,他忽然發現有一家沒貼春聯,便遺侍從去查問究竟。原來那家主人是閹豬的,既不識字,也不會寫,年前事忙,尚未請人代筆。太祖聽後,叫人取來文房四寶,欣然揮毫道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信手拈來,語氣不凡。侍從捧著對聯,交給了閹豬人家。後來閹豬主人獲悉是皇上禦筆親制的對聯,便裝裱起來,挂在中堂,視爲家寶,每日燒香敬奉。據說,春聯兩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從那時起,春聯在廣大農村鄉鎮廣泛流行,並在後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聯有“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年”,“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等等,家家戶戶年前貼春聯,把春節點綴得春意盎然,喜氣洋洋。

  古時春節還在門窗上畫雞,漢人東方朔的《占書》上說:“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六畜日排完了,才輪到初七是人日。爲什麽這麽個捧法呢?古時有本叫《農家雜事》的通俗書上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按人類馴服六畜的次序排.雞最先馴養成家禽,狗次之,其他依此類推,另一種說法是按牲畜的大小排,小的排在前面,所以雞排在第一,其他依次排後。還有一種說法是按六畜和人的遠近排列,雞、狗養在屋裏,接近人,豬羊次之,牛馬另有欄廄,離居室最遠,所以排在後面。看來後一說似乎最有道理爲什麽人反而排在六畜之後呢?這問題古書上沒有提及,古人雖不曾發現進化論的道理,但作爲能創造工具、有思想的高等動物的人類要比低一等的動物出現得較晚,是合乎生物進化的原理的。春節人們畫雞可能因爲初一是雞日。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裏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爲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爲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爲“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爲雞日。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8/10 6:57:43
李姐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2641
积分:1781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2月11日
10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姐

发贴心情
拜读了,学习了。年年过年,虽也听说过关于过年的种种传说,但如此系统地介绍还是第一次看到,谢谢!谢谢易斑竹!易斑竹让我们长见识了。易斑竹辛苦了!


http://www.hnzqw.com/bbs/UploadFace/2006111411362831969.gif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8/10 10:34:29

 24   10   1/3页      1   2   3   尾页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4001 秒, 3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