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六年[一]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小学是在今日的XX书院内,那时的XX书院虽说没有现在这么色彩庄重,院落幽深,亭园典雅,受人顶礼,名闻天下,但它深厚的历史陈迹和文化底蕴仍然显露于那斑驳的涂层和长着青苔的砖墙瓦砾之下。应该说,我们能够在这里开始我们的小学读书是我们的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荣耀,因为那“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门联和一代伟人毛泽东亲笔题写的“XX大学”的牌匾当年就在我们入学的大门上,它能够让我们在潜意识中也无形地受到了那种氛围的感染和熏陶。
当年的书院虽有围墙,但因不连贯而四通八达。现在的书院大门是后来新建的,那时的大门就是现在悬挂着乾隆御书的“道南正脉”匾额和“唯楚有材,于斯为盛”门联的那一道大门。从这里走进去是一处大院落,中间一线麻石路面直达现在挂着“实事求是”横匾的厅堂,而现在在这条麻石路中段又加砌了一道新的门楼。
这厅堂过去我们叫它“忠、孝、廉、节”堂,原因就是厅堂两边各有二个用青石刻着的大字,那就是忠、孝、廉、节四个字,因此我们就叫他为忠孝廉节堂。这忠孝廉节堂还有四个青石板刻的大字,为整齐严肃四个字,分别嵌于大堂二边墙上。
这里除中间加修了一道中门外,其余与过去基本相似,只是从这里再一直往里的变化就大了。首先是现在立于赫曦台中的那块“X山寺碑”原是立在这厅堂后门内的过道中。
从忠孝廉节堂再里进去,那就完全不是过去时的模了。
我们是1960年的下半年进入小学的,当时的小学校名称叫“XX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小学”,这实验小学是从我们这一期开始的.改过去的六年制小学为五年制小学。学校地址就在现在的XX书院的正门进去,右边的那一片几乎都是,还包括了赫曦台,那时是小学的音乐教室。
那时的XX书院内还有一所学校,那就是一所叫“XX中学”的民办中学。在“忠、孝、廉、节”堂的后面那一片,不大,可能也就只是四、五间教室,这所中学在当时是河西最差的中学,还只有初中班。
当时的XX书院还是破旧不堪的样子,显得非常的陈旧,许多门窗上的油漆早己脱落,墙面上有些地方的粉灰已经整块整块的脱落了,露出了砖缝。而且有的间墙还是木板隔的,由于年代久远,木板干枯,发黑,板墙上已是缝隙千疮,摇摇欲坠的了。
从XX书院正门进去的左边一线房屋全是职工宿舍,住满了湖大的教职工及家属,就是“忠、孝、廉、节”堂的两边小天井内的房屋也住满了,我们班就有小真家住在左边的天井内,仔仔家住在右边的天井内。
正门右边一门进去是一大天井,天井南北两向均是房子,北面那一排是教室,南面当时也是住的教职工。小学就是从北面这一排教室往北至文庙那一边一片,一共应该有十九间教室。
我们入学时是一年级四班,教室就是右边天井靠北那一线的中间一间,只是对这天井无门,我们进教室要绕过去从北面的过道上才能进去。这样,我们上学时就可以从二边进,另一边就是从“道冠古今”的石门楼那边进去,那边是经文庙前坪拐左手进一小门,再上一石台级后才能到教室前的走道上进教室。
我们的教室内光线不好,顶棚虽高,可只有对北才有二扇窗户和一张二扇的门透光,南面虽有一窗,可那窗外不是室外,而是一间不记得干什么的大房,无光可采。顶棚上虽有一天窗,天窗内有几块玻璃瓦透光,可教室的南面墙是木板墙,几乎发黑的木板那会有反光,所以天气稍微差一点,教室内就要开电灯。
教室内的黑板在东面,比幼儿园的黑板大一倍,只是不是木黑板,这黑板是粉于墙上的水泥面上刷上的黑漆而成,因为过于光洁所以就有反光,使少数坐在下面的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粉笔字,为此经常有同学举手报告老师寻问,或是要走离坐位才能看清。
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着几个大字:欢迎新同学入学。边上还画了一些花草和飘带。
黑板上方正中粘贴着的是毛主席的标准头像,像的两旁还粘贴着毛主席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用大红纸剪成的大红字。教室的后墙上好像有一标写着“学习园地”的专栏,上方也有八个红色大字,那就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只是专栏内具体内容就不记得了。
开学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这教室,首先是按照课桌上早已贴名字的座位对号入坐。上小学时我的个子在班上同学中只能算中等,所以入学时是坐在中间,记得第一学期是跟一位叫克工的女同学同桌,坐在整个教室的正中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