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雕塑
告诉未来














打句知青内伙子港,目前对“知青运动”一直没有定论,也一直没有人敢出面对知青所耽误的青春作一个完整的交待,今后的历史对知青会怎么说更无从知晓,这个时候立一座知青纪念雕塑还真不好把握。但李姐今天告诉我,这次又是一个绝好时机,有人给地,有人投资,不管怎么讲,抓住时机先立起来再说,
看了有识之士的主帖和上百人人的回帖,仅在80娃转犟牛的什么"另外的帖"上的话,(我冒找到原帖)意思讲要在浮雕边搞点诗(大意如此)
诗嘛,即文字.一般城市雕塑是没有文字的.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群.那大家晓得,教科书有介绍;如黄兴路步行街的,那人们熟悉.
知青雕塑,看眼神也好,裤脚也好,马灯也好,插在泥里也好.....我们看得懂,我们这辈人应该也还看得懂,后人呢?难得讲.
我看是要有点文字."知青魂"等3,5字只怕后人不知道知青为何人(多了恐怕画蛇添足)
向来有此看法,立项搞城市雕塑,早有LD,大家.专家运筹.但是知网朋友都蛮踊跃,我"积极性"被大家的热情"调动"起来了.也讲几句.权当意思意思.


打句知青内伙子港,目前对“知青运动”一直没有定论,也一直没有人敢出面对知青所耽误的青春作一个完整的交待,今后的历史对知青会怎么说更无从知晓,这个时候立一座知青纪念雕塑还真不好把握。但李姐今天告诉我,这次又是一个绝好时机,有人给地,有人投资,不管怎么讲,抓住时机先立起来再说,至少我们知青今后有一个休闲的场所,一个寄托的港湾。
既然如此,我倒是愿意讲两句,实乃一目之见,权当是抛砖引玉也不拐场。
我感觉此雕塑以高度概括的抽象造型为好,作为“知青”这么大、这么厚重、这么悲沧的一个命题,任何道具,任何动作都难以涵盖其真实内容,任何道具,任何动作、任何具象的东西都会落入俗套。
人都说:眼睛是心灵之窗,我相信绝大多数知青都曾有过那种切身的感受,都曾有过那种焦灼、迷茫、企盼的眼神,如果逼真地刻划好这个眼神,就抓住了“知青”这个命题的精髓,就抓住了“知青”的魂。我想今后不管对知青给出什么定论,据此都能有一个完整的诠释。
我的初步构想是:主体雕塑为一块斜倚的粗砺的花岗石上凸现出一张男知青侧转过来的大半边脸,饱经风霜的脸庞上一双怅然而焦虑大眼凝望着长天,嘴唇紧闭,坚毅而执着。花岗石漫过颈部,直插底座。雕塑高度简炼,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使人过目难忘,本人认为此比任何具象的一组人物造型都可能要深刻得多,新颖得多,脱俗得多。
雕塑的标题为“知青魂”。当然底座或周围可来一些反映知青艰苦生活和自强不息的系列浮雕,但不宜过花过滥,整体格调还是宜庄重一些为好。






打句知青内伙子港,目前对“知青运动”一直没有定论,也一直没有人敢出面对知青所耽误的青春作一个完整的交待,今后的历史对知青会怎么说更无从知晓,这个时候立一座知青纪念雕塑还真不好把握。但李姐今天告诉我,这次又是一个绝好时机,有人给地,有人投资,不管怎么讲,抓住时机先立起来再说,至少我们知青今后有一个休闲的场所,一个寄托的港湾。
既然如此,我倒是愿意讲两句,实乃一目之见,权当是抛砖引玉也不拐场。
我感觉此雕塑以高度概括的抽象造型为好,作为“知青”这么大、这么厚重、这么悲沧的一个命题,任何道具,任何动作都难以涵盖其真实内容,任何道具,任何动作、任何具象的东西都会落入俗套。
人都说:眼睛是心灵之窗,我相信绝大多数知青都曾有过那种切身的感受,都曾有过那种焦灼、迷茫、企盼的眼神,如果逼真地刻划好这个眼神,就抓住了“知青”这个命题的精髓,就抓住了“知青”的魂。我想今后不管对知青给出什么定论,据此都能有一个完整的诠释。
我的初步构想是:主体雕塑为一块斜倚的粗砺的花岗石上凸现出一张男知青侧转过来的大半边脸,饱经风霜的脸庞上一双怅然而焦虑大眼凝望着长天,嘴唇紧闭,坚毅而执着。花岗石漫过颈部,直插底座。雕塑高度简炼,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使人过目难忘,本人认为此比任何具象的一组人物造型都可能要深刻得多,新颖得多,脱俗得多。
雕塑的标题为“知青魂”。当然底座或周围可来一些反映知青艰苦生活和自强不息的系列浮雕,但不宜过花过滥,整体格调还是宜庄重一些为好。
赞成此观点.



最近网上关于纪念所谓四十周年活动的问题吵得沸沸扬扬,我觉得是对“知青”一词在定义理解上的差异。
“知青” 从词面上看,是指有知识的年青人。
由于在1968年,有了个“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以及后来的知青下放运动,才形成了一个“知青”的群体。所以我们现在经历过的人就把自己定义为“知青”,是指当年下过乡的知识青年。
关于“知识青年下放运动”
我认为有两个问题要澄清:
其一是定义在全国还是指湖南。
其二是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文革的角度来看
从全国和整个历史来看,我所知道建国以来有:新疆、云南的建设兵团,江西的共青城、湖南江永的下放以及后来文革的大规模下放运动。
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下放活动。我在云南遇见了一位当地的负责人,他说他们是湖南湘乡人,明朝时他们的祖先就是“戊边”(类似现代的到边疆去)到的云南。毛主席的祖先也就在他们哪个县里。(这个问题不敢深入,仅提个案例作为参考。)
我认为现在这个所谓纪念活动准确的定义应该为:
《纪念“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发表四十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