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是那个畸形年代的产物,
“知青经历”是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知青雕塑”是对那段历史一个准确的高度浓缩的表述,确实是难之又难。
所以建议知青网开展知青雕塑主题确立的辩论。
为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先说几句:
1.雕塑主题
知青的经历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悲壮。
如果主题为“壮”,很容易搞出一个文革的雕塑;
如果主题为“悲”,那确实是不行的;
如果“悲壮”兼而有之,艺术家们实在是无法表现。
所以我建议用“磨炼”或“历练”为主题:
知青经历对我们是一次磨炼——我们学会了忍耐和奋斗;
文革对我们国家是一次磨炼——我们在教训中找到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历史是在磨炼中曲折前进的。我们的国家、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群还需要磨炼。
2.雕塑造型
雕塑的造型建议不要用人物,因为人物太难准确地表现了。所以建议用抽象的造型,或用实物,如:锄头、扁担、背包等。
人物可以应用在浮雕里,因为浮雕有几组,可以综合地反映知青的生活、学习、劳动和爱情等场面。
2004年10月29日 朱逖
-,' ~ 原江永回农圩农场老知青
致
礼!
冬乡的 的
新燕地毯
cs-xy@cs-xy.com
看到各位朋友都在积极参与构想和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也说点看法。 这是一个互相启发、激发灵感、磨合意见、达成共识的过程。虽然我们都不懂雕塑艺术,但我们是亲历者,我们有生活积淀、有思想,心灵深处有那种共同的情愫,也许各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雕塑,只是苦于道不明、说不清,更画不出。。。我就是如此。 因此,广纳意见,借助于大师之手,来完成这组特殊意义的群雕,我们是责无旁贷啊! 从形式上我很赞成农夫兄的意见,主雕塑为三个人物,从美学上看总体有一种稳定感和平衡感;牛哥说到的“平衡”和“失衡”我也深为理解,这就是雕塑的主体思想内涵以艺术架构形式来体现了,我非常赞同牛哥提出的这个理念;是须要传达这种隐喻,正因为这是代表着一代知青。 主体雕塑中可否以如下形体动作传达这样的概念: 1、挑战艰辛:一面陡峭堤坡(抽象的),一名男知青担着沉甸甸的箢箕在奋力攀登,一脚深陷在泥土中,坚韧和力度在动作和肌理中表现; 2、承受重荷:一名男知青(戴眼镜,年龄较小,显稚嫩)在肩臂上套有一根粗绳,表情吃力,一手紧握绳索一手挥汗,背负着重力屈身向前,同时也反映出当年落后劳动生产力的社会背景; 3、渴望知识:一名女知青背靠粗大的老树干在专注地读书;身旁象征性搁着扁担或包壶茶碗之类; 这一组主雕塑是从上到下一个整体,堤坡、树根、绳的受力点三者可连为一体;而三个人是360度均分面朝外(登坡者朝坡面);也可螺旋向上分布,用不等的位置高度来展现它的不平衡。“渴望知识”在最下面,隐喻知识才是改变社会的基础,可是当年,“知识”的确是处于被压抑的境地。。。 落霞外行一个,先提出自己的不成熟意见,也作抛砖引玉吧!等有了新的想法再补充。。。也许有人提出具体的完全不同于我的意见,我又会推翻自己的想法而表示赞同哦。。。
有一段歌词是我们当时最好的写照:
“肩负重斤担,
脚踩豺狼路,
一把汗水千般苦,
不见泪水夺眶出……”
我们是不能在光天化日之时,在大庭广众之下看书的;否则臭知识分子的骂声会铺天盖地向你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