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动网先锋论坛个人专栏知青个人专栏犟牛专栏 → [杂谈] 古装磕头戏何其多

您是本帖的第 1397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杂谈] 古装磕头戏何其多
犟牛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1328
积分:1160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3月9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犟牛

发贴心情
[杂谈] 古装磕头戏何其多
                                                             古装磕头戏何其多

            人老了,见了眼前的事总容易联想起年轻时的事,这不,看着电视剧里的大臣们跪倒在地“谢主隆恩”,就联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时兴早请示、晚汇报,手摇圣旨,三呼万岁,好比当年的早朝、晚朝。虽然没有匍匐在地、三叩九拜,但那“敬祝伟大领袖万寿无疆”的呼声响彻云霄、地动山摇,甚而至于有人将领袖像章直接别在胸前皮肉上的,不慎喊错口号、失手打破塑像被判为“现行反革命”的,那虔诚比之前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家家户户贴的“三忠于”,唱的“忠字歌”,跳的“忠字舞”。文化革命把别的传统文化都扫荡得落花流水,却把忠君思想教育继承发扬到极致了。于是我们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做驯服工具”,“领袖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领袖的指示,理解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热爱领袖要到崇拜的程度,服从领袖要到盲从的程度”。

    “忠君”是中国几千年来摆在第一位的政治道德标准。“忠肝义胆”,忠在义先,君王至高无上,比朋友义气重要,比维护正义重要;“忠孝不能两全”,先尽忠后尽孝,皇上比父母重要。对历史人物的最基本分界就看是忠臣还是奸臣。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哪怕当朝的是昏君,忠君也是不容质疑的义务。从《封神榜》里屡进诤言终被纣王剜心的忠臣比干,到“受恩感激,临表涕零”、为了扶不起来的阿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精忠报国因“莫须有”罪名被赵高宗和秦桧合谋害死在风波亭的岳飞,到功高盖世却被下旨处死弃尸街头、写下《石灰吟》“只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从力御强敌终遭反间计被凌迟处死的袁崇道,到“叫我禁烟便禁烟,叫我剿匪便剿匪”的林则徐,总之是忠臣流芳百世。汉朝就是刘家坐江山,唐朝就是李家的天下,宋朝姓赵,明朝姓朱,清朝的爱新觉罗是龙种,终身制、世袭制到底。当臣子百姓的永远只有做忠臣顺民,到后来干脆就自称“奴才”,尽愚忠、效犬马之劳。谁要议论讥贬皇上、顶撞不从,轻则“大不敬”丢官削职,重则杀头治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冤假错案,也只能是“仰天长啸”、引颈就戮。想抗旨不遵、另立山头、取而代之,那不管你功劳再大、能力再强、建树再多,都叫乱臣贼子、大逆不道,篡位篡国,全国共诛之,全民共讨之,遗臭万年。例如王莽、曹操、司马昭、武则天、袁世凯。

    不仅二十四史,就是民间草根文化也深深渗透着忠君的思想传统。《水浒》里的宋江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连一字不识的阮小五也是开口就唱“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于是,我们几千年来耳濡目染的全是忠君教育,也从来没有起过疑心、二心。于是,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过是几个家族更迭的统治史。

    正好比我们不能提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淖里拔出来,只到今天我们还常常可以感受到忠君教育对我们的深刻影响,且不说几乎是天天充斥于屏幕的“圣上有旨”、“磕头谢恩”的古装戏不断给我们复习功课,去年的春节晚会上不是还有歌手高唱“天地君亲”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粹吗?真不知道是如何通过那么严苛的重重审查的。直到现在,我们还是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班子召开民主决策会,反正是一把手说了算,其他人只有轮流发言表态,坚决拥护、照办,有不同意见只能放在心里。我很能体谅这些同志的苦衷,我们太习惯这种传统思维和表达方式了,它给我们造成的思想束缚和压力虽然无形却巨大和深刻。就像煮熟了的粽子,虽然捆粽子的绳子已经剪断,但粽叶并不自己散开,里面包裹的糯米饭也仍然保持着被捆紧时的状况。

    有朋友说,中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补上资本主义的课,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是完成得很不彻底的。要补哪些课?除了民主政治课、市场经济课,我认为思想解放尤为重要,套用一句老话:“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反封建要从最基础的地方一点点做起。其中特别是“忠君”这一类与现代民主法制自由平等观念相冲突的陈腐观念,应该要彻底清除和抛弃,不要再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道德优良传统流传下去了。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夫子就有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与当代“三个要代表”的指导思想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亲民原则是相通的。我们这一代人起,应该把“忠君”换成“忠民”,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就拥护谁,而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这个最基本最浅显的道理倒是经常被自己忽视了。古装磕头戏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看看也就罢了。怕就怕对我们本来就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起着潜移默化、不断巩固的作用。

    倒是我的小外孙属于新新人类,完全忽视传统美德。有天他放学回来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我们班的语老师好恶的,同学们都不喜欢,一起跑到校长那里告状,学校把那个老师辞退了。”我想起我们小时候不敢喊老师的名字,明知老师错了也不敢则声,因为长辈教导我们要“为尊者讳”。我没有再给外孙讲授“师道尊严”、“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我自己脑袋里的困惑已经够多了,我害怕把我们这一代的毛病遗传给他。

借用两张不知天命网友转贴的片片于后: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24 17:30:49

 1   1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2500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