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楼下的井圭路开始改造,大批农民工来到建筑工地。
1.昨天晚上,他们就睡在路边的这块空地上。天亮了,他们卷起草席。
2.他们的“食堂”。
3.“卧室”与“食堂”全貌。
4.饭熟了,开始抄菜。
5.路边早餐。
镜头里似乎是我的乡亲
——他们习惯蹲着,蹲着吃饭、蹲着抽烟、聊天。
还是那陈年的编织袋,
还是那褪色的衣衫。
他们多半来自同一个村庄,
其中许多有远远近近的亲戚关系。
忙着洗衣做饭的是其中一位的家属,
她没有工资报酬,干的却不比别人少。
他们用最简陋的条件、最艰苦的生活、最辛劳的付出,
获取着最微薄的收入。
但这也比在家要多挣些钱,好供父母治病,好供子女读书。
你们来到了我居住的城市,
我却只能远远看着你们在烈日下劳作,
甚至不能送上一杯解渴的清水。
什么时候你们能够生活得更好,我的乡亲!
我感觉到他们比我们当知青时要好多啦!
毕竟他们能够赚到钱!我们那时候可什么都没有啊!那时候我是盼望能赚到能养家糊口的钱……
城市中若没有这些农民兄弟,将不知是什么模样.
美国在早期开发过程中,以家庭为主农场把大量荒地开垦成了农田,一到农忙季节,农场主雇请临时工从事耕地、播种、收割等农活。农场主为了节省钱,让季节工与牲畜住在一起。后来美国联邦政府颁部法律,禁止农场主这种行为。如果要请季节工,一定要为其提供正式住宅。从此,美国的季节性农业工人就住上了好房子。
艾木地兄发的这组照片,反映出中国农民工的生存条件之恶劣。我非常理解农民工的心理:只要有活干,就不顾及生活条件了。当年我也和他们几乎差不多的条件下工作了八年。
我们1967年差一点去当了扮禾师傅!
到湖区围子里去扮禾我们都答应去!后来是不要人了才没有去成……
……………………………………………………
我楼下的小巷用打孔机打满了小洞,但迟迟没有开工,原来是农民兄弟双抡没有来.
摘自犟牛兄的发言:
“你们来到了我居住的城市,
什么时候你们能够生活得更好,我的乡亲!”
与犟牛兄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