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在电影《青春之歌》里,温文尔雅的余永泽恳切地对林道静说些什么的时候,记得余永泽梳着紧贴脑袋的分头,小眼睛,抿着嘴,歪着脸,很瘦,这样的形象在革命洪流中肯定算不上正面人物了。
再后来又零碎地知道他是个大文人,娶了个小脚太太,惧内,台湾方面的。
系统地知道其人其事则是在中年以后闲着无聊,找来现代文学史翻阅到一些,才知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论文原来是胡适应陈独秀之约写的,而胡适不仅写理论文章,还身体力行,用白话写新诗,写剧本。做过《新青年》编辑,是新月社的主要成员,与徐志摩、陈西滢等一起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在现代文学史中是风头很劲的人物之一,属于资产阶级右翼行列。现代文学作品中选登了他的一首诗歌,篇尾的评述中还不忘借胡适自己的话说他并没有摆脱旧有诗词的影响,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腥气纭纭。
据说,1950年的〈新名词词典〉中,胡适列在人物辞条“反动派”一栏中,定义为伪自由主义的无耻文人。胡适被绝对地否定,鲁迅又被绝对地肯定,如果从社会声望上来讲,二者应该是彼此相当的。
窗外的樱花谢了,对面的桃花又绽放开来。春意已盎然,世事真的此有彼无吗?
我懒散着,想。
当一个人被批评的次数多了,规格也不低时,从侧面说明了这个人的分量。如同众多研究红学的人一样。但有人倾其一生也研究不透蜻蜓飞行的奥秘。
1950年对胡适的评价出自左翼知识分子之手,虽然从整体上否定了胡适的思想和人格,在一些史实上还是比较客观的。但到了1952年和1953年的修订本里,胡适已变成十恶不赦的了,除了籍贯和生辰。
在1990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里有一篇〈对周扬关于批判胡适问题组织计划的请示的批语〉中,表明了曾经针对胡适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历史观点、文学思想甚至关于红楼梦研究著作进行的批判,按研究者的说法是清理他的思想,因为胡适本人当时已不在大陆。
政治使你无处躲藏,哪怕人身后。
相比较来说,我更喜欢看胡适1927年在纽约的那张照片,紧闭着的双唇,精巧的眼镜,秀外慧中。近期的小照如谦谦学者一般,这个样子很象现今大学里的教授,看得就比较多了。
以前我曾戏写过宝塔诗,所以,在这个春季,临窗闲椅翻到早期描写胡适的肖像时,禁不住笑了起来:
痴
适之
勿读书
香烟一支
单做白话诗
说时快那时迟
一做就是三小时
大名鼎鼎的李敖先生曾给胡适题道:“院长人老心不老,碧落黄泉到处找。博士头衔满天下,海外归来做瑰宝。女人本来就是蛇,家中专门怕老婆。博学兼攻惧内史,余暇收集火柴盒。”
1962年2月的一天,院士会议举办酒会。会前,医院拟派医护人员现场照料胡适,可他忌讳那些人的白大褂,说今天的会议是喜,你们一来像是要办丧事。席间,胡适的情绪大起大落,在呼唤自由和民主后,请大家吃点心,喝酒,并和告辞的人握手,正欲转身谈话突然摔倒,时年72岁。
我往楼下的网球场看去,掐指算算正在那里挥拍的人中就有不少年逾古稀退休赋闲的人。
一介书生总归憨些好,多情应该象那徐志摩,要术业专攻,为人不要尖酸,象邻家哥哥,象和蔼的长者。
杂文的力量太强,有时令人肃穆。
这时,吹来一阵轻风,定睛看去,院子里不知何时已槐花一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