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湖南永兴本地知青编写的一本知青回忆录,书名为《曾为知青》。文中描述了永兴当地知青在当年的件件往事,勾引起读者对当时情景的缕缕回忆。是一本有一定价值的文史资料。欢迎璨多的永兴知青上网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动网先锋论坛各地知青永兴知青 → [转帖]永兴名人

您是本帖的第 4004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帖]永兴名人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转帖]永兴名人

         国会议员    刘重


刘重[1882--1925],名进修,号钦实,永兴县洋塘乡江霞冲人.

刘重自幼好动,.一年,他赴县城应童子试,信笔直书,每场总是交头卷.出场后,在考棚前

院散步,兴致勃发,一跃登上墙头,被差役看见,主考官听后大怒,取消其考试资格,令其退场。

刘重毫不在乎地说:“你不许我考,我要到州里去取个案首给你看。”后来,果然在郴州考取第一

名。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重进入省城游学预备科学习,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参加学生运

动。先后结识了马福益、黄兴和刘揆一等,加入哥老会和华兴会。刘重身材瘦长,矫健敏捷,善

于走路和跳高,一天一夜能行300里,有“飞毛腿”和“神行太保”之称。清光绪三十年(1904),华

兴会在长沙策划起义,由于五路巡查何少卿叛变,他连夜赶到湘潭飞报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又

返回长沙报告黄兴,使革命免遭损失。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刘重在迎葬陈天华烈士活动中极为活跃,被反动当局注意。马福

益为了刘重的安全。令其中途停学,在长沙南门口开办“宾如归’’客栈,作为会党的联络站。在

这里,经他引荐,黄兴得以与马福益相识,结为挚友。

    清宣统二年(1910),黄兴等决定在广州起义。刘重随谭人凤由沪回湘,策划举事。他奉命

与彭邦栋赴湘粤边境各县,联络当地哥老会、三点会会众,准备力量响应。次年十月,武昌起义

爆发,他随焦达峰、陈作新等组织会党与新军攻占长沙。接着,刘重奉命在湘南相机策动起义。

十一月十日在永兴聚众起义成功,被推举为县知事。焦达峰被害后,谭延闽任督军,压制革命党

人,刘重被免职,后经长沙辗转至上海从事革命活动。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参议院,

刘重当选为候补议员。1914年7月,汤芗铭拟裁撤驻衡阳守备军二十营。刘重相机动员守备营

统领赵春霞在衡阳起义,赵任湘南讨袁军司令,刘重任参谋长,后遭汤芗铭的镇压而失败。1916

年汤芗铭被湘人驱逐。5月3日,刘重、李铁僧利用会党力量在湘乡起义,一举夺取保卫局枪

械’,占领县署,招募新兵四、五百人,通电宣布湘乡独立。5日,刘重命所部孙兴率领10余人,袭

击邵阳县署,知事越墙逃走,孙兴在县署成立护国军邵阳司令部。后北军车震一旅赶来救援,孙

兴根据刘重指示避敌锋芒,退据铜头山,继续坚持战斗。6日,新化锡矿山工人响应刘重义举,

组织罢工,乘势夺取新华昌公司矿井连枪枝,宣布工厂独立,悬挂护国军旗帜,汤芗铭所派总理

谢虎巽外逃。不久,工人武装被驻扎硝药厂的北军一个营击散,大部分工人投归刘重所部。7

日,刘重率部攻克新化县城,知事自缢身死,他以护国军司令官名义布告安民,声威大振。9日,

在敌重兵合围下刘重率部撤走衡山,沿途扩大武装力量,打击反动势力,为程潜向省城进军开

辟了道路。

’  1917年,国会解散。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被推举为陆军大

元帅,誓师北伐。刘重出席非常国会,任大元帅府咨议。1918年春,护法运动中,程潜任湘军总

司令,刘重任参谋处长。不久,程潜率部入粤,刘重留在湘南一带活动,任湘南游击司令,为策动

收编队伍四处奔忙。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召开国会,人数不足,由后补议员递补,

刘重出席国会当选为国会议员,不久,返回湖南,推动国共合作事宜。

    1924年,赵恒惕以省长公署高等顾问之职对刘重进行拉拢,暗中则严加防范。是年秋,程

潜来电催刘重前往广州议事。1 925年1月,刘重借为母亲修墓,在家住了几天便轻装简从秘密

离湘赴粤。可是,赴恒惕早已派出密探跟踪,并密令一旦发现越轨行踪,便将刘重就地处决。当

刘重等行至郴县与宜章交界处的大坪里时,由于后面的随员未跟上,他又折回樟桥接应,不幸

被捕,当即解押至驻防郴州的湘等第四师李品仙旅部。第二天破晓,刘重被秘密杀害。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14 13:21:08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一门四进士曾 璲

   曾璲,字文载,永兴县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举进 士,初授刑部主事,不久,转任员外 郎。当时,平阳府有争田诉讼案,久拖不决;苏州卫有被诬陷杀人罪案,被诬陷者已关押10 年,也未能结。两案送刑部办理,曾奉派查勘,认真 调查研究,据实办案,秉公裁决,使 两案得以了结。因办案有功,升浙江绍兴知府。在任期间,崇尚宽厚清简,多做利民便民之 事。过去,绍兴人民常以赋役繁重为苦,他加以整顿,实行按田亩摊派丁役;驿马传递文书 被包揽人从中渔利,他改按远近征粮折价,革除弊端,士民深感其德。但个性耿直,不能依 违随人,取容上级。后遭人诽谤被罢官回乡,终年74岁。
     长子介,字执初,与父同榜进士,任四川嘉定知州。当时,州民李相与一个劫杀犯同姓名, 被误捉抵罪,并已核准定案。曾介到任后,深入调查,独辨李相无罪。又有一船夫杀掉船上 客人,夺取财货,弃船而逃。一渔夫拾到一些遗物,衙吏便捕捉渔人抵罪。曾介疑为冤案。 设法侦破,捉住真犯,使渔人得救。前知州魏翰常修筑龙江堰引水灌田,不久,堰被洪水冲 毁。曾介改在上游修筑堤堰,并以块石衬砌为基脚,予以加固,免除冲垮之患,民赖其利, 便将堰称为“魏曾堰”,以志不忘。曾介终年49岁。
       次子全,字复初,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因上疏弹劾御史屠氵庸违法之事,被诬下狱,旋解职回家。
       三子念,字圣初,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大城知县。在任时惩处县内不法之徒 ,使坏人敛迹。迁玉山知县,有政绩,后调户部主事。
       一门四进士,时人传为佳话。

                    铁血丹心 邓昊明
      邓昊明,(1904--1998 )又名邓裕斌、邓光汉、邓亮,永兴县程排源人。
父亲邓启先耿直敦厚,读书多年,未获功名,替他取名裕斌,希望他长大后文武双全,光宗 耀祖。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思想进步的二哥将他改名为邓光汉。1919年春,考入衡阳私 立成章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接触进步民主思想,阅读大量的进步书刊,同时,发 挥他演讲的天赋,登台宣传新文化运动,被选为代表,成为湘南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后 又被选为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委员,开始对社会变革产生浓厚的兴趣。1923年,以优异成绩毕 业,回乡当起乡村小学教师。1924年复,邓光汉改名邓亮,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法律系,次年 回乡与夫人李仙桃完婚。        

       1926年,第一次国共合作,邓亮经同学  共产党员吴可、田波杨介 绍,加入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邓亮目睹国民党血淋淋的暴行,组织中国大 学内的国民党左派人士,秘密进行反对新、老军阀的活动,遭到反动当局的搜捕。1927年秋 ,邓亮逃离北平,来到武汉,结识中共理论家、武汉大学教授李达,第一次接触马列主义理 论。
       1928年2月,邓亮夫妇参加了湘南起义。起义失败后,夫妇俩先后来到北平,邓亮复入中国 大学。开始探索中国今后的出路、决心成立一个反帝、反封建、反蒋介石的政治团体,走“ 第三条道路”。邓亮利用学联临时主席的身份;到北平各高校宣传“第三条道路”的思想。
      1928年9月,邓亮召集24位青年在中国大学西花园里举行会议,正式成立政治组织——“本 社 ”。本社章程规定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推崇唯物的民生史观 等,会议还通过本社的政治纲领。会上,邓亮与其他4位青年被选为干事。“本社”成立后 ,发展迅速,到1929年底,社员有400多名,遍布全国。
1930年,邓亮结识邓演达,发现其创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政治主张与“本社”的 纲领相近,遂将“本社”并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1年11月,邓演达被蒋介石杀 害,在如何继承邓演达先生遗志,开展反蒋抗日斗争的问题,中央负责人产生了意见分歧。
         1933年,因为政见纷争,邓亮改名邓昊明,投笔从戎,来到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处,向李、 白二人面陈持久抗日、建设新广西的主张。邓昊明先后担任《南方杂志》总编,南宁军校政 治教官。
1937年底,邓昊明途经武汉时,第一次面见周恩来、董必武,了解中共全民抗战的路线、纲 领、政策,留下深刻的印象。
        1939年1月,邓昊明升任安徽省第六行政专区专员兼泾县县长。上任后即拜访新四军的叶挺 、项英,表达军民合作、共同抗日的愿望。并与新四军密切往来,配合抗日部队,开展敌后 游击战。“皖南事变”中,目睹熟知的新四军将领被国民党惨杀,邓昊明深感痛惜。
1946年,对国民党彻底失望的邓昊明辞去官职,定居南京。1947年春,邓昊明与许闻天、高 宗尚、陈惕庐等在南京成立“孙文主义革命同盟”。该组织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和 共产党合作,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邓昊明担任该组织的常委、负责军事部门的工作,他 利用与桂系军队联系密切的优势,将工作重点放在动员李宗仁公开“联共反蒋”。1947年, 邓 昊明利用“孙文主义同盟”,协助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成功,他多次面见李宗仁,希望他能停 止内战,和共产党和平谈判,统一中国。
         1 948年,邓昊明与南京地下党负责人史永、李益之取得联系,积极策反国民党的御林军—— 王 晏清的九十七师,王系邓昊明胞姐的独生子。1949年3月24日,情况紧急,王晏清提前起义 ,御林军的倒戈,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势气。
        1949年9月,邓昊明出席了全国政协一届会议。50年代初,先后担任政务院参事,南京市政 协副主席,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兼建设局局长,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交通厅副厅长、 厅长、主持修复了被日寇炸毁的秦淮河上的长干桥等一系列工作,为南京市、江苏省的交通 建设事业付出了心血。同时,主持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和苏南的党务整理工作,筹建了农工党 江苏省组织,先后担任农工党南京市主任委员、江苏省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领导农工党 全体同志投身到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思想改造等运动。
1957年,他被错误划成“右派”,撤销所有的领导职务,下放到企业和街道。“文革”中, 被加上“反革命分子”、“国民党特务”等一连串的罪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1978年,他重新走上江南省政协和农工党的领导岗位,先后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江 苏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江苏省副主委、主任委员,还当选为农工党中央第八、九届委员会 常委。为农工党江苏省各级组织的恢复、健全和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至1988年农工党在 江苏省发展到3200多名。
        1988年,邓昊明主动辞出政协和农工党的领导职务。1998年3月28日在南京病逝。

                      申明大义  王晏清
      王晏清,(1910--1992)族名纬月,汉族,永兴县城关镇人。
     出生于县城一个自由职业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超人。青年时代目睹列强的侵略,忧国 忧民,就读高中二年后毅然投笔从戎,1927年3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入国民党第 十八军,历任排长、连长、少校参谋。1936年又考入中央陆军大学第十五期,毕业后任十八 军十一师上校参谋处长。抗战初期率部参加了松沪、南京、宜昌等战役,1941年,调赴缅甸 抗日远征军司令部,任少将参谋处长,回国后任军令部东欧情报处少将处长。多次参加抗日 战斗,作战英勇、数次负伤,父亲叨念父子之情,要其择机回家探望,他回信禀报父亲:“ 天下兴亡,匹夫皆有其责,倭寇未荡,男儿何以为家”。抗战胜利后,调任整编二○八师副 师长。他主张和平,反对内战,对中国共产党逐渐从了解、认识到拥护,驻防北平期间,多 次掩护进步学生。1948年,二○八师扩编为八十七军,他任副军长。是年,由蒋介石“钦点 ”为御林军九十七师师长,驻防南京江防沿线。在民主人士舅舅邓昊明的帮助下,与南京地 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着手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1949年3月24日晚,情况紧急,他提前起义 ,率部分队伍渡过长江,到达解放区。九十七师的起义,强烈地震动国民党朝野上下,沉重 地打击国民党军的土气。解放后,国内制作一部电视连续剧《御林枪声》反映了这一重要的起义事 件。
        新中国成立后,王晏清在高等军事院校工作20多年,历任华东军政大学训练部第二处战术研 究室主任、南京军事学院外军研究教授会筹备组组长、情报工作教授会副主任、外国军队研 究教授会副主任、军事科学研究部史料研究处研究员、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长期从事军 事院校的军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尤其是对外军研究机构的创立和教学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基 础 性、开拓性的工作,为培育新一代军事指挥人才辛勤耕耘。1985被中央军委授予大校军衔, 中央人民政府给他颁发二级解放勋章。在地方,历任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南京市第二、 三、四、五届人民政协委员,南京市第六届人民政协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 第二、三、五、六届人民代表,江苏省第三届人民代表。1983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按正军 职待遇。1988年4月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离职休养后,仍关心军队建设,参加 完成总参军训部交给的《中国兵器发展史》、《中国军制史》等书编写任务。1992年12月12 日在南京病逝。

                   直道而行 方用
       方用,原名邓德滋,男,汉族,1914年3月生,永兴县三塘乡竹溪村人。
       祖父曾当过程潜部队的旅长,是岳云中学的创办之一,父亲做过赵恒惕任湖南省长时监印官 ,方用出生时,家道已中落。幼时天资聪明,写作和书法远近闻名。1931年,入岳云中学初 31班,后又进高中15班,他广泛涉猎进步书刊,带领同学投身各种社会活动,思想上播下向 往光明的种子。1935年,他当选为岳云中学学生会主席。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以 长沙市学生领袖之一的身份组织带领学生参加长沙的爱国抗日大游行,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 军舰,他们在沿江大道上,振臂高呼,“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御外侮”、“打倒帝国主义 ”。这次游行示威运动之后,他被省教育厅点名开除,次年校长何炳麟准许他继续完成学业 。1936年高中毕业后,由于升学的意见和父亲相左,只得暂在永兴高亭司文昌阁小学做教员 。一次,一富豪觊觎义学会的田产,他仗义执言,针锋相对,保住穷人读书的机会。由于与 父亲的矛盾日趋恶化,他吞食火柴头自杀,幸得抢救,他下决心离开家庭。1938年7月,他 和邓止怡等几个有志青年离别妻儿老小,由第十八集团军长沙办事处介绍,来到陕北公学延 安鲁迅艺术学校学习。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担任晋察冀边区政治干事,后又担任华 北联大文艺学校、教育学院研究员、教育员。回延安后,在鲁迅艺术学院任研究员。1944年 10月,随三五九旅南下,后转到湖北大别山任随军记者、中共枣阳县区委书记、大别山五师 十五旅财政科长。1946年6月,中共湖南省地下工委负责人周里亲到湖北三五九旅,点名要 有 统战关系的方用到湖南去做地下工作,他以记者、教员的身份先后在衡阳、宁乡、常德开展 活动,并担任湘西工委书记。在常德担任工委书记期间,认真执行中共湖南省工委的指示, 发展组织,壮大武装,先后在湘西8县建立了中共党支部34个,有党员409人。解放前夕,建 立湖南人民解放突击总队,他兼任政治委员,共有5个大队,人枪一千一百之多,有效地开 展保护重要设施,配合解放大军扫除残敌,清剿土匪,维持治安。
       解放后,他担任常德地委委员、宣传部长。1950年6月,调任省监察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 。1954年11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1956年3月,担任秘书长并当选为 省委委员。1957年7月,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办主任。后被错误地打成右倾主义,下放 一个国营农场任副场长,省委主要领导谭余保经常去农场看望、鼓励他。1958年1月,恢复 职务,担任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他以身作则,不谋私利,自己的二媳妇在永兴马田小 学当民办教师,找他希望能转正,他坚持原则,不予照顾。“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磨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得到彻底平反,但工作迟迟没有落实,在黄克诚、王首道的 过问下,1981年9月,担任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2年4月,担任省政府文教办副主任。19 83年11月,任省顾问委员会筹备组文教顾问小组成员。1985年12月,主动向组织申请离职休 养。离休以后,以书画自娱,1997年病逝于长沙。

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14 18:51:00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侠义 郭永昌
      郭永昌,汉族, [1924---1994],永兴县柏林镇马桥村人。
    13岁时随父亲郭通郡、伯父郭通州、叔叔郭通理到香港淘金谋生,饱受生活的艰辛,多年的 淘金生活练就他能写会算、交朋络友、左右逢源的能力。1947年携新婚妻子李清定居香港, 结束往返香港和柏林的奔波生活。1952年与伯父牵头联络几个在香港的柏林老乡在石硖尾创 办同盛祥冶炼厂,担任经理,时值大陆政局变化,大批难民滞留香港,郭永昌热情接济,只 要是湖南人到了他们那里,无论有无事做,一概留食留宿,资助同乡盘缠,在港湘籍同乡中 享有盛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智斗香港银子王,成为大森洋行主要供货商,并成为同盛祥的 大股东。1960年改名为永昌同盛祥,七十年代为了适应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先后更名永 昌金银冶炼公司、永宝冶炼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七十年代末,生意逐步交给儿子郭振华 打理,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工作,捐款200多万用于社会福利事业。1982年被委任香港 深水涉区议会议员,1984年被授予英国女王荣誉勋章。
       郭永昌先生关爱社会、热心家乡,五十年代初任旅港湖南同乡会理事长,1968年牵头组织旅 港永兴同乡会,担任会长,捐资数万元购置同乡会所。1993年返乡探亲,出资39万为家乡兴 办学校。1994年因病逝世,享年73岁。

       不忘乡梓  郭通熊

      郭通熊,汉族,[1920--2005],永兴县柏林镇马桥村花屋组人。
小学毕业后,他跟随别人到江西、上海、南京等地淘金。1949年随父去香港,去港后生活无 着落,跟人家做工,挑石头、河沙、还是不能解决父子的生活,后来发现有个山脚下有泉水 ,他就挖了一个井,二人靠卖水为生。1956年前往台湾,开始从事金银冶炼行业,在台有了 发展,后到菲律宾、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淘金,事业逐渐有了成就,投资创办了“双和客 运公司”、“大都影片冲洗公司”、“永庆楼大酒店”等,任董事长、总经理,并兼任“旅 台永兴同乡会”会长、董事长。八十年代初,他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到大陆探亲,此后十 几年间,先后在家乡投资和捐资数百万元,其中为湖南省的第一所华侨中学--永兴华侨中学 捐献10万港币,为柏林马桥小学捐资28万元,后又投资50万资金建水电站,投资280多万兴 建“永庆大酒店”。2005年正月初八,病死于台北。

                     高级经济师曹定文
       曹定文,汉族,1927年生,永兴县柏林镇塘家冲人。
1947年春考入省立三中;1950年考入湖南大学工厂管理系,担任学习部兼宣传部部长;1953 年秋,随全国院系调整到中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纺织专业学习,1954年毕业分配到纺织工 业部基建局计划处工作。1958年下放到河南农村劳动锻炼,被评为劳动模范。1959年返回到 纺织出版社编辑部,1961年在纺织工业部人事司,从事反右倾运动中党内申诉案件调查工作 。1969年参加湖北化纤厂的筹备,任生产指挥部党支部副书记兼计划组组长。1978年后历任 基建处、棉纺处、建设处等单位副处长、处长、副总经济师,期间,为永兴县毛巾厂的立项 发挥了关键作用。1986年在《中国纺织》月刊上发表《七五期间棉纺织工业发展问题》一文 ,系统地阐述 “七五”期间棉纺织工业发展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提出加强宏观控制 、防止盲目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的建议,此建议被采纳。1987年任中国纺织工业对外经济技 术合作公司总经济师,同年10月被评聘高级经济师。1993年退休,1997年11月病逝。

                “ 突出贡献”奖  王远泽
         王远泽,笔名王少颖,汉族,1929年9月生,永兴县柏林镇茅屋里村人。
        年少时家贫,父母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8岁时送他入私塾念书,他聪慧好学,头脑灵活 ,是班上唯一没有挨教书先生板子的学生。小学毕业后,在母亲力主支持下,考入省立三中 。中学阶段正值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时期,他随学校东搬西迁,由于家贫交不起学费,数次 面临缀学的困境,幸得家庭富裕的同学兼同乡李文星家长的资助,得以完成学业。李文星也 成了他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
         1950年7月,王远泽偕同女友李文星一同赴广州参加高考,分别被中山大学和华南师院录取 。在中山大学4年间,他克服经济上的窘境,专心致志地求学,以优异成绩毕业。1954年, 分配到湖南师范学院,讲授外国文学。六十年代初,他的教学进入成熟阶段,成为独挡一面 最年青的讲师。十年动乱期间,耽误科研的黄金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在学术领域厚 积薄发,发表40余篇、共计60余万字的科研论文,先后与其他专家教授一起编写《俄国文学 史》等多部高校教材及《外国文学五百题》、《外国文学名著选讲》、《外国文学名著选读 》、《普希金论文集》、《莎士比亚论文集》等多部著作,撰写学术价值较高的《果戈里》 、《高尔基研究》、《戏剧革新家____契诃夫》、《苏联文学新论》等四部100万多字专著 。特别是《高尔基研究》其学术价值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被前苏联高尔基博物馆永久收藏 。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教学和科研上的累累硕果,奠定了他在外国文学学术领域的地位。 1984年,他晋升为教授,加入他毕生追求的中国共产党。同时,担任湖南师院教务处处长, 主管学校教务教学工作,又带俄罗斯文学硕士研究生,为大四本科生上选修课,行政工作与 教学科研双肩挑。1985年,他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外国 文学学会会长,为学会建设工作付出巨大的心血。1993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 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奖,并享受国家院特殊津贴。
        长期超负荷的教学和科研,耗尽了他的精力。从1985年在郴州师专讲学突发心脏病到1995年 的十年间,他三次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在生命最后三个月里,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四十 余万字的专著《苏联文学新论》。1995年8月23日,他像往常一样五时起床,走进书房,当 老伴推门叫他吃早餐时,只见他手握钢笔伏在书案前,瞌然长眠,书桌上留下他正在撰写的 “日丹诺夫主义”书稿。

                  编辑家  王朝垠
         王朝垠,原名王朝银,又名蓝宇[1936----- 1993],永兴县高亭乡人。《人民文学 》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优秀编辑家。
      母亲早逝,留下朝金、朝银两兄弟,父亲开一小饭铺维持生计,给孩子们的取名带上了金字 银字,希望他们改变贫穷的命运。“文革”破“四旧”,别人开玩笑说:“朝银他这名字有 拜金主义的味道”。他爽朗地说:“那我考虑改一个”。最省事的办法改成笔画更省而同音 的“垠”字,其后就成正式的名字。
      1949年10月,永兴解放,给生活陷于绝境的他带来全新的希望,得以继续完成初中学业。19 52年初中毕业,家庭经济状况已不允许他升学,他给北京中南海中共中央毛主席写信,诉说 他的困难和求学的渴望,不久县文教办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批复函件。班主任找到王朝垠 对他说,往后你放心上学好了,经济困难国家帮你解决。从此,这个优等生上高中、念大学 都享受国家优厚的助学金待遇。1959年9月,武汉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首都北京中国作家协 会《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从此在《人民文学》由见习编辑、编辑到副编审、编审,由小 说组副组长、组长到编辑部副主任编委、副主编。
          王朝垠在30多年的编辑生涯中,培养、扶持、发现和推出一大批文坛主力军,编发许多具有 全国影响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撰写大量的评论文章,在文学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六十年代初期,举荐两名“无名”作者,锅炉工肖育轩所写的《迎冰曲》,宋词的《落霞 一青年》。七十年代后期,编发一大批小说佳作,获全国优秀短编小说奖的有张有德的《辣 椒》,李栋、王云高的《彩云归》,刘心武的《我爱每一片绿叶》,叶蔚林的《蓝蓝的木兰 溪》,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等等。八十年代推出了苏少康、张敏的《神圣忧思录》,刘 震云的《塔铺》,沈海深的《圣事》,方方的《白雾》,李锐的《厚土》,谢友鄞的《滋味 》,王蒙的《球星奇遇记》,李建英的《丛林下的冰河》,田中禾的《最后一场秋雨》,康 濯的《十年一聚》,陈世旭的《未理之璞》等一大批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受到读者评论家好 评的作品。1990年,王朝垠行使副主编职权,编出《人民文学》1990年7、8月合刊号。《人 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光明日报》对这期“合刊号”均有过专题报道 。
        1993年10月15日,王朝垠赴湖南参加审定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征文稿,因心脏病突发,在株 洲去世,享年57岁,他的去世对《人民文学》和文学界是一大损失。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14 18:58:34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何昆(1898~1930)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又名何坤、李维森。湖南省永兴县人。幼时读过私塾,学过武术。后到广东坪石当杂工。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后在武汉上海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冬,调任中共江苏通海(南通、海门)特委委员,和李超时等组织整顿当地革命武装,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任军长兼第1师师长。1930年4月16日,在如皋县西南老户庄战斗中,亲自用机枪掩护部队冲锋时壮烈牺牲。

龙厚生(1891-1937)

   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革命烈士。

   湖南永兴县人,1891年生于永兴县龙形市乡龙江萍村。父亲是武术师,家中开有经馆和武馆。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学习上进,更酷爱武术,15岁时就能跟班出场。父亲见他有习武天赋,便将祖传秘诀传授给他了。从此,他练就了一身绝好功夫。1919年在五四爱国运动的感召下,他开始寻找革命真理。每到一处舞狮卖艺,他都注意打听革命军队的消息。1926年,他在朱德部队当兵,不久任军事教官。是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机智勇敢,冲锋在前,倍受赞赏。1928年1月,随朱德、陈毅参加湘南暴动,后转战井冈山。同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永新举办部队军官训练大队,他任武术教官。

    1929年9月,他受党组织的派遣,回乡侦察敌情。他把敌人兵力部署绘制成图,出色地完成侦察任务。后在国家保卫局工作。不久,任中央军委学校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部队进入云南威信,中共中央为开辟川滇黔苏区,决定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他任游击纵队特派员。2月,蒋介石派薛岳部和川滇黔三省军阀部队40万兵力“围剿”中央红军。他奉命率领游击纵队,插向叙永、五龙山等地,牵制敌人,配合红军的战略转移。接着,进入落堡,打败川军边防四路军,先后在长官司、威信一带建立7个乡革命委员会、2个游击大队、1个赤卫队,然后配合红一军团作战,掩护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7月上旬,纵队在朱家山与黔北游击队会师,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中共川南特委改为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他任特委委员、组织部长,后兼第二支队政委。1936年2月6日,他和刘复初主持召开特委扩大会议,改选特委,调整游击纵队领导力量,他任纵队司令员。2月下旬,他率部在滇黔边区与敌展开游击战,使贺龙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顺利撤出了毕节,向川南转移。6月,根据萧克指示,收编阮俊臣、陶树清部,纵队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抗日先遣队,他任第三支队队长。他带领部队转战川滇和黔西一带,扩建了云南、贵州、川南3支游击队,争取了部分敌军起义,组成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在国民党组织三省军阀联合“会剿”下,部队恢复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他任政委。9月,游击纵队转战威信班竹,打退江安、威信一带滇军和民团“进剿”,夺取琪县县城,争取四川陆军暂编第一师第二旅一个连起义。但是,游击纵队遭三省敌军的多次围追堵截,损失惨重。至11月中旬,部队只剩下100余人。加上给养断绝,只有靠吃野菜、包谷、高粱秆充饥,不少战士相继病倒。

    1937年1月上旬,部队进入镇雄野腊溪,遭到滇军突然袭击,他带着突围出来的10多人,在干沟分散隐蔽。由于恶霸告密,他不幸被捕,当晚遭残酷杀害。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14 20:21:19

 4   4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39063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