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紧急清扫卫生、借沙发与安装取暖设备
1972年1月6日下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领导到中央办公厅参加紧急会议。会议决定,陈毅追悼会定于1月10日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各项准备工作务必于10日上午就绪。中央成立了治丧委员会,治丧委具体事宜由中央办公厅、军委办公厅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三家抽调人员承办。八宝山的领导一下子紧张起来,肩上犹如压了一副千斤重担……他们的紧张不无道理。过去八宝山召开追悼会多是地方部级和部队军级领导,党和国家领导人逝世追悼会都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或市内嘉兴寺举办的。而像陈毅这么高的领导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还是头一次。中央这么考虑有它的道理,比如说从规格上和安全保卫上考虑,再一个原因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破四旧,嘉兴寺也未逃脱厄运,受到不少破坏,所以中央决定陈毅追悼会改在八宝山召开。
散会后,他们赶回八宝山,立即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会,分工落实。那时礼堂刚刚进行改造,原先的两台火化炉改建在现在火化车间的地方,告别室改为休息室。施工刚完工,礼堂里空荡荡的,到处是沙灰。
外面墓区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文革”初期各地红卫兵不但揪斗活人,连死人也不放过,纷纷涌来公墓造反,把一些先烈说成是叛徒、特务和有历史问题,将一些先烈的墓穴砸烂,迁出公墓。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烈士墓也未能幸免。无奈瞿秋白墓穴是钢筋混凝土整体浇铸,任凭红卫兵使出吃奶的劲也砸不开,最后只好把墓碑砸碎后悻悻离去。因此,整个墓区满目疮痍,一片荒凉。
八宝山领导早有心好好收拾一下。但那时公墓人不多,才几十人,在不到四天时间里要完成这么巨大的准备工作,人手显然还是不够。
治丧委员会看到这情况,军委的人一个电话,不一会几辆大卡车拉来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的一个连队。军委的人对公墓领导说:“这个连今天就交给你们指挥了。”公墓领导一听乐了,把打扫礼堂和墓区卫生的任务交给了连队。各班排按分工区域带开,一百多个小伙子个个身强力壮,干得生龙活虎。
墓区的环境卫生搞完了。但空荡荡的礼堂和休息室什么也没有,总不能让党和国家领导人连坐的地方也没有吧,可治丧委没有买沙发和软椅这个开支项目。公墓每年除了上级拨的那点行政事业费就没别的钱了。既然买不起,那就借。公墓找到北京饭店和市政府,提出要借沙发和软椅,当听说是供陈毅追悼会用,对方二话没说满口答应。八宝山负责人马上从部队借来几辆卡车,派上两个班战士,到北京饭店借来十几个大沙发,又到市政府借来200把软椅,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各个休息室布置得有模有样了。
上级要求追悼会举行时礼堂内室温要保持在20℃-22℃之间。那时候礼堂连暖气都没有,又到哪儿去找空调机?只好用土办法解决,先在各个门口挂上棉门帘,挡风寒;然后,军委办公厅让总后勤部送来几个大炉子和几十节烟囱,可是在怎么安炉子才能取得最佳热效应的问题上众说不一,搞得工人们不知听谁的好。
经过一番周折,设备和取暖问题解决了,治丧委员会和八宝山的工作人员松了一口气。
2、张茜默默听着追悼会程序介绍
1月10日下午,阴沉沉的天下起雪来,像是为祭奠陈毅致哀。
一辆接一辆大客车拉来一千多名参加陈毅追悼会的党政军各界代表。他们下车后默默自觉排成两列在礼堂前按指定位置站好。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向陈毅告别,抬头看一眼竖立在礼堂上方的“陈毅同志追悼会”巨幅会标,有人轻轻哭出声,有的掏出手绢擦着眼泪。
一辆面包车从八宝山西门驶入,车停稳后,两个青年从车上扶下一位妇女。她面容憔悴,充满悲哀,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入礼堂。不知谁说了一句:“陈老总的夫人张茜。”
休息室里,服务员轻手轻脚地给张茜及其子女送来一杯杯热茶。张茜向服务员微微点头致谢。治丧委的工作人员简单地向张茜介绍追悼会的准备情况及开会的程序。张茜及子女默默地听着,没提出任何要求。最后张茜说:“谢谢大家了,这几天给你们添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