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湖南永兴本地知青编写的一本知青回忆录,书名为《曾为知青》。文中描述了永兴当地知青在当年的件件往事,勾引起读者对当时情景的缕缕回忆。是一本有一定价值的文史资料。欢迎璨多的永兴知青上网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动网先锋论坛各地知青永兴知青 → [永兴文史]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儿子眼中的黄克诚

您是本帖的第 641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永兴文史]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儿子眼中的黄克诚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永兴文史]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儿子眼中的黄克诚
在黄克诚同志百年诞辰之际,笔者在人民日报社办公大楼里见到了黄晴同志。谈到父亲,黄晴缓缓的话语中流露出对这位“一生坚韧”的硬汉深深的眷恋之情。

    丹心照日月 刚正炳千秋

    作为我军高级将领,黄克诚大将素以耿直、敢说真话而著称。他在历史上多次因为坚持正确意见而受到错误的批判、打击,甚至被降级、撤职,但他坚持真理始终如一。黄克诚在党内军内享有崇高的威望,大家都尊称他为“黄老”,连年长他9岁的毛泽东主席也叫他“黄老”。毛泽东在1954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曾有一段话:“我四年未管军事,一切推给了彭德怀同志。讲责任,第一位是我,第二位是彭德怀,第三位是黄老,因为他是秘书长。”可见黄克诚当时的地位和作用。

    黄晴说,父亲喜欢争论,他和彭老总相知甚深却吵架次数最多。彭黄之间有一条原则:言不及私。是责任心和原则性使彭黄走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同志之情,也是上下级之间的心心相印。战争年代,彭德怀也撤过黄克诚的职,只是大家虽见解时有不同,却都是为了革命工作,日久见人心,也就有了彼此的信任。当师政委黄克诚的名字出现在所谓的“AB团”的名单中,幸亏彭德怀的保护才使他幸免于难。可是不久,刚刚复职的黄克诚又与彭德怀发生“赣州要不要攻”之争,事后证明黄克诚在战斗中未经上级同意果断下达撤离命令是非常恰当的。这一事在彭德怀《自述》和黄克诚《自述》中都有回忆。和平时期,每当作为国防部长的彭德怀下去视察、出国考察和访问,就让黄克诚负责日常工作,并授权黄克诚召开联席会议,商讨问题。黄克诚有责任心,有能力,也有魄力,所以彭德怀对他是真切的信任。

    黄克诚出身于湖南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后到井冈山。长征中率部担任前卫,在抢渡湘江、攻占娄山关和遵义城等战斗中,屡建功勋。早在1930年“立三路线”统治全党时,28岁的黄克诚就因反对攻打大城市,首次因“右倾”问题被撤职。以后因反对在红军中打“AB团”而被肃反委员会的人抓了起来,其师政委职务被撤,降到师司令部当秘书,连降5级。1932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占统治地位,中央召开宁都会议,说毛泽东反对攻打大城市是“不尊重党中央机关”,并进行了批判,毛泽东被迫离开了红一方面军。当时一大批与毛泽东持相同看法的干部都受到了株连,一贯反对攻打大城市的红1师政委黄克诚自然难于幸免。他先是被降为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紧接着又再次被降为教导营政治委员,连降5级。1933年长征路上,黄克诚率领红4师披荆斩棘,在强渡湘江时,部队损失折半,黄克诚深感痛心,他找到一位上级领导谈了看法,结果被误解而免去其师政委职务,去当团政委。后来他又为刚过草地却要被处死的“偷吃”老百姓东西的红军战士说情,又被降到军事裁判所当所长。

    抗战时期,黄克诚先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等职。先转战晋冀鲁豫,后率部南下,与新四军北上部队会师,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1945年,他组织指挥了阜宁、两淮等战役,解放了苏北广大地区。

    黄晴经常听父亲的战友们这样评价:黄克诚既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他审时度势,具有战略眼光,文韬武略样样拿得起。他性格坦直,无私无畏。1945年8月抗战胜利,苏联红军占据中国东北地区,国共双方力量尚未进入东北,作为新四军3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顶着上级的压力,不顾越级越权直接向党中央连续发电报,观点鲜明而急切地向中央呼吁进军东北。9月下旬黄克诚奉中央军委命令率部开赴东北,为东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事后许多人不得不佩服黄克诚的目光远大。

    黄克诚总是从党和国家的全局出发,深谋远虑,在政治上、军事上向党中央提出过不少重要建议。因此,毛泽东在考虑总参谋长的人选时,便想到了黄克诚,并亲自提交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讨论。全国解放后,黄克诚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晴说,“思远志坚”,是一位老同志对父亲的赞词。作为一个毕生投身革命斗争的人,父亲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在于他是一个用大脑思索的人。在四平保卫战后发给毛泽东的电报末尾,黄克诚特意加上一句话:“我这个人往往报忧不报喜,好从坏处考虑问题,所看到的现象亦是坏的方面较多,故或许有片面之处,但都是事实。”

    黄克诚戎马一生,铁骨铮铮,不盲从,不苟同,他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身处逆境,在原则是非面前总是独立思考,从不随波逐流,看风使舵。1946年初夏的四平保卫战,黄克诚曾几次给中央打电报建议撤退,均没有回音。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和黄克诚谈到当年的四平保卫战时,黄克诚说“当时不该硬顶下去”,毛泽东反问:“难道说四平保卫战打错了?”黄克诚答道:“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时,我们打他一下子,阻击他前进,这是需要的。但是后来在敌人集结重兵与我们决战时,我们就不该死守四平了。”毛泽东说:“固守四平是我的决定。”黄克诚沉默了一会儿对毛泽东坦诚地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毛泽东一时没再说话。过了一会儿,像是对黄克诚,也像是自言自语:“那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正是在这次庐山会议上,直言敢谏的黄克诚成了彭德怀所谓“庐山军事俱乐部”中的一员。当时有人劝他还有转弯的余地,但宁折不弯的黄克诚却对来人平静地说道:“我没有石头。”意思就是我黄克诚不会落井下石。结果黄克诚被调离军委秘书长的岗位,撤销了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职务。此后,在“文革”中又被关押8年。然而打不倒的黄克诚却终于活着看到了自己被平反的一天,并先后就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第二书记。

     一对“书虫子”两双好儿女

    在漫长的戎马生涯中,黄克诚的身体被折磨坏了,患了严重肠胃病,身体很虚弱。只有30多岁就被大家叫做“黄老头”。当时爱开玩笑的陈赓逗他:“你这身体,最多活三年。”没想到黄克诚活了十几个三年,84岁病逝。他的奇迹,是否因为在他身边站着一位伟大而执著的女性?

    唐棣华于1918年秋季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封建大家庭。她从小就极富反抗精神,冲破封建枷锁去求学,参加革命活动,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最大爱好就是看书。这一年秋季,黄克诚率部队进入苏北。在地委工作的唐棣华带着苏北群众为部队筹集钱款,第一次见到黄克诚。当时黄克诚有一个铁皮箱,经常来往的女伴对唐棣华说,里面一定藏着好吃的。一次箱子被打开了,一看里面全是书。女伴很失望,唐棣华却欣喜地叫出了声,当即翻阅起来。女伴撇撇嘴:“一对书虫子!”

    当时盐阜地处淮河下游,东临黄海,人民饱受海啸、咸潮之苦,早盼民主政府修筑海堤,兴利除害。唐棣华同阜宁县长宋乃德求助黄克诚想办法。黄克诚与宋县长一起全神贯注算细账的认真态度,给唐棣华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象。1941年春天,在黄克诚师长的关怀和建议下,盐阜区党委作出决定,以盐税作抵押,发行公债100万元(实发60万元),作为修建海堤的经费。修堤期间曾遭敌机侦察、扫射,匪顽两次袭击,绑架和杀害干部。黄克诚十分气愤,亲临视察和指导,命令驻军参加施工和保卫安全,终于修建起全长45公里、底宽19公尺、顶宽4公尺、堤高3公尺的海堤。

    黄克诚和唐棣华的结合始于修堤前夕。大战在即,他们的婚礼简单到没有请一个人吃一顿饭。婚后,唐棣华就上了工地。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战争环境,“他不苛求我,我也不苛求他。”她对年长16岁的黄克诚充满了敬意和爱情。

    战争的特殊环境,使黄克诚几乎是经常换地方,唐棣华也习惯了这种奔波的生活。在东北时,她怕冬天,因为黄克诚的咳嗽一到冬天犯得就勤,咳得厉害时,整夜睡不着觉。让她庆幸的是,丈夫尽管身体不好,但是却从未躺倒过。

    1952年11月,黄克诚走马上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她随丈夫回到了北京。她被调到化学工业设计公司任经理。当公司更名为设计院的时候,她出任了院长。

    1954年,黄克诚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按规定,唐棣华与孩子可以享受相应的生活待遇。唐棣华却说:“我们一直是普普通通的人,孩子们的将来也一定是要过自食其力的生活。我只有一个想法,不管将来怎么样,我们一定要保证孩子们接受高等教育。”黄克诚和唐棣华一共有四个儿女,两男两女,个个事业有成。大女儿黄楠北大毕业,在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人员,大儿子黄熙清华大学毕业后担任工程师,二儿子黄晴北大新闻系毕业后在人民日报工作,小女儿黄梅是中国科学院外文研究人员,曾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

    黄克诚对家属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他曾给子女们订过许多家规,其中有两条是:不准动用公家的汽车,不准找工作人员帮自己办事。一次黄老最喜欢的小孙子发烧又要赶着上学,司机看到外边正在下雪,主动提出送一趟。但被唐棣华阻止了,她说:“现在你去送他一次,他就会想下一次,应该让他从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不去依赖别人,更不能让后代人破了我们的家规”。黄晴说,母亲性格内向,喜欢读书,孩子们从小就是在她的教诲中成长的。她很少参加“带夫人的活动”,曾被当时的苏联专家称为“关在保险箱里的夫人。”

    在谈到父亲的言传身教时黄晴说:“父亲谈话不搬用名词,不故弄玄虚,他总是从丰富的阅历中提取一些有教益的事实开导人,使人感到一种历史和经验的厚度。”在一次交谈中,黄克诚听出儿子对工作有不耐烦情绪,就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长征后,他被派到另一个部队当政委,由于一些误解和山头门户之见,他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他说,不给开饭他就自己钻到连队大灶吃,开会讲话人走了一多半,只要剩一个人,也要旁若无人地讲。就这样硬磨了近半年,和干部、战士互相了解了,建立了感情,工作就顺利了。他对儿子说:“我赞成你们做一件事就要钻进去,搞到底,这样才能搞出点名堂;患得患失,受不得冷遇,坐不住冷板凳,就什么事也做不好。”黄克诚教育子女的另一条家训就是:“你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成材,不要靠我的什么‘关系’、‘后门’,我黄克诚是没有什么后门可走的。”

     “为人复何求,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1986年12月28日,一颗不屈的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当黄克诚感到自己的医治没多大希望时,便拒绝治疗和用药。医护人员百般劝说,他仍坚持:“我已经不能为党工作了,请你们不必为我浪费国家钱财了。一个人不能工作了,无所事事,还活在世上,又有何益呢?”

    唐棣华卧病在床前拟黄克诚的口气为他写了一副挽联:“为人复何求,少逢国危,坚信马列,青年从戎,毕生尽瘁幸得见中华民族光荣屹立。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国运日兴,人才辈出惜不随全党同志再尽绵薄。”他们相爱相知了近半个世纪,他们为之奋斗不息的理想和事业正后继有人。当秘书因黄克诚追悼会究竟定什么规格征求她意见时,唐棣华无言地取过黄克诚生平介绍草稿,将仅有的几处欲抬高黄克诚的形容词删去,平静地说:“他一生没有给自己争过什么,我们还是尊重他吧。”秘书看着这位坚强的女性非常感动。秘书曾跟随黄克诚多年,深深佩服他的人品。一次他向黄克诚问到当年庐山会议被错打为“反党集团”的往事时,一向对此事拒绝采访、闭口不谈的黄克诚终于袒露心迹:“我是一个老党员了,个人在党内受点委屈实在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事,比起事业,这些微不足道。在党的历史上,有多少无辜的同志含冤死去,他们连全国胜利的那一天都没看到,一起参军的同乡,就剩下我一个了。我能活在世上,比起那些早死的同志,实属万幸!彭德怀同志没等到粉碎四人帮就含冤九泉,比比彭老总,我也很知足,还有什么委屈和不平?”

    据诸多老同志回忆,黄克诚一生坦坦荡荡,工作作风踏实稳重,缜密周到,从不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他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对有关数字了如指掌,常常能及时指出下面领导还未发现的问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他费尽心思,一寸布、一两粮地节省开支,对所属部队的军装作了修改:在军帽上去掉一圈帽沿围布,在军衣上去掉翻领,在军裤上去掉裤腰的多余部分——那时苏北部队就穿这样的服装。他对不理解的战士们说:“我们现在土,是为了将来洋;今天苦,是为了明天甜。”

    黄克诚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后勤工作领导者。战争年代,周恩来就称赞黄克诚是管家理财的行家。说:“他这个人我了解,你给他一万块钱,他能当十万块钱用。”他一贯惜民力,重民生,珍惜人民的一针一线。在和平建设时期,黄克诚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他教育后勤干部说:“做后勤工作就要准备挨骂。有人当面骂你,你就同他讲道理,背后骂你,你就当没听见。只要我们做得对,坚持原则,不讲道理的事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受一时的委屈,这是光荣的,是党性强的表现。”

    黄克诚一贯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在他平反恢复工作以后,管理部门按他的职务准备建房,他坚决不同意,仍住一个原军职干部的旧房。房子年久失修,黄克诚开始时同意服务部门提出的维修建议,但一了解维修费要十几万,就说:“一个破房花这么多钱去修没有必要。简单地修一修,化雪、下雨不漏就可以了。”结果一个修理工只用了大半天时间,爬上屋顶把漏水的地方修补了一下就算行了。后来又拉砖想修大门,又被黄克诚制止了。他说:“修那个东西干什么?现在这个铁门虽然旧点,可是蛮结实嘛!像这种图门面的东西咱们宁肯将就点也不要乱花钱。”他平时穿的衣服不是到了实在不能再穿的程度,是舍不得换掉的。他平时吃饭每餐只有两个菜,招待客人再另外加两个菜,这已经成了他家多年来的规矩。他自己生活俭朴,花钱精打细算,但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却毫不吝惜。从实行薪金制时起,他就每月从工资里拿出一百元钱,用于资助几位在大革命中牺牲了的烈士遗属。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坐班房停发工资以外,始终没有间断过。新四军三师有个女同志,带着两个没有见过生身父亲的烈士遗孤长大,过去吃了不少苦,但住房困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黄克诚在住院期间得知此事,立即让秘书告诉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当时他已双目失明,他把两个烈士遗孤唤到床前,用颤抖的双手将他们从头摸到脚,喃喃自语:“长大了,都长大了。你们的爸爸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你们可要争气呀!”

    黄晴听父亲战友说过许多难忘的往事。说他襟怀坦白,爱兵如子。在长征中,他体弱多病,却不肯坐担架,以惊人的毅力和战士一起艰苦跋涉,从江西一直战斗到陕北。有一段时间,他的马背被磨烂,不能骑了。他的眼睛高度近视行军艰难,一位下级指挥员让马给他骑,他硬是不要,说:“我这老家伙死了不足惜,你们年轻,要指挥打仗,万一倒下,革命损失就大了。”黄克诚所领导的部队和地区的同志都对他有感情。尽管他对干部要求很严,大家都心悦诚服,即使受到他的批评,也从中感受到真正的同志的温暖和爱护,得到许多教益。黄克诚一心为公,无私无畏,直到他病重住院期间还沉痛地提到:“我们是幸存者,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我心里一直很不安。他们是好样的,应当好好宣传,千万不能忘记这些无名英雄。”

    黄晴说,1972年他们为被关押了五年的父亲“接风”,他看到苍老的父亲精神一点没垮,一见面就急切地询问“外面”的情况,关注着祖国的建设。三小时交谈言不及私,黄晴兄妹四人为之感慨万端。黄梅写下一首小诗抒发心绪:“当你死去的时候,/你墓上没有大理石的丰碑;/只有一杯绒绒的新土,/春来正是绿草青翠。/亲人们在心底葬下你平反的名字,/它并不标志着成功与尊贵;/唯有生活的川河收容你一生的努力,/向死者呈上最后的安慰。/但骄傲吧,/你尽可藐视那显赫一时的权贵,/像千百万垦荒者一样自豪无愧。/你自觉地选择了艰难,/是为了把幸福带给人类。”

    黄克诚逝世以后,中共中央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称他“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在黄克诚百年诞辰的日子里,作为黄克诚的儿女们愈加强烈地感受到父亲的博大精深,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父亲的勇气和奋斗精神。■向华

    文汇报2002/7/30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9 9:35:53

 1   1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6016 秒, 3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