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参保密档案局:首次揭密从未公开的军史资料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如果我们把今天的人民军队比作参天大树、万里长城的话,那么这棵耸立于中华大地的参天大树,这一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它的起始阶段无疑是不起眼的,是弱小的。是无数先辈英烈以血液作养分、以生命为代价,才使之变得郁郁葱葱、枝干粗壮;是无数个“第一”的积累和集合,才有了它的强大和巍峨。回望人民军队80年的成长壮大史,我们看到:在这棵参天大树的根系中、躯干上、年轮里,有着太多鲜红血液的浇灌;在万里长城的基座里,镶嵌着千千万万块生命之砖。
泛黄的纸页中,珍藏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尘封的档案里,记载着一个个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刊登于这里的一组稿件,人物,可能不怎么显赫,但一样的让人感动;事件,或许算不上惊天动地,但同样震撼人的心灵。
在纪念建军80周年之际,总参办公厅保密档案局在全军档案系统举办了一次征稿活动,旨在用尘封的历史回顾过去,启示今天,昭示未来。这组全部出自专业档案工作者之手的稿件,因为其作者的工作特性,而具有了一定的揭密性和原创特点,读起来更真实可信。
——编者
●从用标有红十字的手电筒联络,到1934年中央军委在总参谋部成立通信联络局,其间仅仅经历了6年零4个月的时间——
反“围剿”战场上空的红色电波
■黄曙光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起义中,各起义部队采取了运动通信、红十字手电筒通信、有线电通信等通信形式,以保障起义部队的作战指挥和相互联络。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也孕育了人民通信兵的起源。
建军之初,为了保证中共中央与各革命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我党建立起了穿越敌占区的地下军事交通网,但由于不能及时互通消息而常常贻误战机。建立无线电通信迫在眉睫。
1928年6月,我党从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生中选派毛齐华、方仲如等6人到“国际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收发报技术;1929年1月,又从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留学生中,选调涂作潮、宋濂等人到列宁格勒伏龙芝军事通讯联络学校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与此同时,1928年秋天,周恩来指示在中央军委工作的李强秘密学习无线电机务,制作无线电发报机;同年11月,又指示当时任上海法租界地方党支部书记的张沈川学习无线电发报技术。1929年10月,李强、张沈川等人分别担任机务和报务教员,秘密培训了一批无线电通信人才。
1929年冬天,中央军委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无线电电台。
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打长沙时,缴获了敌人的9部无线电台,由于红军战士不识字,也不懂得电台的用处,因而都给砸坏了。针对这种情况,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毛泽东在8月24日的战斗命令中强调,对于缴获的电台,“非有高级长官命令,不得擅自破坏”。10月3日,红军总部在总攻吉安的命令中指出:“进城后对于城中留下的无线电机、电话……一概不准毁掉”。1930年底,蒋介石调动1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经过数日激战,红军抓住有利战机,一举歼敌9000余人,活捉敌师长张辉瓒,并缴获了其使用的电台。遗憾的是,这部电台的发报机被砸坏了,只留下—部收报机,实际上只是半部无线电台。电台的报务员王诤、吴如生、韦文宫、刘寅和机务员刘盛炳等人参加了红军,受到朱德、毛泽东的亲切接见,王诤被任命为红军的第一个无线电队队长。3天后,在消灭国民党谭道源旅的东韶战斗中,红军又缴获了一部15瓦电台。
有了这一部半电台,红军还不能建立无线电通信,只能用来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电讯,送给红军首长参阅。毛泽东第一次看了电台送来的电讯新闻后十分高兴,对王诤说:“你们送来的材料太好了,让我们开了眼界,这是没有纸的报纸啊!”
红军有了这一部半电台,还可以随时掌握敌人的活动情况。1931年5月12日黄昏,王诤突然侦听到敌人要进攻东固。东固当时正是红军总部所在地,王诤将这一重要情报立即向毛泽东和朱德作了汇报。红军立即下达了紧急作战命令,于拂晓前占领东固有利地形,全歼敌28师,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初战胜利。刚刚建立的无线电队为红军的作战立了大功。
东固一战,红军缴获了敌28师师部的100瓦大功率电台。这样,一部15瓦的电台跟随朱德、毛泽东在前方,100瓦的电台随叶剑英留在了后方办事处。6月2日,前方台在建宁收到了从兴国后方办事处电台发来的电报,这是我军无线电通信史上的第一次通报。
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在战火中迅速成长。此后,中央红军和上海中央军委之间,红军总司令部与各方面军、各军团以及执行重要任务的部队之间,都逐步建立了无线电通信联络。1934年1月,军委总参谋部成立了通信联络局,统管全军军事通信工作,王诤任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