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动网先锋论坛个人专栏知青个人专栏犟牛专栏 → [原创] 抗旱的回忆

您是本帖的第 1274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原创] 抗旱的回忆
犟牛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1328
积分:1160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3月9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犟牛

发贴心情
[原创] 抗旱的回忆

                                           抗旱的回忆

      窗外吹进火南风,一年中最炎热难过的夏季又到了。开着空调,啜着冷饮,翻看日历,6月22日夏至节气,夏至三更入初伏,伏天不远了。不知为什么,在农村不过呆了短短几年,回城也有几十年了,却总是习惯想着:这个季节,我当年在农村时正在干什么农活?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是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开篇的两句,他写的是北方农村麦收的情景。我下放的湘西,风调雨顺的五月还好,怕就怕干旱。小时候读的《水浒》里有这样的民谣: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里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没有亲眼见过禾苗枯焦点得着火的惨状,不是把收成口粮视为自己生存依赖的人是不会有这种感受的。

      1971年是湘西大旱之年,那是我不会记错的。从开春就少雨,开始乡亲们还不太着急,春雨贵于油,夏雨遍地流嘛,天变一时,下雨的日子在后头呢。有人还安慰大家:天干三年吃饱饭,好象我们这地方是越旱越丰收的。进了农历三月还不见雨,就有些急了,念叨着:立夏不下,犁耙高挂,打赌哪块云彩会下雨,天天起来先摸摸水缸外面是不是湿润,应证了有句古话础润而雨。总算下了几场喜雨,笑也就毫无掩饰地挂在每个人的脸上。整田、打青、散凼、插秧,个个累得人仰马翻,却都是心情好得出奇。

      然而天老爷似乎越来越吝啬,似乎在嘲笑:你们不是高喊与天奋斗,其乐无穷吗?那就来和我斗斗看吧。”“三日一风,五日一雨的日子越来越少,要么一阵狂风暴雨,山洪把我们辛辛苦苦垒起的田坎冲得七零八落,一队老小又得重新砌过;要么一连十天半月滴雨不下,日头晒得瓜叶、豆叶都焉焉地卷起来,只有蝉儿不怕热,起劲地唱:会压死——!会压死——(我们那里把蝉就叫做会压死的),让人更加热得透不过气来。

      眼看到了打苞抽穗的时节,还是不下雨,那些高处的旱田都裂开了嘴,裂纹伸得进手掌去,禾苗渐渐地都变了枯草,大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沟里那几十亩田了,那是全队人的保命田。沟的上游有股手梗粗的泉水,从不干涸,汩汩的泉水叮叮咚咚绵绵几里流经下来,灌溉了沟边的田地,也解决了人畜的饮水。当年乡亲们的祖先就是看中了这眼泉水,才在这里定居,这是乡亲们的生命之泉。然而,岭的另一边是另一个大队,他们也靠这眼泉为生,于是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双方的管水员为放水起了争执。我们都被动员起来,锄头、扁担、柴刀、扦担,黑压压的人群围在泉边,横眉怒对,一触即发。眼看一场械斗不可避免,公社干部赶来制止,终于达成协议,由公社监督、两边轮流放水。

      低处的禾苗有了保障,两边高处的田就只能靠抽水了,干旱高温的日子里,车水抗旱就成了我们最主要的劳动。我们是个穷队,没有通电,没有抽水机,连祖上留下来的两部水车也散了架,因此,要想把水提升到高处,用的是最原始的机械:在高高的田坎边用小树干扎成两个三角架,中间横着绑两根小树干,上面那根坐屁股,下面那根踩脚。两个劳力一头一个对面坐,双手用棕绳拉动一个竹撮箕,撮箕里面垫一块蔑席,准确地说这应该叫戽水。当我坐上这高高的架子,用力拉动戽水的撮箕,我的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阵幻觉,仿佛从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下子回到了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一阵酸楚,一阵悲哀。

      戽水是个最辛苦而低效的工作。两个人齐心合力勾下腰去,从水坑里舀起一撮箕水来,用力把撮箕扯得甩过田坎,把水倒入高处的田里,周而复始,没有止境,直到红日西沉,收工回家,明天再来,天不下雨就得一直戽下去。几年的劳累已经让我变得麻木,没有交谈,没有思想,像一台机器不停的运转,像一头老牛不停地劳作。可肚子又不争气的咕噜起来。

      五月正是农村青黄不接的时候,别说去年秋收的大米,连春收的老麦、马铃薯、罗卜都掺和着快吃完了,人心惶惶啊。所以,我后来读到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老实承认,在农村劳动的时候,我是绝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的,尤其当我坐在高高的架上饿着肚皮戽水的时候,已经闻不到稻花香,我想到的只有不断的提醒自己:要清醒,撑住,掉下去就起不来了!

      坚持就是胜利,这条真理总算验证了一次。戽水半个月后的一天,那太阳顽固地钉在天上,一点没有下沉的意思。就在我怀疑自己能否熬过这一关的时候,公社卫生院一位医生出诊经过,远远的与我打招呼,说公社要我去一趟,记得带伙食(口粮自带)。没有多想,一丝欣喜,至少可以休息一天缓缓气了。回到家里,打扫米缸,还有一碗米,用小手帕包了系在腰上,这就是我的全部贮备了。没想到公社是抽调我去枝柳铁路工地,这一去,我就再没有过戽水那样的辛苦,但我看见窗外火辣辣的太阳,还是会清晰地记起当年的日子。我也得知,就在我走后不久,那位关心爱护我的队长是巴大舅在劳动中突然一头栽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让我每次回想起来,喉头就一阵发紧,鼻子一阵发酸。

      回首往事,我总有一种历尽沧桑、对比截然分明的感觉。我们这一代人似乎生活在两个时代的分界线上:我们仿佛从荆棘丛林中走出,眼前突然展现一坦平原;我们仿佛是在泥泞的沼泽里费力地跋涉,前面突然出现的是康庄大道;我们仿佛在长夜的黑暗里苦苦摸索,突然迎来了满天的霞光。除了没有经历战争,青年时期的我们与几千年来的祖先所遭遇的苦难没有太多的差别,而晚年的我们虽然进入了崭新的时代却与子女有着深刻的不同。我由衷羡慕和祝福新一代,我希望我们曾经历的苦难不要再降临到后代的身上。那一幕幕应该不会再重演了,那只保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是跨时代的特殊一代啊,我们既属于历史也属于未来,让我们见证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6 13:05:22

 1   1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2500 秒, 6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