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硬汉千家驹
无论从那个角度上讲,千家驹都不是一个应该被忘记的人,这是因为他很富于个性。
千家驹一生坎坷,屡经风波,胆大直言,宁折不弯。
他于1909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千姓在中国是最罕见的族姓,别说是在武义县,即便是在浙江省也只有他这一家子。千家祖籍在河南武陟,自千家驹的高祖起才迁至武义,至此一直单丁相传,千家驹因此也成了独门独子,“千家一驹”了。
千家向来重文,几代都是读书人,然而但在千家驹之前从未出过做官者,因此名声不显,过着清贫的生活。1932年,千家驹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关于其在学校中的表现,胡适曾经有过评价,当然是用调侃式的口吻:1936年元旦,千家驹与杨梨音女士结婚喜日时,证婚人就是温良恭俭让的老夫子胡适。胡适致词说:“千家驹在北大时,担任学生会会长,是著名的捣蛋头儿,但在今天的婚礼上,却一点捣蛋气息都没有了,大概从今天起,千家驹已变成杨家驹了!”
一席玩笑话婚礼参加者哄堂大笑,可见千家驹当时也是个很能折腾的“革命人物”。
胡适哪里知道,十七岁时的千家驹在1926年考进北京大学读书后,就成为很早就接受马列思想的青年了。
正如胡适所说,千家驹确实能“捣蛋”,用现在的话来说,绝对是个“愤青”:1931年,他是“北大学生南下示威”宣言的起草人,强烈谴责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不抵抗主义”,后来在南京被捕,被押回北京。因此,北大非常学生会成立时,他被推举成为主席。由于参加学运,他几乎没有上过课,但依靠原有基础及加倍努力,他在1932年夏通过考试,从北大经济系毕业。当年有“毕业即失业”之说,就和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样,工作很难找。但千家驹因为写了一篇“抵制日货”文章,强调发展民族工业,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长胡适看到,印象深刻。再加上也是地下党员的好友吴晗举荐,胡适将千家驹介绍安排到了陶孟和主持的社会调查所工作。作为当时北大著名的“捣乱分子”,陶孟和担心其是共产党,十分踌躇,遂向胡适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开明的胡适几句话就打消了陶孟和的忧虑:“捣乱分子与研究工作并不矛盾,会捣乱不一定做不好研究工作,而且进研究机关,你怕他捣什么乱呢?至于共产党,我看不会吧!这样的人才你不用,还用什么人呢?”
胡适后来还把千家驹和吴晗作为例子,证明“毕业即失业”之说,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他在天津《大公报》发表“星期论文”说:“只要有本领,毕业决不会失业”。
当然,在那种时候说这样的话,在新中国看来难免有为“旧中国”辩护之嫌了。
胡适看好千家驹,当然在好多事情上就乐于帮忙,后来他又介绍千家驹和吴半农参加了翻译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的工作,并且经常约千家驹在自己主编的《独立评论》上写文章。从此,千家驹声名鹊起,其文笔之老辣竟然使很多人误以为他是个五六十岁的老作家。
其实当时候的千家驹年龄尚还不满26岁。
不久,还是在胡适的荐举下,年轻的千家驹兼任北大经济系讲师,因而在经济学的研究上又向前大跨出一步。
按道理说,职业、工作都不错,满可以安心做学问了,但千家驹“捣蛋”之性委实难改:到了1936年日寇侵华,华北危机日深一日,南京政府继续执行“先安内而复攘外”、强调安定团结、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时,北平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内中当然少不了千家驹。于是,他就跑到南京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和友人成立了“南京救国会”,与“上海救国会”的沈钧儒、史良、章乃器等取得联系,并在南京应聘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上课,课程内容当然是讲“中国的财政问题”。
千家驹一生坎坷,屡经风波,胆大直言,宁折不弯。
他于1909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千姓在中国是最罕见的族姓,别说是在武义县,即便是在浙江省也只有他这一家子。千家祖籍在河南武陟,自千家驹的高祖起才迁至武义,至此一直单丁相传,千家驹因此也成了独门独子,“千家一驹”了。
千家向来重文,几代都是读书人,然而但在千家驹之前从未出过做官者,因此名声不显,过着清贫的生活。1932年,千家驹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关于其在学校中的表现,胡适曾经有过评价,当然是用调侃式的口吻:1936年元旦,千家驹与杨梨音女士结婚喜日时,证婚人就是温良恭俭让的老夫子胡适。胡适致词说:“千家驹在北大时,担任学生会会长,是著名的捣蛋头儿,但在今天的婚礼上,却一点捣蛋气息都没有了,大概从今天起,千家驹已变成杨家驹了!”
一席玩笑话婚礼参加者哄堂大笑,可见千家驹当时也是个很能折腾的“革命人物”。
胡适哪里知道,十七岁时的千家驹在1926年考进北京大学读书后,就成为很早就接受马列思想的青年了。
正如胡适所说,千家驹确实能“捣蛋”,用现在的话来说,绝对是个“愤青”:1931年,他是“北大学生南下示威”宣言的起草人,强烈谴责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不抵抗主义”,后来在南京被捕,被押回北京。因此,北大非常学生会成立时,他被推举成为主席。由于参加学运,他几乎没有上过课,但依靠原有基础及加倍努力,他在1932年夏通过考试,从北大经济系毕业。当年有“毕业即失业”之说,就和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样,工作很难找。但千家驹因为写了一篇“抵制日货”文章,强调发展民族工业,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长胡适看到,印象深刻。再加上也是地下党员的好友吴晗举荐,胡适将千家驹介绍安排到了陶孟和主持的社会调查所工作。作为当时北大著名的“捣乱分子”,陶孟和担心其是共产党,十分踌躇,遂向胡适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开明的胡适几句话就打消了陶孟和的忧虑:“捣乱分子与研究工作并不矛盾,会捣乱不一定做不好研究工作,而且进研究机关,你怕他捣什么乱呢?至于共产党,我看不会吧!这样的人才你不用,还用什么人呢?”
胡适后来还把千家驹和吴晗作为例子,证明“毕业即失业”之说,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他在天津《大公报》发表“星期论文”说:“只要有本领,毕业决不会失业”。
当然,在那种时候说这样的话,在新中国看来难免有为“旧中国”辩护之嫌了。
胡适看好千家驹,当然在好多事情上就乐于帮忙,后来他又介绍千家驹和吴半农参加了翻译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的工作,并且经常约千家驹在自己主编的《独立评论》上写文章。从此,千家驹声名鹊起,其文笔之老辣竟然使很多人误以为他是个五六十岁的老作家。
其实当时候的千家驹年龄尚还不满26岁。
不久,还是在胡适的荐举下,年轻的千家驹兼任北大经济系讲师,因而在经济学的研究上又向前大跨出一步。
按道理说,职业、工作都不错,满可以安心做学问了,但千家驹“捣蛋”之性委实难改:到了1936年日寇侵华,华北危机日深一日,南京政府继续执行“先安内而复攘外”、强调安定团结、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时,北平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内中当然少不了千家驹。于是,他就跑到南京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和友人成立了“南京救国会”,与“上海救国会”的沈钧儒、史良、章乃器等取得联系,并在南京应聘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上课,课程内容当然是讲“中国的财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