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发过一个帖子,是关于游绍兴的,里边谈到过东湖的景致。近来翻阅知堂老人的回忆录,看到一些关于东湖的内容,觉得很有意思,把它摘录拼合,作一个绍兴游的补充说明。
关于东湖的形成与景致,知堂老人曾借用张岱的《越山五佚记》中写曹山的话来加以描述,看来,江浙一带类似东湖的景致还不少,其形成过程也大致相似。张文说:“曹山,石宕也。凿石者数什百指,绝不作山水想:凿其坚者,瑕则置之;凿其整者,碎则置之;凿其厚者,薄则置之。日积月累,瑕者堕则块然阜也,碎者裂则矗然峰也,薄者穿则砑然门也。由是坚者日削,而峭壁生焉;整者日琢,而广厦出焉;厚者日礌,而危峦突焉;石则苔藓,土则薜荔,而蓊翳兴焉;深则重渊,浅则滩濑,而舟楫通焉;低则楼台,高则台榭,而画图萃焉。”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这样:曹山,是个石头坑。开凿石料的人几十百把人,绝对没有想到要开凿成山水奇景的。凿走那坚硬的,有毛病的就留在那里;凿走整块的,零碎的就留在那里;凿走厚的,薄的就留在那里。日积月累,那些有毛病的石块垮下来就高高大大地变成了山,零碎的开裂就矗然耸立变成了山峰,薄的石块被风化穿孔就豁然开朗变成了门。因此,坚硬的部分一天天风化,而悬崖峭壁就产生了;整块的石壁一天天被腐蚀,而高大的房屋洞穴就出现了;厚的地方一天天堆积,而高大的山峦就突立起来了;石头上长满苔藓,泥地上长满了绿藤,蓊蓊郁郁的绿色就呈现出来;石料采走的坑底,深的变成深渊,浅的变成浅滩,而船只就能行走了;低的地方修建楼台,高的地方修建台榭,美如图画的景致就集中在这里了。张岱是明末散文大家,其山水小品被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文确实奇妙;而知堂老人借彼文以写此地,手法也极为独特,亦无愧于当代散文大家的名号。张岱的祖父张雨若为此类山水下了一断语,“谁云鬼刻神镂,竟是残山剩水”;知堂老人赞为知言,说,“正因为这奇峭的山水是因为采取山石而成功的,故长处在于它的雕琢,而这雕琢也就是短处”。
东湖当时地处偏僻,也曾是反清革命党人活动的地点。刺杀恩铭的革命党人徐锡麟(字伯荪)就与此地大有关联。徐锡麟当时想造反,夺取绍兴,便和一陈姓同乡商议,预谋在东湖抢劫绍兴钱庄送钱的船只,持刀劫杀店伙和船夫,抢到钱后作为造反的经费,并在东湖练习划船。此谋划当然有点胡来,后来陶成章(字焕卿)到浙东来联络会党准备发动起义,联络上他们,才打消了他们的主意。后来徐锡麟出钱捐了个候补道,到安徽省去候补,才有机会接近安徽巡抚恩铭,演出了那惊天动地的一幕。
知堂为周作人的号,鲁迅的弟弟,曾在东湖附近一学校教过一段时期的书。关于徐锡麟的事,即是陈姓人亲口告诉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