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他编辑:
相传道县划龙船,始自宋代。《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龙舟竞波。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人伤其死,并命舟揖以拯之。”历史上传统多次不准道县老百姓划龙船。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乾德元年和开宝五年曾三次传旨,不准湖南、四川一带人民“为龙舟戏”。《道州志》记载,明朝万历三十六年,道州州官韩子祁将道州百姓40艘龙船全部没收,革头去尾,用竹缆连接起来,架在潇水河上,人称水南浮桥(即现在的红军渡浮桥)。但道州人划龙船的习俗,却历经元、明、清而长盛不衰。
道州龙船在民间的影响深远,俗语道“五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说明比赛的激烈和热闹气氛。清光绪三年修《道州志》记载:“(道州)五月端午,城市龙舟竞渡于东西洲,鼓声喧震,观者如堵”。过去统治阶级讲讳忌,龙船的“龙”是“天子皇帝”的象征,道县人为避皇帝的讳忌,把龙船头改成了“虎头、凤头”等船头。
道州龙船有三类:金、黄、赤、白、青、乌龙头为一类;金、黄、红、白、黑虎头为第二类;粉红凤头(称金凤)龙船、猫头、鹰头龙船为第三类。每一个龙头的颜色都是有来历的。
道州龙船属道州型,造型奇特,与别的地方的龙船不同。船身长20米,宽1.2米,平头翘尾,头低于尾,船头的头属活动式的。竞赛时可装上龙头、凤头、虎头等。尾部装饰彩旗,船身头尾离水各0.60——0.80米不等。划船的人员即挠手,一般为20——30人。龙船竞赛时,船头一人掌头,左手扶龙头或虎头,右手握红色彩旗,为全船总指挥,锣鼓处于船中间位置,鼓手巍然站立在船中,他是全船的宣传鼓动者,挠手听鼓下挠,或快或慢,动作整齐划一,都随鼓点的轻重缓急而划船。船尾一站立板钊的是撑舵人,此人费劲不大,但必须是一个经验十分丰富的老舵手,竞赛成败与他有重要关系。挠手,分坐左右,手握一面写着村名,一面写有“黄龙得胜”或“黑虎得胜”的挠板,打锣者居中,坐于船内与击鼓者并排,配合鼓声,“咚”、“呛”、“咚”、“呛”的锣鼓声和“划呀”“啊嗬”的吆喝声,震耳欲聋。
这次大赛共有112条龙舟参加,还有没赶到的,好热闹!
| 《龙舟竞渡鼓点激》 |

| 追逐(一)
|
| 抢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