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在湖南安乡,在那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堤垸内,曾下放成千湖南师大附中等长沙中学的知识青年,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青年忘不了这片土地,更忘不了这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经常三五成群回访安乡,凭着记忆中点点碎片去寻找心底渴望的情感源头。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动网先锋论坛各地知青安乡知青 → [讨论]人人是记者? 洪艺菁

您是本帖的第 591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讨论]人人是记者? 洪艺菁
wang8049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知青(VIP)
文章:347
积分:2873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2月1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wang8049

发贴心情
[讨论]人人是记者? 洪艺菁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将所见所闻上载到互联网和全世界分享的时代,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当记者?

  据估计,全球网民已超过10亿,博客至少也有750万,而且数目仍在迅速增加,每秒都有一个新的博客出现。

  全球现在约有60万名专业记者。尽管多数博客的内容都环绕着个人生活或特别感兴趣的课题,真正使用博客来传播新闻信息的比例并不大,但据英国广播公司(BBC)培训主任葛里斯估计,博客自封的所谓“公民记者”与专业记者的比率是200对1,数目之多,可想而知。

  传统媒体近年已越来越积极借助新媒体,两者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密,界限也更为模糊了。BBC在2000年推出的iCan公民记者网站(现改名为Action Network),也教导民众如何写新闻、如何向官方索取资料,还提供平台让同一地区内的志同道合者聚集起来,共同推动一些改变。当网民提供具有新闻价值的照片和录像时,BBC也会付费给他们。

  交友网站也成了一些记者的新闻来源。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案之后,就有福克斯广播公司的一名记者立即上交友网站留言,呼吁目击此事的网民和他联络。

  每天阅读博客也成了许多记者的工作内容。据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半数记者积极阅读博客以找寻资料。另一项调查则显示,有90%的驻中国海外记者是根据热门博客上的线索来追踪新闻,其中以“东南西北”(www.zonaeuropa.com)这类将中文新闻网的资料翻译成英文的网站,特别受西方记者欢迎。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的麦肯尼助理教授说:“记者们大多是把这些网站等同于新闻线索的提供者,他们会另行查证,不会盲目照用。”

  即使亲自进行实地采访的网民,也未必被公认为“公民记者”。例如当“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发生后,无业网民周曙光就到重庆和杨家夫妇面谈,并把他们的遭遇和照片放上网。有人把他誉为“中国第一个通过博客关注并参与公共事件的公民记者”,但也有人认为周曙光的贡献再大,也不能称他为“公民记者”,双方还在网上对此争论不休。

没专业训练能否算记者?网民herock认为“公民记者”必须先经过专业训练,网民董春鹏则认为“只要能把话说得一清二楚,就是专业的”。

  撇开这事件不谈,总的来说,如果任谁都能跳出来自称是记者,其实不是没有危险的。例如当一个人揭发所谓的“真相”时,是否存有个人目的?公众又该如何查证这个所谓的“记者”的报道是否属实,受访者又如何确保这“记者”不会转身拿着这些资料去出卖受访者?

  据BBC的葛里斯观察,即使新媒体上的网站选择很多,一般民众还是宁可相信具有悠久品牌的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

  也许,当一个记者是受雇于某媒体机构时,万一发生问题,“走得了和尚走不了庙”,一般人因此比较放心。一般国家的专业记者也都领有记者证,如果行为不检,记者证会被吊销,“公民记者”则没有这方面的约束。

  然而,难道有记者证就能保证一个人道德高尚吗?对错的判断往往源自社会的共识,不是记者个人的价值观使然。陆续也有人在网上发表“公民记者十戒”等指导原则,让有意成为“公民记者”的网民共勉之,因此“公民记者”理论上也是受到新闻道德约束的。

新闻道德抉择

不易判断对错

  然而,记者需要面对的新闻道德决择,并不是一般人平日常遇到的,经验浅的记者尚且需要资深前辈的指导,完全没人在旁教导的“公民记者”,在一些情况下难免分不清什么才是正确的判断。

  记者证一般只是记者采访官方活动时才需要展示的身份证明。没有记者证的“公民记者”可报道的范围依然很广,包括亲身经历或目睹的事件、专题报道、对时事或某些现象进行评论和分析、综合整理其他来源的新闻等等。这其实也正是很多侧重软性新闻的传统媒体所采取的作业模式啊。

  有人也以博客的新闻生产量来评定他们不应该被称为“记者”。一个人即使很好地分析或报道某个事件,我们也会称他为作者而不是记者。因此,个别网站的网主似乎更像作者而非记者。但是,歌星也有所谓的单曲歌星,凭一首歌虏获观众的心。如果一个人曾写过一篇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新闻,也不能算是记者,那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受雇于一家新闻社,却长期写不出好东西,那还能不能算是记者?

新媒体是解药?

  澳洲昆士兰科技大学新闻系的奈特教授认为,新媒体的崛起正是因为许多人对传统媒体越来越不满,把新媒体视为消除传统媒体弊病的解药。

  许多传媒机构已感应到这类新媒体所带来的竞争,纷纷抢搭数码时代的快车去改变作业方式,并推出多媒体新闻网,避免让这股新潮流所淹没。

  但这是否意味着专业记者都应该学习互联网技术呢?圈内人士和学者们对此意见不一。

  奈特教授认为,新记者都应该学习各种新媒体基本技术,有多元的接触面和工作经验,资深了再往平面、电视或网络新闻发展自己的专业。

  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的契连·乔治博士是个前记者,他也鼓励每个记者都去了解新媒体是什么一回事,但未必都需要亲身去从事多媒体报道。

  “一个人的时间毕竟有限,如果又要采访,又要写平面报道,又要剪片,又要写网上新闻,最终总有东西得牺牲,而他们放弃的大概就是资料收集的时间和对新闻分析的深度。”

  传统媒体很好地掌握新媒介,作业方式更贴近群众,我们社会就不需要“公民记者”了吗?

  本地著名网主区伟鹏以新加坡为例指出,目前传统媒体和网上媒体看似享有“双重标准”,因为互联网上的言论较不受控制,“但是,即使传媒机构利用新媒介把新闻搬上网,并尝试去模仿新媒体的模式,毕竟还是受到许多条例和机构利益的局限,编辑方针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依然无法成为真正的新媒体。”他认为社会总是需要一些发自非主流、非权力机构的声音。

  “他们也许无法代表任何人,但其实也根本不必代表任何人。他们所提供的就是多元的声音,多一种不同的选择。如果一些观点是幼稚无知的,人们自然不会去理会。但是,一些刚开始看似不可行的建议和论点,假以时日也许会符合社会的需求,成为真理。”

  在一些领域,自称“公民记者”的人和专业记者之间的差别已经越来越小。一些“公民记者”也可领薪或在报道过程中申请一些基金的援助,有的甚至把这当作一份全职工作。邻国也有一些人自行组织起来,设立了政治味道浓厚的新闻网,例如印尼有“点滴电子报”(www.detik.com);马来西亚则有“独立新闻在线”(www.merdekareview.com)和“当今大马”(www.malaysiakini.com)。

  但是,它们同传统媒体机构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媒体的职员和投稿者人数比较有限,“公民记者”的新闻网的稿源则非常多。在这庞大人力资源的支撑下,它们的新闻涵盖范畴也越来越广,可以和主流的传统媒体媲美。

  在2000年成立的韩国网站OhmyNews.com,就标榜着“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短短六年内,“公民记者”的人数就扩增到超过四万人。这个网站的内容政治色彩浓厚,被认为公信度高,在当地非常受欢迎,也颠覆了传统媒体。这个网站的成功引发连锁效应,许多国家也有人纷纷设立起“公民记者”网站。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1 8:20:11
安乡农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874
积分:18153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10月8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安乡农夫

发贴心情

    言论既是对新闻的补充,也是对新闻的深化。言论最大的特点是观点的鲜明性,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无论是评论、杂谈还是小言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想说什么,开宗明义,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言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必顾忌“现炒现卖”,而要提倡“就地取材”,对新近发生的事件和现象作出快速反应。值得注意的是,一篇言论最好集中说明一个思想观点,并且把它说深说透。写言论应是顺着新闻这个“瓜”去摸藤,而不是顺藤摸藤,好的言论是对热点新闻进行的某种延伸,新鲜、生动,与新闻本身贴得非常紧密,提出和议论的话题对读者来说都是新鲜的。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7/1 21:12:49

 2   2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06250 秒, 3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