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广交天下知青,同叙百味人生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动网先锋论坛天下知青茶座天下知青茶座 → [转帖]自序----《我们是雁阵》(长篇纪事文学)

您是本帖的第 1012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帖]自序----《我们是雁阵》(长篇纪事文学)
大漠孤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1380
积分:1309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1月15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大漠孤烟

发贴心情
[转帖]自序----《我们是雁阵》(长篇纪事文学)
知青朋友们:

知青朋友们:

  各位好!

  这本书终于于今日写完了最后一个字,在写作过程中不少朋友提出了宝贵意见,还指出了文中的差错和遗漏,使我感到了一种知青情谊,只可惜我这人太笨,到今仍末学会电脑,不能回帖,在这里说一声对不起,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还有一本写知青的长篇小说《不能背叛》,主人公是一位知青,后来走上了领导岗位,由于他下过乡、插过队,因此特别关注民生······已发在中国网络文学联盟,也请大家看看,提出批评意见,行吗?谢谢!

自   序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革命运动,许许多多的学生青年怀着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美好愿望纷纷奔赴到广阔天地里去锤炼一颗红心,于是轰轰烈烈地集体演绎了一场有一种内在的崇高,却又充满荒唐,甚至荒唐为美丽而无知无觉,有一种本质的卑微与浅薄。三千万知青的人生与命运,有别于一切碑文记载;三千万知青的灵魂现象,独特和丰富于一切历史与文明。这是一段相当漫长曲折并布满荆棘和炼狱之火的人生道路。

我常想把这一切写下来,写成一本书,我没有理由忘却那种刻骨铭心的历史烙印。历史不是某些人的专利,而是永远属于整个社会和整个人民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历史作出不同的结论,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够歪曲和篡改历史。我从来不想丑化或美化什么人,也不想对历史作出这样那样的评价,因为这不是我的任务和职责,作为一名知青,我只想真实地再现历史和把真实告诉人们以及我们的后人。但我知道,岁月悠悠,往事如云如烟,在尘封的记忆仓库里去搜寻四十多年前那些早已淡漠的生活往事乃至人物印象,自然是件不大容易的事。然而,我会努力地写下去,努力地写好,只为了记住历史,只为了祭奠我们早逝的青春岁月。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6/29 19:57:45
大漠孤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1380
积分:1309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1月15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大漠孤烟

发贴心情
我 们 是 雁 阵

寒冬腊月朔风吹,大雁列阵向南飞。人字写在长空上,青春搏得几回回

——民谣

我 们 是 雁 阵

内 容 简 介

知青运动已经成为历史,但人们无法忘记那段特殊的岁月,那个特殊的群体——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作者采用既像散文又像小说,呈边缘化的新鲜文本试验,以“我”为第一人称,把自己经历的故事原原本本地记述下来,原原本本地讲叙出来,没有虚伪掩饰,没有矫揉造作,真实地反映出当年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并努力剖析自己的灵魂世界,写出其心路历程,从一个侧面,力图反映出知青灵魂的真实。

作者在写作时,眼前会不时幻化出一个庞大的雁阵,把一个大写的“人”字十分庄严地写在广阔的天宇,遂联想到知青这个群体,不也是把一个大写的“人”字庄严肃穆地写在广袤的大地上么!于是,便把该书取名为《我们的雁阵》。

目     录

记忆的价值(代序)……………………………………韩少功(1

自序………………………………………………………………(1

第一章  远赴江永………………………………………………(1

怀揣着一堆小心和忐忑………………………………… 1

从学校出发……………………………………………………

登上南去的列车………………………………………………

第二章  安营扎寨霸王岭…………………………………………

第一篇下乡日记………………………………………………

第二篇日记……………………………………………………

第三篇日记……………………………………………………

赶桃川闹子……………………………………………………

一种历史的记载………………………………………………

生活是一幅图画………………………………………………

看守瓜地………………………………………………………

收获花生的季节………………………………………………

闯进来一头野猪………………………………………………

一次特殊的任务………………………………………………

住在山墈边上的老太婆………………………………………

用南瓜熬糖……………………………………………………

申请加入工会…………………………………………………

在农民夜校上课………………………………………………

小老弟肖京清…………………………………………………

第三章  农场有个文学社…………………………………………

珍爱这个新的集体……………………………………………

几个文学朋友…………………………………………………

冬天里的小屋…………………………………………………

第四章  白水那条小街……………………………………………

在白水蹲点……………………………………………………

乡村会议………………………………………………………

去马河采访……………………………………………………

一件不该发生的事……………………………………………

挖出一个敌特分子……………………………………………

从白水撤离……………………………………………………

第五章   藏在心里的梦…………………………………………

陈大姐…………………………………………………………

我的爱情生活…………………………………………………

陈浩然与吟吟…………………………………………………

偷吃禁果………………………………………………………

第六章  风雨茅草地………………………………………………

修建渠道………………………………………………………

竣工之后………………………………………………………

剧场里抓出一位书记…………………………………………

虔诚的信徒……………………………………………………

揪出一个走资派………………………………………………

星夜赶赴县城…………………………………………………

快乐的日子……………………………………………………

路儿队长………………………………………………………

中国的“巴顿”………………………………………………

饭没有煮熟……………………………………………………

同室操戈………………………………………………………

没有让我沉论…………………………………………………

山雨欲来………………………………………………………

集体出逃一……………………………………………………

集体出逃二……………………………………………………

第七章   避难长沙…………………………………………………

上户口…………………………………………………………

在工农兵文艺造反联络站里…………………………………

遗憾与焦渴……………………………………………………

返回江永………………………………………………………

第八章  动荡不安…………………………………………………

在文化馆里……………………………………………………

9·13”事件………………………………………………

批斗韩少和……………………………………………………

一幅油画像……………………………………………………

何清华与易宇欣………………………………………………

冬日的早晨……………………………………………………

打猪草…………………………………………………………

陈指导和他的老婆……………………………………………

迟来的爱………………………………………………………

农场被撤………………………………………………………

下到里村………………………………………………………

第九章  转点浏阳…………………………………………………

离别江永………………………………………………………

到生产队报到…………………………………………………

进来一个矮矮墩墩的后生……………………………………

第一天出工……………………………………………………

写语录牌………………………………………………………

作画在山里人家………………………………………………

双抢时节………………………………………………………

参加“忆苦思甜”大会…………………………………………

苦辣辣的酒……………………………………………………

渠道工地上……………………………………………………

平谈无奇的生活………………………………………………

红薯糖…………………………………………………………

第十章  终于完成了一个男人的蜕变……………………………

接回女友………………………………………………………

一只被解救的受伤的羔羊……………………………………

一个充满温馨的日子…………………………………………

第十一章  栖身之所………………………………………………

有了一间小小的“土谷祠” ……………………………………

山中夜宿………………………………………………………

“木落霜清”……………………………………………………

泥水匠四叔……………………………………………………

养猫……………………………………………………………

“归园田居” …………………………………………………

第十二章  跋涉在一条弯弯的小路………………………………

“记住,好好写”………………………………………………

一首小诗………………………………………………………

接受审查………………………………………………………

第十三章  战斗在三线建设工地…………………………………

行军途中………………………………………………………

一床蚊帐………………………………………………………

熊清泉书记的鼓励……………………………………………

第十四章  在故乡这块热土上……………………………………

故乡的份量……………………………………………………

一个“右派分子”的文稿………………………………………

无法给弟弟解说清楚…………………………………………

第十五章  修建湘黔铁路的那些日子……………………………

驻扎在木江坪…………………………………………………

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里…………………………………

湘黔铁路胜利通车后…………………………………………

第十六章  家,一个美丽而甜柔的名词……………………………

母亲……………………………………………………………

那天,我满三十………………………………………………

初为人父………………………………………………………

儿子……………………………………………………………

我们共同的创作………………………………………………

母亲与妻子……………………………………………………

第十七章  啊!我的父老乡亲………………………………………

七爹与狗………………………………………………………

八叔……………………………………………………………

兴叔……………………………………………………………

刀客杨…………………………………………………………

罗四与四嫂……………………………………………………

菊儿……………………………………………………………

第十八章  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里…………………………

公社要组织文艺汇演…………………………………………

发现自身的价值………………………………………………

“冯大哥,祝你一路顺风” ……………………………………

第十九章  走上讲台…………………………………………

接替母亲的语文教学…………………………………………

值得骄傲的学生们……………………………………………

莫名其妙地成了嫌疑犯………………………………………

第二十章  新的旅程………………………………………………

县知青办来了招工通知………………………………………

办理招工手续…………………………………………………

风雨兼程………………………………………………………

第二十一章   知青,这个庞大的雁阵啊…………………………

记忆的价值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6/29 20:01:05
大漠孤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1380
积分:1309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1月15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大漠孤烟

发贴心情

(节选其中之一章节)

第二十一章 知青,这个庞大的雁阵啊

第二十一章  知青,这个庞大的雁阵啊

知青岁月,对我们来说,是这样艰难而又漫长,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簇短暂的浪花。也许,若干年后,只有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为了研究人类的生存状态才会提及吧!

从一呼而去上山下乡,到一哄而返的回城,有人说我们知青一代人就像时乖运蹇的雁阵,寒风乍起时便纷纷南飞,排成一个大写的人字,奋力跋涉在无尽的天穹。在这艰难的跋涉中,我们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经历了“黑人”“黑七类”之类的如山一般的沉重屈辱,耗费了整整一代人的宝贵青春。我们追求过生命的意义,曾“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于”,曾以为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在“阶级斗争”的屠刀下,我们却活得艰难,活得沉重,活得没有了人的尊严,连一部共和国庄严的宪法都无法保护我们。19739月,据中共湖南省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秘书统计,自1968年始,仅5年时间,湖南省全省摧残迫害下乡知青案件竟高达1593起(此统计还不包括回乡知青)。应该说,我们活着的已是十分幸运,俞沛苍、王百明们却横尸荒野,就只能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了啊!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思索着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一生。我们这些在中国苦难的大地上生活过来战斗过来的知青们,每个人都不缺少苦难的过去。但我们没有消沉,没有失望,我们勇于承担了国家的困难,表现了一种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在广阔天地里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也贡献着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我们推广农业科技、传播农技知识、开展文化活动、普及乡村教育,为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书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这里,我特别要引用一位下到江永女知青万定安撰写的《我的教育缘》:

记得初到上甘棠(当年我下放的大队),我们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乡亲们满口的土话,我们一句也听不懂,他们绝大部分不识字,十多岁的小孩连自己和家人的名字都不会写;村子里同姓排外,家族械斗;妇女没有地位,生孩子三天后就要下地干活,过年吃饭不能跟男人同桌;我们还亲眼看到一位妇女因难产,小孩的手先出来,他们说这小孩是来讨债的,然后一分一角的把钱放在小手上,听不进我们的劝告和道理,导致了一场母亡子死的惨剧。他们的愚昧、贫穷与落后让我们感到震惊。

我们还惊奇地发现,只要我们有活动,乡亲们都会乐意来看,特别是年轻人和小孩子更愿意接近我们,他们开始跟我们学“官”话(即汉语),还要我们教他们的小孩唱歌、跳舞、识字……从这里,我们又感受到他们对新生活的渴望。

在大队的帮助下,我们花一个星期整理布置了文昌阁,一个极其简陋的学校在上甘棠问世了。记得开学的那个晚上,孩子们个个穿得干干净净,几乎全村的人都来看热闹,早早地挤满了文昌阁,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特地用红绿纸包好糕点双手捧着送给我们。大队长说:“这是老人们在给你们送吉祥,你们是好人,做了好事。”在他们看来,读书是很神圣的,很了不起的一件大事。

接过老人的祝福,看着那据说是村里从未有过的热闹场面,望着上百双渴望新文化的眼睛,我的心震撼了。自我走出学校的大门,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肩上有种不可抗拒的责任!那便是:把知识献给山区人民!献给正在渴望新生活的穷孩子!

200411月正逢江永知青下放40周年纪念,我带着久别的渴望重返第二故乡。当年我所教的学生中一位名叫杨贵军的现在已是江永县民政局长,他亲自开车送我回村。车子到达村口,乡亲们早已等候在那里,鞭炮锣鼓,杀鸡宰羊,村内村外大红纸写着欢迎标语:“欢迎万老师回村!”“欢迎万老师光临学校!”我情不自禁,热泪盈眶,乡亲们这种深情,我终生不忘!近四十年了,乡亲们中老的走了,健在的和他们的后人们至今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当年只能用仅有的一点知识教他们识字扫盲的人。我问村支书:“现在村上有多少人?”“1800多。”我又问:“还能有几位认得我吗?”支书答:“全村都认得你,因为你是我们村里的老师嘛!”我又一次流下了从心灵深处涌动的泪花!“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的父老乡亲们心中份量多重啊!

我想,任谁读到这里,还能辱骂我们知青是一群“狗崽子”吗?还能不看到我们知青沉重地活着的价值吗?能不觉着当年朝我们挥舞着“阶级斗争”屠刀的荒谬和无知吗?

记不起是哪位名人说过:“苦难也是一种财富。”我们没有过多地去感叹苦难,没有过多地去唏嘘岁月,我们在蹉跎中奋起,在艰难中抗争,苦难成了一种动力。为此,在知青中奋斗出了一批在科技、文化、商业等方面颇有建树的杰出人物,如何清华、韩少功、胡子敬、程亚林、邓晓芒、张扬……们,我不能不说及何清华,他现在是中南大学的教授博导、智能机械所所长兼山河智能机械公司总裁,他一人擎起产、学、研三面大旗。1965年长沙市一中高中毕业,就因为“海外关系”的缘故而在尚未参加高考即被判定“不予录取”,发配到江永桃川农场当知青。他吃得告,不畏难,办事果敢,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有决断有肩膀的钢铁硬汉。考研究生那会,他是跳过大学报考。当时他的情况很困难,白天要上班,晚上却要先把两个小孩哄了睡觉,要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开始学习,每晚都是搞到凌晨两点。他报考了北京一所学院,成绩出来了,他考了第一名,但学院却通知说没有录取。他急眼了,就跑到北京。学院说,考第二名的是他们学院的一个老师,留校的,虽然比你考得差些,但是他有教学经验,再就是他读过本科,知识比你全面些,所以决定录取他。何清华只得又跑到北京市招生办,招生办看了成绩说:“你怎么不早点找我们呢,我们现在就介绍你到北京矿业学院去。”可北矿又说:“如果你昨天来就好了,比你成绩差多的我们都要了,今天我们可没办法了,我们也很同情你,那就这样,我们为你开介绍信讲清情况,看湖南是不是能够解决,估计你们湖南录取进度要慢一点,还没招满。”这样何清华又跑回长沙,结果长沙好几个院校讲,北京不要的我们也不要……后来他只好找了一个一中同学的熟人,教育厅的一个副厅长,副厅长写了张条子到中南矿冶学院,中南矿冶那个院长看了何清华的成绩也很高兴,就说一个自学的学生能够达到这种程度,那就很不错了,就介绍他去找机械系那个导师。可导师一看,却说这是教育厅和院长推荐来的,这是走后门!真是不找也不行,找了也不行!导师就说,你没读过大学,虽然考的成绩好,但有两门功课你没学过,我们将来还要用,这两门功课我们还要补试一下,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一个星期以后你再来。两门没学过的大学课程,一个星期要拿下,那是怎样的一个星期呀!结果一个星期后何清华去了,一考试,哪怕是那些大教授也不得不佩服,考出来的水平比本科生还要好!就这样何清华成了该校机械系文革后第一位研究生。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从他的身上,我们不是可以看到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不甘沉沦、踔然奋起的形象吗?因知青生涯而磨炼出来的敢于吃苦、敢于拼搏的精神,在众多的老知青身上,不是都得以体现了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影响着我们的后人。

那片山水,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岁月。

那段岁月,也真正让我们懂得了人民,懂得了人生的含义。知识青年成了中国历史上城镇人口与乡村农民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代人,中国知青的命运与我们的民族与我们的老百姓是连为一体休戚相关的。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怀念着当年那些关爱着我们的农民群众,亲切地称我们下乡的地方为“第二故乡”。

然而,我们以后的人生之路也还是倍极艰辛。知青们虽都已得到安置,但当年因“出身不好”而导致的后果仍然难以清除。由于当年不能升学。知识就显然不足,又由于“出身不好”而一般就只能安置在街办区办小厂,不少人已下岗或随时面临下岗,不得已仍在为温饱生计而挣扎拼搏。但人生岁月,百姓情怀,却让知青们活得坦诚活得实在。

知青,这个庞大的雁阵啊!一直没有停歇地跋涉在长长的人生之旅。我的这些拙劣文字,只能是几声微小的雁鸣,它留给人们的不应全是苍凉和悲怆,而应还有一些壮怀激烈和荡气回肠吧!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6/29 20:06:17
80个知青娃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3613
积分:2395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9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80个知青娃

发贴心情

热烈祝贺老土大哥的长篇纪实小说《我们是雁阵》封笔问世!

另见:来自雁阵的一声鸣叫——

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31643&star=1#31643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6/30 3:09:20
笑对人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4866
积分:32083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2月16日
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笑对人生

发贴心情

祝贺老土的“我 们 是 雁 阵”一书脱稿,很为欣慰,在我这边的黄昏,你们那边的拂晓,写成小诗一首,以示庆贺。

我 们 是 雁 阵

寒冬腊月朔风吹,大雁列阵向南飞。人字写在长空上,青春搏得几回回

——民谣

我们曾是快乐无邪的大雁阵,

渴望像雄鹰一样去搏击天空

当年我们稚气未脱羽翼未丰;

毫不犹豫飞向广阔天地寻梦

我们要去为祖国的富强腾飞

蓝天激荡着我们的壮语豪情

啊!

蓝天激荡着我们的壮语豪情

年少青春上路就遇暴雨狂风

羽翼单薄的身躯是这样稚嫩

风暴将我们希望的翅膀折断

残酷的斗争折腾着雁儿命运

命运多骞的小雁啊没有屈服

困惑磨练意志艰难锻造人生

啊!

困惑磨练意志艰难锻造人生

我们今天是劫后余生的雁阵

梳理好羽毛又舔干昔日伤痕

展望晚霞满天豪情今犹在啊

苍劲的翅膀依然在向往飞腾

为一代人永不能忘却的纪念

把大写的人字铺上万里长空

把大写的人字铺上万里长空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6/30 5:39:10
大漠孤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1380
积分:1309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1月15日
6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大漠孤烟

发贴心情
[原创]朱赫其人 (知青人物素描之一)。

朱赫其人          (知青人物素描之一)。

朱赫是我们桃川农场的知青,又是文学爱好者,这样一来,和他相识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那个时候,朱赫清清秀秀的,一脸的学生气,笑起来,呵呵的,大约也喝了笑婆婆的尿吧(他的一篇小说有这样的描述),很有一点天真无邪的味道.在到江永之前,他就发表过民歌体的小诗,是我们知青中最早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的人,因此,他对我说,他的最大的心愿,就是当个作家或是记者.但是,他又常常有些伤感,那当然是家庭出身的缘故.这家庭出身成了他实现自己理想绊脚石,他说.其实,在我们知青中有几个是出身好的呢?

朱赫不仅会写诗作文,而且还会画画。我不懂画,我总以为他的画有点工笔画的味道。画画时极为细腻,画一棵大树,那树上的叶子都是一片片地描绘,全然不是泼墨渲染的那一种手法。你望着他画画儿的样儿,精心,认真,一丝不苟,就可想到,他在写诗作文时那严肃认真的劲头了。他对生活,也是这样,严肃认真,规规矩矩,从不违犯纪律。他习诗作文,都是在业余时间,点一盏小油灯,不声不响的写。有时伏案而作,有时躲进蚊帐里写。就这样,他本子上,总是密密麻麻的一片蝇头小字,像天书,那是只有他才看得懂的草稿本。

一天,《长沙晚报》的副刊刊载了他的一篇抒情散文,是写知青生活的。我不记得我是在哪里弄到了那一张报纸的,那时生产队似乎根本就没有钱订报纸。也许是家里捎来,但更有可能是朱赫给我看的。

后来,上海出的那种青年文学刊物《萌芽》又刊载了他一篇小小说,那是他来到茶厂工区给我看的。那篇文章写得十分生动,人物也写得活。我在上面写的喝了笑婆婆的尿这一句话就是朱赫在这篇小说中写的一句话。没多久,朱赫又给看了一封约稿信,我还记得那信是安徽《合肥晚报》的一个副刊编辑写给他的。信中说很欣赏他在《萌芽》发的那篇小说,特来约请他为《合肥晚报》写点东西。我在看信的时候,朱赫在一旁笑逐颜开,他高兴得不得了。

刚到农场时,我们一些文学爱好者,策划着出一本文学期刊,当然是不定期的出版的。大家将那期刊定名叫做《耕耘》。朱赫也是编委之一。折腾了好久,第一期终于出来了,厚厚的一本,油印的。头一篇就是朱赫的短篇小说。其中也有我的一首小诗。朱赫的小说,写的什么,我不记得了,毕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但小说肯定还不错,不然的话,不会放在首篇。但这样一本纯文学油印本,只出了一期,农场就不让出了,县公安局还来了人调查,也没有查出什么不轨的地方,但为了防患于未然,农场停止了给我们的一切资助。那是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年代。从这一件事中,也可折射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我们是来劳动改造的,有很多的公民权利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没有的.

使朱赫声名大震的,应是他的那篇《妹妹的日记》。那篇知青文学作品和程亚林的《弟弟我变了》齐名,堪称姐妹篇。两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容,写的都是知青在下乡中的尴尬和困惑.在知青中广为流传,在社会上也影响较大。朱赫因此而受到冲击。五一广场那大字报栏目里,朱赫的大名被打了黑×,成了反动文艺黑线小啰啰朱赫只好回到了江永,心神不定地对我说:白纸黑字,铁证如山。这一劫,他怕是逃不掉的了。朱赫因此而忧郁、沉寂、不安.

因为他的那个霸王岭生产队人去楼空,没地方吃饭,他来到茅草地在我这儿搭餐。一天,肖鹏夫也在我这儿吃饭,他们是一个队的伙伴,碰在一起,常会争论不休。不知怎么的,那一天在争论中,朱赫说了一句令人大惊失色的话:那个拿着一本小红本,跟在毛主席的身后人,简直就是一个小丑!那时候,那个林副主席,可正是红得发紫的时候呵。这样的议论要是被人知道,不用说,朱赫可就要坐大牢了,少说也要被关个十年!我们一下子停止了吃饭,小屋子里可怕地静默着。隔了一会我说:朱赫,刚才那一句话,说到这儿打止吧。对外可不能再说了呵。朱赫沉默地点了点头。

朱赫想说的话,正是我们想说但又不敢说的。那个文化大革命,把一个好端端国家搞得那样混乱,正是因为有了林副统帅和江青那样的奸佞在兴风作浪,谁心里不对他们的作为产生厌恶之情呢?

后来我们农场拆散了。大家都插队了。朱赫不知被分在什么地方。只听说,他和一个女知青谈爱了。后又听说他回他的老家浏阳了。我们之间的联系也就中断了。80年代初,长沙晚报副刊编辑王俞老师来我家,说朱赫前几天到了他那里,问我们是否还联系。并说了他的一些近况。由此我动了心,想去一趟浏阳看望他一下,但又未去成。这老弟也许是工作太繁忙了些,知青活动也不参加了,2004年重返江永我以为他会去的,但也未见着他的身影.旧地重游,回顾以往,和往日的知青朋友相会畅叙,不也是一大乐趣么?        2006-7-3

附言:此帖2006年发在浏阳江永板块。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6/30 6:37:55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7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6/30 23:36:18

 7   7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4063 秒, 3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