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硝烟
1944年初,日军为打通从中国到越南、缅甸的交通线,调集了50余万海陆空兵力,开始了侵华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号作战计划”。
6月19日,日军占领长沙。6月24日,日军开始从南面强渡湘江进攻衡阳,28日完成对衡阳合围。一路长驱直入的日寇却在当时城区人口仅20万的弹丸之地衡阳遭到猛烈抵抗,这就是第十军军长方先觉指挥,抗战史上最惨烈的衡阳保卫战。
据日军投降后交待资料,此役共毙敌师团长久作间为中将以下高中级军官390余人,击毙击伤日军共4万8千余人。
守军伤亡1万6千余人(其中7600余将士捐躯)。有资料称,方军长在合围前动员大部老百姓撤出,合围后城中仅余100余百姓,故老百姓伤亡不多。以第十军1万多人抗击数十万日寇47天的衡阳保卫战惨烈到什么程度?有回忆录称,这座城市被日寇攻占时仅剩三栋半完整的房屋。
今天刚好是衡阳保卫战爆发63周年,我抽空去当年主战场拍些现貌PP,拟作湖知网轶事栏“衡阳保卫战”补充图片。
据原第十军人员杨正华回忆录,双方激烈争夺的五桂岭高地,6月30日一天就歼敌600余人。我来到位于湘江公铁大桥西岸五桂岭下,数码相机怎么也捕捉不到当年据险而守的五桂岭高地雄姿!
50年代末外婆常带我去五桂岭姨外婆家玩。与小伙伴常从周围浮土中翻出生锈的子弹、废弃的刺刀与死人骨头,小孩们举着捡来的锈刺刀玩冲锋游戏!现在陡峭的临江悬崖巳削平,沿山而建鳞次栉比楼群,巳是个无险可守的住宅小区了。
见我端着数码相机在仅存的一条坡道旁游荡,路过的小区居民投来疑惑的眼光,这“色友”不知脑袋哪根筋搭错了,在这再普通不过的城市钢筋水泥森林中找摄影题材?
问过路的一对青年男女,知否你们所住五桂岭是抗战中衡阳保卫战战场?他们一脸茫然,调着耳机中MP3音量,迈着迪厅里练出的快步走开了。
繁华的小区,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谁还知道当年漫天的炮火硝烟!正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我乘公交车来到位于岳屏山与天马山之间的张家山。据当年将士回忆,这里曾是战斗最激烈的主战场,在守城战士挖成90度陡坡的阵地前沿,仅7月1日就有4个中队敌人在进攻中被我集束手榴弹和猛烈炮火歼灭!
现在的张家山巳成一条通衢大道,四周林立的高楼改变了地形,哪里还找到一点当年据险而守战场痕迹?只好匆匆拍了2张保留高地特征的坡道和道旁一群玩纸牌的店铺老板PP,赶往下一目的地——当年主阵地岳屏山。
岳屏山解放后辟为岳屏公园。据说一年后日本投降,第十军预十师师长葛先才回衡收殓烈士遗骸,花了4个多月收殓3000多具肢体不全遗骸,被收殓遗骸不到阵亡将士一半——而在岳屏山挖出遗骸最多,许多遗骸上还残留杀人的弹头。现在山顶的抗日纪念塔不是一般的纪念塔,它是数千为国捐躯烈士合葬公墓的墓碑!
穿过山下湖边楼阁玩麻将的人群,绕过山坡林荫道打太极拳的中老年,来到正维修的抗日纪念塔下。纪念塔周围全铺了新大理石地砖,一度改为“衡阳解放纪念碑”的抗日纪念塔,又恢复了蒋中正题“衡阳抗日纪念城”几个镏金大字。近来本着尊重历史的精神,表彰了一些国民党抗日将领,重修了一些当年的抗战遗迹如南岳忠烈祠与衡阳抗战纪念塔。
写到此,扪心自问,我评那五桂岭下时尚男女“商女不知亡国恨”,自己以前不也干过一件悔之不及蠢事?
外公家曾是本市有名的绸缎商,在围城前逃往西南,光复后返家几处铺面都被炮火所毁,但还残留两处房子和毁坏家俱。二十多年前准备办婚事时,母亲给我结婚住的2间老屋里就有当年幸存的一把红木马扎(类似今折迭椅,不是小折迭凳。)
记得小时常坐在那牛皮马扎上玩,好奇地问外婆,这好好的牛皮椅怎被刀拦腰拉了个大口再用线缝合?
当时外婆说,这就是日本鬼子占领衡阳后砸开无人的老宅大门,用马刀砍坏的老家俱之一……鬼子败亡后,外婆她们回到老宅见大部家俱被毁,连几个腌菜坛子都屙的鬼子屎尿!
虽然喜欢红木牛皮马扎靠背上古朴而漂亮的“风吟”2个阴刻的黑漆行草,总觉几处木榫脱落用铁丝绑扎,且牛皮坐垫被马刀劈了条大口用线缝合,好比一残缺美人,就把它送给一直关心我新房布置劝我把旧椅子送她的邻居殷奶奶!
就这样,这把清末民初的红木皮马扎轻易送了别人。放在今日,凭对红木家俱的认识与马刀砍成两半牛皮垫抗战文物价值的认识,打死我也不会送人!愿殷奶奶在天之灵安息。
至今心生疑窦。虽有刊物称部份精锐部队抽去滇缅战场(也不过10余万人)造成我华南兵力空虚,但当时尚余西南与西北半壁江山和百万军队,在衡阳被围47天有何作为?这么长时间听凭万余人孤军作战,全军覆灭!是否都去闹磨擦,抢地皮去了?或如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所演,在大后方的官僚只知花天酒地,全不顾前方军民死活?
往事如烟。今日东瀛邻国靖国神社仍供奉着甲级战犯,其政府一直拒绝就慰安妇、细菌战、二战劳工作出赔偿;在钓鱼岛,东海油田时时对我剑拔弩张……中国巳非昔日贫弱中国。东瀛邻国“东亚共荣圈”的美梦能否永久破灭,有待每个同胞的努力。“不忘国耻,兴我中华”不是空洞的口号。
永远记住这历史的硝烟!
资料来源:湖知网 维网 《纵横》杂志
2007.6.26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