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陈德的诗----<青春岁月像条河>随感
(没有新作,重贴此文赠陈德,祝一路平安,事事如意)
.
翻开这本诗集,眼前立刻呈现出一幅画面:灯下,一个青年在奋笔疾书……
我是很偶然得到这本诗集的.2004年11月重返江永前夕,我来到知青酒楼,一位知青朋友赠给我一本书,他说:这是我们江永知青写的.诗人的名字叫陈德.回家打开这书的扉页,耳边立即响起了关牧村唱的那支难忘的歌:青春的岁月像条河.
悠远而又深情的旋律,伴随着我,读着这本诗集,心里有着一种亲切感.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诗人写的诗,因为写是我们的经历,抒的是我们的情,那种亲切感是很自然的事.读着这些与我们生活和命运息息相通的诗,且能不产生共鸣?更何况这书中的每一首诗,都“渗透了血液与灵魂”呢?
听,远处又响起掀天的锣鼓,
让我跑步与这批青年同行.
妈妈,再见了,你的儿子走了……
就是这样,千百万青年到了农村、山寨、湖滨、草原、戈壁滩、橡胶林、北大荒。因为那里有广阔的天地.天地是真的广阔,只是路却越走越窄,最后终于走不通了,却荒废了数千万青年人的年华,这是一段可悲的历史,幸而最后有了一个终结.但不管怎样,最初知青们所表现出的那股勇气和热情,是不可否定和磨灭的.
陈德的诗,忠实的记载了知青们在江永山乡的生活,读着这些诗,回忆着我们走过的路,怎能不泪湿眼帘?
请读下面的诗句:
望着那最后加进的几把灰草,
我真想把心投进去一同燃烧!
----《烧石灰》
瑶寨的夜,月白风清,
月亮靠在都庞岭肩头睡得深沉.
为捍卫满垅成熟的收获,工棚里,
闪动着我们机警的眼睛.
----《月夜猎守》
拂晓,曙光中云涌风清,
放晴了,我们挥镰扑向田垅。
从湿漉漉的田里捞出倒伏的谷穗,
一道道镰刀,泻下一道道白银。
----《收割》
这就是我们过去生活的写照。陈德用诗记载着。实录知青生活的文体很多,但用诗这种文体的,实属不多见。诗人多年来一直苦心经营,此精神,令人叹服。
读过〈高玉宝〉那篇课文的人,应该还还记得,我要读书那强烈的呼声,还在我们的脑海里回荡。没想到,多年之后,这强烈的呼声,竟然成了我们这些知青的心愿。
请看:
曾在大山中用我烧出的第一根木炭,
冒着雪花在削壁上写下:我要读书!
曾在寂寞的火塘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枯藤下意识地写下:我要读书!
----《我要读书》
读了这样的诗句,谁不会“掩面而泣”?当“读书无用论”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之时,青春已过,许多愿望与抱负,化为了泡影。多么悲哀,中国人才链因此而发生了断裂,历史便因此而停顿而倒退了十年!
陈德是一个重情谊的人。他说:友情像条五彩的河,常将我生命之树浇绿。他在诗中写道:
知青生活清贫,心中却有温暖,
看,友情的甘露染绿了多少心灵的沙漠。
到我们知青中来吧,无论在哪里,
纯真的友情处处像金子一样闪烁!
---《友情》
另一首〈天下知青都有缘〉的诗,读了不禁拍案叫绝:
那晚,围火炉、谈遥远,
谈到有人发迹那一天。
如果他敢把知青怠慢,
我们要用拳头把他揍扁!
读到这时,我忍俊不禁,笑了,好一个拼命三郎,诗人之形象,跃然纸上!
我与陈德并不相识。也许在江永的某一条路上,我们曾经相遇,却因从未谋过面,擦身而过。不过,读其诗,知其人,所谓文如其人也。诗集的扉页内有他的一张小照,年轻、英俊、沉稳,使我一睹他的尊容。
还想读他的新作,期盼他的诗兴大发,文思如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