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中的湖南
(摘自湖师大出版社91年版《湖南近现代史》,林增平等编写)
前言: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漫长古代,湖南没有出现过几桩足以影响全国局势的大事,属于湖南籍的名人,寥若晨星。晚清维新派人士,经学家皮锡瑞说过:“湖南人物,罕见史传。三国时如蒋琬者,只一、二人。唐开科三百人,长沙刘蜕始举进士,时谓之破天荒。至元欧阳原功,明刘三吾、刘大夏、李东阳、杨嗣宗诸人,駸駸始盛。”
……所谓“湘运之兴,从湘军起”。还在太平天国败亡前一年(1863年),一个官员在日记中就写道:“楚省风气,近期极旺。自曾涤生领师后,概用楚勇,遍用楚人,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巳居其五:直隶刘长佑、两江曾国藩、云贵劳崇光、闽浙左宗棠、陕甘杨载福是也。巡抚曾国荃、刘蓉、郭松焘皆楚人也,可谓盛矣。至提镇两司,湖南、北者,更不可胜数。曾涤生胞兄弟两人,各得五等之爵,亦二百余年中所未见。天下事不可太盛,日中则昃,月盈则蚀……况国家乎?况一省乎?况一家乎……”
1881年王闿运撰《湘军志》脱稿,虽对湘军有所讪刺,但也很得意地宣称:“湘军则南至交趾(当时中国属国即今越南),北及承德,东循潮、汀,及渡海开台湾,及极天山、玉门、大理、永昌,逆度乌孙水,属长江五千里,击柝闻于海。自书契以来,湖南兵威之盛未有过此者。”
据统计,湘军要员官至督抚者达27人(总督14人,巡抚13人)。湖南从古代“碌碌无所轻重于天下”,到此时终于一跃成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的省份。
镇压太平天国时,曾国藩、李鸿章开始筹办洋务。太平天国覆灭后,洋务新政就加速进行起来。正是这样,湖南有志之士获得湘军将帅援引,成为各个方面的人才,从而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期间,湖南成了举足轻重的省份。
据1905——1907年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的名册统计,湖南籍157人,在各省中排列第一。正由于有如此众多的湖南志士加入同盟会,因而在辛亥革命期间的重大斗争场合,都有湖南志士的业绩与勋劳,并产生了饮誉天下的一代英豪如黄兴、宋教仁、蔡锷、陈天华、刘道一、禹之谟、蒋翊武、谭人凤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湖南继湖北“首义”之后,成为“首应”之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领导人中,湖南籍有10人,占19。2%。1955年,在授予元帅的10人里,湖南籍的3人。授上将的57人里,湖南籍的19人。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八个字可谓历久常新。
谭嗣同在诗里曾颇为自信地吟道: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杨度早年写过一首《湖南少年歌》: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