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粽子引起的问答
一好事者手里提着一只粽子向另一位讨教:“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答曰:“是纪念屈原啊。”
又问:“屈原是谁?”
答曰:“楚国一位大夫啊。”
又问:“楚国在哪里?”
答曰:“那时是在湖南、湖北一带啊!”
又问:“那时是什么时候?”
作答者很不耐烦了,加上自己也只知道那么多历史,怕被对方盘问住,就一顿乱答起来。
答曰:“民国14年。”
“哦,我还想讨教,屈原为什么姓屈,为什么取名教原呢?”
答曰:“本来屈原姓倔,后来连命都不要了,干脆把人字旁去掉了,改姓屈了;至于叫原是因为他们家办了个厂在一个叫白小的地方,所以取名叫原。”
“哦,屈原死了,他怎么死的?”
答曰:“跳江啊。”
“跳到了哪条江啊?”
答曰:“汨罗江。”
“洞庭湖那么宽他不跳,怎么非要跳汨罗江啊?”
“他老人家想错了,他原想,汨罗江说不定是密罗江,你想,要真在密密织好罗网里一跳,说不清什么时候不想死了,只要把罗网拉起来就行了吗?”
“嗯,那粽子跟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曰:“你看啊,‘粽’字有解啊,那时候稻米多贵,用它敬祖宗是最好的了。”
“哦,那又怎么要加个‘子’字呢?”
答曰:“你怎么脑子不开窍呢?粽子只是摆在桌上敬敬,祖宗又不会吃,还不是做崽做孙的吃,做崽的还是大辈波?冒看见你还给它安个‘粽孙’啊?”
“有道理。那粽子为什么要包成楞角形咯?”
“嗯,这下你就问到点子上达。他本来就可以跳洞庭湖的,洞庭湖有菱角啊,哪里的鱼吃惯了菱角,就不会去吃死尸。冒想到他跳错了地方,汨罗江根本就冒得菱角,就只好扎粽子达。”
“人真聪明。那为什么一定要在粽子里灌糯米呀?”
答曰:“糯米不容易消化撒,不然那些鱼总找达要吃啊。”
“办法不错。那为什么要放碱啊?”
“碱可以提火啊。火一上来,鱼吃了就会牙痛,你就不晓得湖南浏阳的日落部族上次吃了几粒荔枝上了火,牙垠肿起那么大,冒得食欲达呢。”
“真的啊!那么...”
“什么那么那么的,烦不烦啊!”
一好事者手里提着一只粽子向另一位讨教:“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答曰:“是纪念屈原啊。”
又问:“屈原是谁?”
答曰:“楚国一位大夫啊。”
又问:“楚国在哪里?”
答曰:“那时是在湖南、湖北一带啊!”
又问:“那时是什么时候?”
作答者很不耐烦了,加上自己也只知道那么多历史,怕被对方盘问住,就一顿乱答起来。
答曰:“民国14年。”
“哦,我还想讨教,屈原为什么姓屈,为什么取名教原呢?”
答曰:“本来屈原姓倔,后来连命都不要了,干脆把人字旁去掉了,改姓屈了;至于叫原是因为他们家办了个厂在一个叫白小的地方,所以取名叫原。”
“哦,屈原死了,他怎么死的?”
答曰:“跳江啊。”
“跳到了哪条江啊?”
答曰:“汨罗江。”
“洞庭湖那么宽他不跳,怎么非要跳汨罗江啊?”
“他老人家想错了,他原想,汨罗江说不定是密罗江,你想,要真在密密织好罗网里一跳,说不清什么时候不想死了,只要把罗网拉起来就行了吗?”
“嗯,那粽子跟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曰:“你看啊,‘粽’字有解啊,那时候稻米多贵,用它敬祖宗是最好的了。”
“哦,那又怎么要加个‘子’字呢?”
答曰:“你怎么脑子不开窍呢?粽子只是摆在桌上敬敬,祖宗又不会吃,还不是做崽做孙的吃,做崽的还是大辈波?冒看见你还给它安个‘粽孙’啊?”
“有道理。那粽子为什么要包成楞角形咯?”
“嗯,这下你就问到点子上达。他本来就可以跳洞庭湖的,洞庭湖有菱角啊,哪里的鱼吃惯了菱角,就不会去吃死尸。冒想到他跳错了地方,汨罗江根本就冒得菱角,就只好扎粽子达。”
“人真聪明。那为什么一定要在粽子里灌糯米呀?”
答曰:“糯米不容易消化撒,不然那些鱼总找达要吃啊。”
“办法不错。那为什么要放碱啊?”
“碱可以提火啊。火一上来,鱼吃了就会牙痛,你就不晓得湖南浏阳的日落部族上次吃了几粒荔枝上了火,牙垠肿起那么大,冒得食欲达呢。”
“真的啊!那么...”
“什么那么那么的,烦不烦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