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晓莲:我和爸爸的对话
摘自:吴晓莲博客
我:心平气和地讲,您如何评价自己在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爸:我会说,在各种人里面,我们比较正确。而要说我们真去做了什么事?恐怕难说,因为那完全是某种机遇。
我:您不认为今天中国在经济改革方面的成绩有您的贡献?
爸:当然有贡献。但我只能说,在经济学家里面我犯的错误最少。但是做决定的主要是政治家,不是经济学家。
我:您把您自己看成一个学者,但是因为一些契机,您的一些看法被政治家采纳了。
爸:对。但是也有一些没有被采纳。
我:那天我让您评价您的两个女儿,您说“基本满意”。那现在说说您对自己的评价。您至少不觉得自己虚度了人生吧?
爸:那没有。我觉得像我这样的教育背景和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可能已经做到拔尖了。但是,要是说到经济学理论,我没有办法跟那些经过严格理论训练的人比。
我:您对于生老病死怎么看?怕不怕?
爸:好像是的。好像还看得不是很开。
我:您还有什么没做到的呢?
爸:也不知道。
我:这么说吧,如果有这么一件事,您此生不能做就会不甘心,那是什么?
爸:就是眼前这点事。
我:您真觉得,中国现在还有完全回到过去计划经济的危险吗?
爸:现在中国有希望,但是也还没有完全走出可能回去的危险。
我:您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爸:说不上来。
我:“吴市场”算不算?
爸:那个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大概是有帮助的。
我:您一生中最不成功的事是什么?
爸:那要分阶段。改革前做的事没有一件是成功的。
我:您一生里做过的最令你歉疚的事是什么?
爸:批孙冶方是我做的最错的一件事。还有,奶奶爷爷被错划“右派”时,我也写过揭发材料。
我:您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爸:认真。
我:您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爸:那就多了。比如,我不够用功。
我:什么,您认为自己还不够用功?您被我妈妈给洗脑了吧?您现在除了工作,还干什么呢?
爸:我兴趣太广泛,比如有时候就爱看看闲书。还有,我睡觉也睡得比较多。
我:您对中国的改革前景怎么看?
爸:我一方面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又常常有危机感。可能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都这样——危机感伴随着使命感。



本书是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长女吴晓莲所著。
本书从“家人”的角度,通过吴氏家族的家人、家事和数十张珍贵照片展现了吴氏家族鲜为人知的一面,让人们看到了经济学家吴敬琏的精神世界、事业追求和成功背后的艰辛,以及三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执著追求和质朴生活。
本书首次向读者揭示了对吴敬琏一生人格形成最重要影响的关键人物——母亲邓季惺的传奇经历!从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吴敬琏的父母(生父吴竹似,继父陈铭德和母亲邓季惺)1929年创立并经营《新民报》(现上海《新民晚报》前身)的艰辛传奇历程,展现了一代民族报人为中国报刊出版事业所的开拓性贡献,他们是中国民族新闻业的发展缩影。
此书的写法也很独特,作者采用与父亲同年龄对比的方式,展现吴敬琏和作者由于所处年代、生活条件、环境、经历不同,因而在生活、思想上的差异!反映了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和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同生活道路和他们的精神风貌。全书文笔真实坦诚,简洁生动,引人入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