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然似春,喜怒通四时多与物有宜而真知其极”。庄子赋予
理想人格的名号非常多,有所谓“真人”、“至人”、“神人”
而其中他表述得较完整的当推“真人”。因此对“真人”
的诠释也就最接近于他对人情感的理解。他在《大宗师》中实
际上是主张人喜怒哀乐的情感应该顺乎自然,合于大道。庄子
和惠施有段对话,就很明确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其实质就是主张人类的发展
必需符合自然,顺应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才可能持久,并且
儒家认为人思维的本原是天,顺天而思,合乎天道,一切
便会相安无事,违逆天道,则会产生无尽的惑,人类修行的目
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
佛教觉得人在缘的幌子下,耽沉于欲,绝缘也便绝了欲望,
于是人也就皈依了他的原本:佛性!
看来道儒在情感上尚有商量的余地,其实佛教里也有于欲
模棱的。禅宗就不主张逃离生活,只是要求人:对现实采取一
种若即若离的态度。
说来说去,中国哲学在踌躇了许久以后,终于走回到了理
智和统一。毕竟依恋生活的人是大多数,大家都不愿意为了虚
幻的彼岸去痴迷修行,放弃人生对物欲和情欲的享有!
所以欲不可以没有,无欲则心寡,心寡则滞。心滞而不思
进取,这使得社会发展趋于停滞!人类的精神财富会日趋枯竭,
人类的物质财富日趋贫乏。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
顺天道,真正的做到“天人合一”!
我们不必在有欲时,自惭形秽,觉得是在放纵自己,毁坏
天道。我们尽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精神与物质财富,但也不可
忘却一切皆有度,过则为纵!这样,我们就又回到了“天人合
一”的轨道上来了!
空山鸟语2007.6.12
荷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