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恢复高考三十周年,勾起了不少人的怀旧情结。我是1979年进北大,是属于从恢复高考中受益最早也最大的一代。<--PIPAD BEGIN--><--PIPAD END-->记得当年毕业时,听同学们传言:某系一个毕业生,去了个小单位。那单位为拿到一个北大的学生而受宠若惊,竟用单位里唯一的一辆小轿车把人接走。要知道,那个时代,大部分同学还从来没有尝过坐小轿车的滋味。
如今这代人大的六十岁上下,我这种小字辈,也四十多了。这代人是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相当成功,见证了高考是如何改变了人生。无怪乎在我们之后,新的一代前赴后继,怀着同样的希望,走着同样的道路。
但是,和我们不同,他们中的许多被高考给误导了。他们要自己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要面临毕业就失业的挑战;即使找到工作,其低薪也无法回报他们的教育投资。高考误导了中国教育。当今的大学生和他们的同龄人,就是这种误导的牺牲品。
第一,中国还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最需要的是熟练工人,不是大学毕业的白领。在一个蓝领社会中建造以培养白领阶层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只能生产出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第二,改革四分之一个世纪,中国步入高度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大都市。这一潮流还要继续。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几亿农民将进入城市。西方媒体称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对中国社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把这些农民训练成现代工业体系中高质量的劳工,是中国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从历史上看,这样的移民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比如英国工业革命时代,大量农民进城,适应不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工作纪律和生活节奏,许多流落街头甚至犯罪。英国政府不得不用高压的手段对之弹压,把他们大量流放到澳大利亚,乃至最后形成一个新国家。美国在十九世纪末全速进入工业化,大量农民进城,但同样适应不了工业化的环境。于是,各州一起努力普及高中教育,使美国的高中成为工业化社会的劳工训练营地,一张高中文凭就意味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在1960年代日本崛起以前,美国是无可争议的“世界工厂”,其优良的高中教育功不可没。
如今,中国赶上了同样的时代。中国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逐渐普及高中和技工学校的教育,把大量的农民工迅速安置在大都市的学校系统中。结果我们在做什么呢?政府没有经费为进城的农民提供职业训练。他们的子女就学不仅没有得到帮助,反而横受歧视,其生活如同非法移民。同时,大学经费不停地飞涨,大学不断地扩招,豪华建筑崛地而起,农村的中小学却到处是危房,甚至连桌椅板凳也不齐。
高考的恢复,和中国的经济改革几乎是同步。如今,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高考却标志着中国教育的巨大问题。我们一方面抱怨进城的农民给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治安问题,一方面却拒绝建立一套基本的教育系统把这些农民工吸收到城市的秩序之中。中国的大学,实际上是挪用了农民子弟的教育经费,甚至间接地破坏了城市的治安。在这个意义上,高考三十年的纪念,应该是对这三十年中国教育的挽歌。
[稿源: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薛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