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王氏三兄弟
王氏同胞三兄弟,先后英年早逝。因伤感,本不想记之,转而一想,谁叫我们都是知青,我们不记,谁记?
老大王克宁,1946年生,因吃美国援助中国的克宁奶粉而得名。1964年下放江永源口,70年代初转点至浏阳张坊,后招工至长沙北区医院(现改名为老年医院),2003年因肝病去世。
老二贺贝林(音),因家庭极度贫困,几岁时给其舅舅做崽,即改姓贺。1947年生,1965年下放,后招至长沙福利院工作。1998年因肝病离世。
老三王卫南,1948年生于南京,系国民党保卫南京而得名,1964年随兄王克宁下放江永源口,再随兄转至浏阳张坊,后病退回长,一直无正规单位,2002年因肝病辞世。
大家也许能从卫南的名字中猜到他们家的大致出身了。其母系国民党军统人员,解放后被改造思想后安排进长沙北区医院工作。其父解放前夕赴重庆做生意,恰遇国共之争被阻隔,不能回家,竟在重庆再续。从此原配夫妻再没在一起。王家有4小孩(还有一最小的妹妹),相隔一岁一个,全靠并不能干的妈拉扯大。不得已,妈将老二送给舅舅家。
老大克宁,江永时即与下在一起的长沙女知青骆丽华相爱结婚,后两夫妻转至浏阳张坊生一女。克宁生性乐观,总是笑脸一副,其嗓音浑厚,歌声优美,系知青中文艺活跃分子。
回城后,欣逢改革开放,他发挥特有的经济头脑,做点小生意,倒点小房产,小家庭经营得有模有样。但最终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在两位老弟先他而去时,他患上老弟一模一样的肝病,追随同胞兄弟而去,享年57岁。
老二贝林,胖乎乎的,回城后一直在福利院工作,深受单位领导器重。其重病期间,单位拿出巨资全力抢救,终无力回天,去世时51岁。
老三卫南,与我在浏阳相识相知,回城后一直往来不断,算得至交。他小学尚未毕业,因长相好,有美少年之称,被招聘老师一眼相中,得以进戏校。在戏校学过湘剧小生,打过杂,后只因家庭成分问题,被清除出文艺队伍,动员下了乡。
卫南个子较高,身材匀称,长相英俊,一头自然卷发,两眼炯炯有神。在浏阳张坊初次相见,即给我留下极深印象。他常和我彻夜长谈,谈江永的故事,谈时政,谈知青的前途命运。
与他相交,使人难以相信这位见多识广,口若悬河的人竟然小学未毕业。在旁人对他稍加赞赏时,他说是受了江永一些年纪大,学历高的知青的影响,尤其有一位高三毕业的女知青(恕我名字未能记住),对他帮助最大,常将珍藏的一些中外名著借他阅读,并和他一起探讨书中人物,剖析文章主题,使他在穷山僻壤的乡村竟能感受中外文学艺术的魅力,其悟性也越来越高。
知青相聚吃饭,他总是第一个放下碗筷,我起初以为他讲斯文。他说小时家里穷,不吃早餐,吃饭时也难得饱餐,所以胃一直小。
他爱好广泛,二胡拉得好,一曲《江河水》如诉如泣,催人泪下。他的棋牌技艺在业余界堪称高手,原长沙知青酒家棋牌室常有他的身影。他也爱好体育,羽毛球打得好,与江永知青好友张孔朝打球堪称一对绝配。两人打起表演赛时,只听观众一片叫好声。游泳也是他的强项。当年我和他在烈士公园人工湖的一次游泳,比谁先游到对岸。刚开始他遥遥领先,其动作规范标准,非我所及。但出人意料,他后来突感体力不支,反被我赶超在前。其身体状况由此在我头脑中投下阴影。
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他,内心却嫉恶如仇。一次在街上见一城管人员野蛮地将一炸葱油粑粑的摊子掀翻,他怒不可遏,冲上去一拳将这城管打倒后,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后来谈起此举时说,既解了眼前之恨,又避免了牢狱之灾。
1998年,他初发肝病,幸得妻子在医院工作,悉心照料,竟好转。不料捱到2002年,肝病复发,终因抢救无效,撒手西归,时年54岁。
……
往事如烟,王氏三兄弟的英容笑貌时常浮现于脑际,挥之不去。三兄弟相继离世,是上帝的刻意安排,还是佛教的因果报应?我想,如果不是当年战争的惨烈;如果不是那位狠心的父亲抛下全家老小,如果不是下乡;如果不是……
但世上没有这多的如果,有的只是残酷的现实,只是太多的伤感和遗憾,真可谓:
世事无常 三兄弟饱尝人间冷暖相邀去
西天有约 九泉下笑看尘世变幻携手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