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老土-湖南礼陵人。1963年赴乡村插队务农,国家一级作家。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动网先锋论坛个人专栏知青个人专栏老土专栏 → 第九章 转点浏阳(四)

您是本帖的第 700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第九章 转点浏阳(四)
老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06
积分:826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11月6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老土

发贴心情
第九章 转点浏阳(四)

第九章  转点浏阳(四)

渠道工地上

我们队里的工程任务有一段大填方。整个工程就数这段任务最为艰巨,填方大,取土运距远。虽然近处有山,然而却是岩头山,非得到两里远的一个土岗上去取土不可。

有人嘀咕:“这不公平,干吗要把这么个最难的工程分给我们?”

队长细叔为人较豁达,不肯与人家计较,便说:“难就难一点嘛,分给别人,别人也一样要干。大寨人七沟八梁还能改造好,我们学大寨,就得学习人家不畏艰苦,敢于革命的好精神嘛!”

大家也就没有了话说。

我有些惊异地望了望他,没想到一位普通的农民居然能说出这么革命的话,我对他便有好些敬仰了。

渠道工地上,一场好火热的鏖战!只见锄飞铲舞,车水马龙,红旗猎猎,尘土飞扬,歌声、笑声、号子声,把个十里山乡搅得沸沸扬扬。

在我们队的大填方上,大家更是干得热火朝天。远处的峭壁上,用石灰新刷了几行醒目的大标语:

“抓纲治国,大干快上!”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工地上最热闹的要数打夯,4根竹杠抬着一块大石头,由8个壮劳力抬着打,一边打还要一边唱夯歌。细叔指挥着大家打夯。别看他已是个快50的人了,可是干起活来,看上去就像后生子一样干劲十足。一件青布褂子给汗水浸得透湿,紧裹着他那肌肉凸露的身子,更显得魁梧、结实。对于施工,他要求挺严。他给大家规定,打夯不许打梅花点,一律要打鲤鱼斑,并作为一条纪律,要求大家严格遵守。什么叫梅花点呢?就是先打两下,中间打一下,然后再打两下,这样夯点稀,进度也快。可他说,这样夯不行,泥土夯不牢,质量就没有保证。什么叫鲤鱼斑呢?就是一夯套一夯,后一夯套着前一夯的半夯打,这样每一夯实际上都打了两下,夯点密,泥土夯得紧,叫做寸土寸硪,是打夯的高标准,可就是进度要慢得多。细叔根本不考虑这些,只见他两眼死死地瞅着石夯,唯恐它落错了一下夯点,而且,他一边打还一边带头起劲地唱起夯歌:

同志们呐,嘿哟!

加油干呐,嘿哟!

保卫毛主席,嘿嘿子哟!

农业要大上呐,嘿哟!……

据说他婆婆子细婶好会唱山歌,1958年山歌比赛还得了全公社第一名,他大概也是细婶子教会的吧。

工地上到处是尘土,金晃晃的太阳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热情。

大队上叫我去出黑板报,大队向学校借了一块大黑板,大黑板就立在路口上。

黑板上该写些什么呢?我灵机一动:对,就把今天工地上的情景写上!我先在黑板上画了几个民工抬着石硪打夯的图,然后配上一首小诗:

嘿唷嘿!嘿唷嘿!

公社山头响春雷;

老天摇,大地晃。

雷声伴着歌声飞。

雷声响处红旗舞,

雷声响处顽石碎;

十里山梁修银渠,

石硪腾起卷惊雷。

嘿唷嘿!

嘿唷嘿!

莫道秋高气爽春未到,

公社已是春风吹。

秋天,美妙的秋天,把它的金色和紫色掺混在最后剩下的、仍旧还是鲜艳的绿色里,好像是太阳融化了,一滴一滴从天空淌了下来,淌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平淡无奇的生活

队上要布置学习室,这是公社革委会布置下来的,每个生产队都要有一间毛泽东思想学习室,并且要检查评比。养书记在自己家里腾出了一间房子做学习室,房里四墙都已粉刷了石灰,雪白雪白的,也较宽敞,又靠在大路边,好方便上面来人随时检查,做学习室是最好不过的了。

养书记叫我把学习室布置一下。我看到过一些学习室,就是用红绿彩色纸裁成条在墙上贴成一个个专栏,分毛主席著作学习心得栏、生产队一些规章制度栏、评比竞赛栏等。我忽发奇想,不像人家用红绿纸剪贴,这太千篇一律了,我要别出心裁,办成人家不能搞的,我一个出身不好的青年,就要利用自己的特长显出自己的能力来取得人家的认可。做一件这么小事,也要费尽心机,我不知道这应该为之悲哀还是为之高兴。

怎么才能出新呢?我想用油彩在墙上画,我在江永桃川供销社画主席像还剩有许多油画颜料,我全带回来了。但用这种颜料要用清油调合,乡下一时没处买,便想到乔生师傅做油漆时用一种光油调漆,油漆师傅都会熬制光油。我跟养书记说了,养书记说这事好办,即刻便叫乔生师傅送来了一钵光油。

我是在墙的正中画了一幅主席身着军装朝人们挥动巨手的画像作为刊头画,我画得很认真,也很细致。画好后,真像主席微笑着神采奕奕地向我们健步走来。果真就有不少人来看,有本队的,也有外队的社员,人家叫我的名字时也就热情了许多。我喜欢人们这么叫,这么叫会使人与人之间很快融洽起来。

上面来检查的领导自然是非常高兴,但没有表扬我,我知道他们也不会轻易表扬,干部们是很懂得阶级路线的。

自此,周围团转的人都知道新屋队有个知青会画画。塘湾队有位女社员拿来一张她的照片叫我替她画一张像。照片是一张黑白照,这要画炭素画,这种画我还不会画,但在江永我见有人画过,我就试着画一画吧。如果能画好,倒也不失一条谋生的路。

我用九宫格套着细细地描,用炭粉画比用油彩画要难一些,要用毛笔轻轻地一点一点地刷,炭色才能分成浓淡轻重,稍多用一点力,那颜色就黑了,就把画面弄脏污了。总算画好了,还像,那位女社员给了我一块五毛钱。这在当时一个工才值三毛钱的日子,这已是够多的了,抵我五天做的工啊!

养书记也就恩允我在五启塘靠大路边上的一扇墙上挂上一幅我作的炭素画以作广告,并写上“画像”二字。

生活,本身就是拼搏。我知道,我的人生之路要靠我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走,去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命运,在这浩繁的人世上,也许属于最平淡无奇,最不引人注目的一种,但必须去努力,去奋斗。我不希求也不可能希求自己的人生会有多么伟大的价值和意义,只要能在这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体验到一种平静与愉悦,应该不会有多大的难度吧!

红 薯 糖

秋收后,人并没有一点空闲,不过忙得却有些高兴。

天气也好,天响晴响晴的,却没有夏天那般酷热,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散了。到处都是秋熟后的闹腾,到处都是秋熟后的甜腻。

家家都要忙着晒红薯丝,晒红薯片。头天晚上,男人们就要把红薯挑到门前的溪水里洗干净,一早就能听到各家响起“咣当咣当”的刨子声,不待太阳出来,各家门前便会白花花地摊出好几铺晒垫。红薯丝晒干后是要拌在米饭里当粮食吃的,每家晒的最多。但每家都要晒一两担红薯片,这是孩子们最喜爱吃的零食,或炒、或油炸,香喷喷的。

晒红薯片,先得把红薯刨成片,再放入锅里煮熟,然后捞出拿去晒。晒一次,要煮好些锅。待红薯片全捞尽后,锅里便剩下熬得稠酽酽的红薯糖了。那糖味极甜。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能喝上一碗红薯糖,的确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虽然许多社员都待我很好,但我从不乱串门子,队上有干部曾警诫过我:不要去腐蚀贫下中农。我不明白,与贫下中农接近怎么就是腐蚀人家了呢?不是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么?不接近又如何受教育?反正有许多事想不明白,想不明白就不想。幸而我喜好看书,每日收工之后,伴一盏孤灯就读,虽说冷清了些,但不寂寞,日子也就这么一天天地过。一日夜,我正在灯下看一本什么书,忽然,门被轻轻地推开,夜风从门开处灌了进来,油灯那豆黄色的灯火忽忽地跳。我被吓了一大跳。门口一人张惶四顾了一下后,闪身进了屋,又很快掩上门。是下屋场的三婶,我这才舒出一口气。三婶手里端着一只大蒸钵,腾腾地冒着热气,她是给我送红薯糖来的。她笑着对我说:“刚出锅的,快趁热吃了。”我忙接过。她笑着看我喝,笑得极惬意,极慈爱,笑得眼睛像一对弯月儿。

我连声说:“谢谢!谢谢!”

她说:“不用谢,就这么一点点,拿不出手的。”

我说:“对不起,我居然忘给您泡茶了。”说着,便把钵子洗干净还给她。

“你快别这样说,”她说,“不知这糖好不好吃?”

“好吃得很哩,好甜,熬得太好了!”我说的很诚心。

她便笑得很高兴,接过钵子便又很快地走了,就像露珠溜下荷叶那么快,一刻也不敢多留。

以后,接二连三地又有乡邻给我送来红薯糖,进门时也都要张惶四顾一下,然后又很快地走了。喝着红薯糖,我心里有几分感动,又有几分沉重。

后来,我也学会熬薯糖,也趁着晚上,给一家家送去,进门前也要张惶四顾一下。但进屋后,我看到那一张张亲切且憨厚坦诚的笑脸,顿觉有一盆温水似的把自己一颗心浸泡得十分温软。那会,我常常想: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有时会隔那么远,有时又会变得如些近了呢?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6/7 19:09:44

 1   1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5625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