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笑我
请大家莫笑我,我又要开始讲洽哒.
还是第一个五一长假,我和我妈妈赶时髦趁热闹跑到西安去了.车上人多拥挤不必多说.到了西安,首先去了应该去的名胜古迹,留下一天时间在西安城内租了一辆的士将鼓楼,钟楼等地游了一遍.的士司机热情极了.最后,要求他把我们送到西安有名的小吃一大街,(那地方太大了,说是小街名不附实,所以我叫它大街)并请他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最好吃,的士司机第一个就说出了“灌汤包子”还再三嘱咐,一定要到正宗的老字号去吃并且给我们指出了准确方位.一路上酒楼饭店一家挨一家,古香古色的门面前悬挂着大红灯笼,有的门面前招揽顾客的姑娘小伙作古代人打扮,十分有趣,一下子感觉回到了古时候.
顺着司机的交代,走进了一条小巷,路面更窄了,两边铺面的大锅都摆到了路中间,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擦肘.每家铺面伸出的旗杆上飘扬着自己的招牌,就像来到了武大郎的家.打着“灌汤包子”招牌的店面还真不少,我们胸有成竹径直走到一个小铺面跟前.
太不起眼了,如果不是司机指引,谁也不会相信这就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字号.门面不过三米多,门前还摆了一个灶台,一口硕大的铁锅上摆满了一摞摞小笼屉,热气腾腾.进门的路更窄了,两个人并排三个人就得排队了.进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列整齐的大幅照片,全是老板和历届中央首长,名人,明星的合影,店铺进深很长,靠近灶台的这一边就是一张张桌凳,古朴又干净.店铺的最后是红红的楼梯通向楼上.可能作坊也在后面吧。
我和妈妈选了靠近门前的桌子坐下,服务员上来给我们介绍灌汤包子的品种.说是说灌汤包子我可从来没见过.在长沙德园的包子基本上都吃过,也没听说过灌汤的包子,顾名思义这种包子肯定是一肚子汤汤水水,那汤汤水水又怎么能包进包子里面去呢.小时候吃汤园也为这个问题问过多少次妈妈,汤园里稀稀甜甜的东西是怎么进去的.好像从来没有得到过满意的回答.满头雾水中妈妈点了羊肉馅.三鲜馅,牛肉馅和猪肉馅四种包子.不一会,端上来几个小碟子,里面有醋,辣椒,蒜泥,紧接着包子上来了.好精致小巧的蒸笼啊,暗红暗红的外壁象抹了一层油,打开蒸笼盖更令人叫绝,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四个灰褐色象被油浸透了软塌塌的东西,一点也不像我心目中的包子.妈妈告诉我,灌汤包子一定要用碟子接住吃,不然的话汤就会洒满全身.夹起一个包子,轻轻地蘸点辣椒和醋,端着碟子象淑女一样将包住慢慢地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顿时,鲜得令人叫绝的汤汁顺着喉咙流进肚子,还没来得及品尝味道,连包子皮都流进肚子里去了.来第二个,顾不得这个馅那个馅了,一口一个的灌汤包子呼啦啦一下子两笼就进了我的肚子.妈妈叫我慢点吃,说是品尝吗,哪象你这饿鬼似的.又叫来两笼,这才看清了包子的模样.长沙的包子白白胖胖站在屉笼里,要咬一大口才咬到肉馅.可这种包子,皮薄得能隐隐约约看见里面的馅,放在笼屉里软塌塌坐着,用筷子夹起来就成了反惊叹号,里面不见了肉全成了汤,坠在包子底部就是不漏出来.你说奇怪不奇怪.回过头看看楼梯口有一个门,想必是作坊吧.起身装着看照片慢慢接近挂着门帘的小门,猛抬头“闲人免入”四个大字悬挂门上,门帘将里面的一切遮挡得严严实实,谁也别想将这祖传的秘密偷窥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我理解了.无可奈何回到桌子前坐下,满脑袋尽想着:包子这么小,皮这么薄,能包住这么多肉和汤,这肉和汤是怎么进去的呢?这么薄的皮为什么汤又不渗透出来呢?百思不得其解!
下午就要坐火车回郑州,妈妈说,带几笼给郑州的姨和舅舅吃,服务员说,凉了就不好吃了,我们不信,用一次性饭盒带了几笼.可是到郑州后再吃,怎么也没有在那个窄窄长长的百年小店里吃的味道.
直到现在,有时我还在想,包子那么小,皮那么薄,能包住这么多肉和汤,这肉和汤是怎么进去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