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贴说明:现将《无声的群落》(续编)征稿通知和重庆出版社社科编辑出版中心的征稿委托书转贴在湖南知青网上。以邓鹏、刘定强等先生为首的重庆知青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相信“唯楚有材”的湖湘之地,一定也会有许多不错的文章,给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互相转告,积极投稿。
《无声的群落》(续编)征稿通知
1964、1965两年,一百万中国大陆的知识青年离开城市,走向农村,正式拉开了“上山下乡运动”的序幕。四十多年转瞬过去,当年的青(少)年如今已两鬓染霜,渐入暮年,有些甚至不幸早辞人世。然而迄今为止,“文革”前老知青的经历仍然鲜为人知。为了抢救老知青的集体记忆,也为了填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个空白,我们决定在2007-2008年编辑出版系列丛书《无声的群落》(续编)。在这套书里,我们将收集老知青的真实故事,并透过这些故事审视人生、观照社会,为后代留下我们这个群体的独特的历史足迹。我们热切地希望广大的老知青朋友踊跃投稿并提供老照片和其他有关文物、文献。
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
一、 关于回忆文章
1、 回忆录属纪实文字,来稿必须尊重事实,不杜撰,不虚构。
2、 记述您自己在下乡前后、在知青农场、队、点期间,插队落户期间以及“调工”时期的一段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使您心灵感震撼、不能忘怀的一件往事。叙述力求具体(有时间、地点、有关人物的真实姓名))、生动、准确。
3、 文章可夹叙夹议,透过具体事件,抒发真实感情,发掘人生意义,探讨社会问题。
4、 文章可长可短,但每篇不得少于二千字,最多不超过两万字。
5、 所有来稿请用电脑的WORD软件打印,并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
6、 如无特殊原因,作者一律使用真实姓名。
7、 来稿应附有作者简介(不超出一百字),注明作者下乡前所在城市、毕(肄)业学校、下乡时间、地点和现在职务(退休)。
二、 关于老照片
1、 下乡前的班级毕业和同学欢送的集体和个人照以及下乡前与家人、亲友的留影。
2、 当年在农村、农场的生活、劳作、学习的集体、多人和个人照片。
3、 最好能提供老照片原片供编委会负责统一扫描制作。编委会保证将照片完璧归赵。如果您决定提供老照片的电子版,那么扫描图片分辨率必须在600dpi以上。扫描之后将资料刻录到光盘上提交给编委会(刘定强处汇总)。
4、 请为您的老照片提供简明、准确的文字解说,特别标明照片拍摄的时间(年、月)、地点、场景及相关人物的真实姓名。
三、 知青文物
知青文物包括所有跟老知青的生活、学习、劳作有关的物品,如知青曾使用过的生活工具和生活实物的照片、您当年的日记、读书笔记、书信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纪念物等等。
四、截稿时间:2007年12月31日。
五、总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邓鹏
电子信箱:dpminmin@hotmail.com
刘定强
联系地址:重庆市大渡口区锦华路6号
金色世纪小区10-2-1-1
邮政编码:400084
联系电话:023-68938257;13883553232
电子信箱:xiaom4937@163.com
《无声的群落》(续编)编委员会筹备组
2007年5月30日
重庆出版社社科编辑出版中心
征稿委托书
2006年3月,我中心推出了邓鹏主编的《无声和群落》一书(上、下两卷)。这部由“文革”前上山下乡的老知青撰写的回忆录集一年多来受到国内外的广大读者的赞赏和有关学者、包括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家炎先生、知青问题专家刘小萌、定宜庄、徐友渔、杨健等高度评价,被《中华读书报》列为2006年中国的百佳图书之一。有关评论文章及本书的序文曾在《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北京日报》等全国性报刊登载,并为诸多网站转载。
本中心计划在2008年出版《无声的群落》之二(三)并为此面向全国各地的“文革”前老知青征集稿件。稿件要求是作者自己在知青生涯中亲身经历及亲眼目睹的生活实史(其中包括知青的老照片和各种有关他们上山下乡的文物照片,如他们当年的日记和纪实性的文字、文献、标志等)。稿件不得含有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内容。这部书(每卷)的规模大约在100万字。其中回忆录50万字,老照片和文献部分50万字。
邓鹏先生作为《无声的群落》的主编,自2002年以来在组稿和编辑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此本中心特委托他协助我们在老知青中征集《无声的群落》之二(三)的稿件。希有关朋友大力支持
为感。
重庆出版社社科编辑出版中心
策划人:陈 慧(本中心主任)
电 话:023-68814137
戴前锋(本中心编辑)
电 话:023-68712669
023-66632266
盖章
2007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