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良
在与社会上的错别字作斗争中遇到挫折后,李延良改变了“战略”。他告诉记者,我开始看那些名家的作品,“虽然他们是名人,但是错别字都不少。”
1998年知名作家张抗抗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常州字痴李延良给王蒙、萧乾、汪曾祺等一百多名作家作品找错别字。1998年我到常州签名售书……他给我的书中找出了许多错别字,逐一核对,果然发现是错误的。每一个错误都难逃他的法眼。”张抗抗的《作女》繁体版出版,因为张抗抗的特别提议,李延良被聘任为该书的特约校对。2003年10月张抗抗在给李延良的题签中写道:“感谢您的校阅,作者、读者都受益。”
而让李延良成名、其“第一字痴”的名号在全国叫响,则是被余秋雨尊称为“一字之师”以及和金庸、季羡林的“官司”。
1995年,李延良给著名作家余秋雨去信,指出《文化苦旅》中的多处错误。1996年,余秋雨专门回信致谢,并将李延良与古代“一字师”相提并论。 1998年8月,余秋雨的另一部作品《山居笔记》出版。因为余秋雨的推荐,文汇出版社专门请李延良担任该书第五校的校对。 李延良告诉记者,他校出《山居笔记》中100多处编校质量差错,文汇出版社一一作了改正。
早在1998年,李延良买回几本金庸小说回家“研究”,发现《射雕英雄传》中有200多处错字和语法错误。随后他写信给金庸,但金庸迟迟没有回应, 李延良急了,他要将金庸“送上被告席”,法院虽然没有受理,但金庸先生终于回信表示感谢和抱歉。
记者在李延良家中见到了金庸、余秋雨等给他的回信。金庸写道:“阁下所指点多数是关于文章的错误和遗漏,校读之精,指点之细,为所有来信之所仅有,如此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为拙作做出重要校改,实不胜感动,而感谢之至。” 李延良还曾指出《季羡林自传》中有20多处错误,季羡林没有认错。于是,李延良把季羡林推上法庭被告席。尽管败诉,但他认为自己的“挑刺”是事实存在的。
【对话】
李延良:写错别字就是犯罪
记者:您现在挑错的主要目标放在哪方面?
李:主要的精力放在教材和《辞海》的纠错上。教材是影响孩子们,影响下一代的事,《辞海》作为工具书,影响更广泛。
记者:您对“中国第一字痴”、“一字师”的称呼有何看法?
李:我感到很自豪,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古老而又美丽,同时又具有生命活力。汉字一代代延续,如果谁写错字、用错字,那是一种犯罪行为。名人带头写错别字,更不应该。我做的工作就像打苍蝇一样,看见一只打一只,见错打错,不要因为人人视而不见,而不去管。
记者:您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
李:大多时候,我的工作得不到理解,这是最让我伤心和难过的。我几乎是免费和义务做这些事情。很多出版社拿到我的勘误表后照着改了,但口头上就是不承认错误,一封信都不回给我。
记者:您做这些事,有经济利益上的考虑吗?
李:我真的不在乎那钱,只要改过来了,比什么都好,我就感到满足”。
记者:您什么时候开始“全国文字质量万里行的”?
李:正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工作得不到普遍理解,1991年5月,我自费进行了首次“全国文字质量万里行”。当年我57岁。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5次“全国文字质量万里行”。这次是第6次了。
记者:这次“全国文字质量万里行”具体行程是怎样的?
李:10月13日出发,经扬州、南京、济南、天津、北京,行程大约25天左右,到了各城市后,主要与教育部门、学校、出版社见面,向他们宣传纯洁文字的重要性。在北京呆的时间最长,可能会有10几天,主要宣传“消除汉字谬误,迎接北京奥运会”。
记者:您毕竟七十多岁了,家人对你这次出远门支持吗?
李:这次出行,家人并不是很支持,他们担心我的身体,毕竟是我一个人出门,而且费用也不够。但不管怎么样,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我还是对这次出行充满信心。我就是每天吃馒头,打地铺,也要将行程走完。
快报记者 刘国庆文/摄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