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少世代以来,中国人在街上碰面,有一个流行用语,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吃了吗?”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旧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未解决大多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成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第一需求,第一愿望,第一关注点,所以见了便互问“吃了吗?”
今日,中国民间问语己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大街上,两位熟人见了面,第一句问话多是:“你好?”或“你好吧?”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奇迹般地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为弱势群体又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大家再不为吃饭发愁,见了面再问“吃了吗”己无必要,所以就以“你好”问语代替。
民间见面问语的这个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大演变、大进步,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理应载入中国和世界史册,不可小觑。“你好”问语中的“好”,有身体好不好的意思,有无烦心事、心情好不好的意思,有生活得幸福不幸福的意思。这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又蕴含着人文关怀和深刻哲理,表明了中国人对幸福、对快乐的想往,与国际上流行的幸福总值、快乐指数恰恰合拍,更具有时代意义。
幸福指数,是一个衡量国民对自己生活区域的物质环境、社会福利和精神文化满足感的综合核算指标。鉴于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只注重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是一个侧重于物质方面的量化指标,2003年国际社会提出了一个与GDP相对应的新的衡量指标GNH(GrossNationalHappiness),即国民幸福总值,还有学者进一步提出的国民生活快乐指数GNC(GrossNationalCool),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国民幸福总值和国民快乐指数概念的提出,为我们衡量社会财富开辟了新视角。尤其是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快乐指数,关键是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一切工作都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开展,让人民感受到掌管公权力的政府给自己不仅带来物质享受,而且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可喜的是,党和政府己顺应民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在不断提升国民的幸福总值和快乐指数。当然,此伟大工程才启动不久,与人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