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楼
乌米饭是用乌叶染米,或以南天竹的叶子捣烂滤出汁水浸泡糯米之后蒸成的米饭。尽管乌米饭据说是道家发明的东西,但是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了不同的解释。
道教的养生之道讲究清心寡欲,饮食上主张少吃荤腥。他们制作的乌米饭过程较为复杂,在蒸熟晒干之后还要九蒸九晒,使其颜色青绿,耐储存。后来还加入许多药料,变为一种滋补食品,称为“青精饭”。《零陵总记》说:“杨桐叶,细冬青,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饭’。”唐代诗人陆龟蒙在《道室书事》一诗中说: “乌饭新炊笔*8香,道家斋日以为常。”后来这种食物也为佛教居士接受。宋代人范致明在《岳阳风土记》中说:“岳州四月八日取羊桐叶淅米为饭,以祠神及祖先。”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谷之四)中则说:“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在四月八食用乌米饭只是南方的习俗,也许是“乌米”与“阿弥”音近的缘故,人们便把“乌米饭”附会到“阿弥饭 ”,与佛教联系起来了。四月八传说是佛的诞生日,中国佛教徒过去普遍在这一天举行浴佛、放生等活动。放生的观念传到少数民族地区变成了对耕牛的尊敬,在这一天,人们给牛吃好的东西甚至是米饭。其实这正是要进行春耕的时候,人们产生这种敬牛观念是很自然的。自元明以来,庙中的僧侣在四月八这一天吃“乌饭”,朝廷赐群臣吃“不落夹”(一种面食,与今天的粽子类似),僧人常常以乌米饭赠人。
少数民族四月八吃乌糯米饭,生发出自己的各种解释。瑶族关于在四月八吃乌米饭的起源,传说是古代一位孝道的姑娘每天为在山上劳动的母亲送饭,她用最好的稻米给母亲煮饭,为了不使自己的饭和母亲的饭混淆在一起,就在自己的饭中掺入一种树叶作为区别,结果自己的饭变成了乌米饭。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孝道的姑娘,人们向她学习,而且在饭中使用的树叶种类也逐渐增多。瑶族的这种习俗在明代就见于文献,邝露在《赤雅》中说:“瑶人社日以南天烛(竹)染饭,竞相遗送。”布依族在农历四月八吃黑糯米饭并以黑糯米饭喂牛,其起源传说有两种,一种是说在古代人和牛都吃饭,由于天旱减产,难以维持,人便用嫩枫香叶水把饭染黑,然后哄牛说:“没有米了,我们都在吃你的屎。”牛无奈只好去吃草。后来人为了表达对牛的歉意和忏悔,每逢四月八就用黑糯米饭来喂牛。另外一个传说是,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喂养有一头神牛,有五姊妹都想嫁给这个小伙子,他只好让五姊妹每人做一样糯米饭,摆到牛的面前,让牛吹一口气,谁的饭被吹走就不能嫁给他。结果只有五妹用枫香叶汁染制的糯米饭没有被吹走。后来五妹每逢四月八就拿黑糯米饭喂牛,她死之后其他人沿袭了这个习惯。
关于乌米饭的起源,在汉族地区有一个与目连救母有关的传说。目连为了拯救在地狱中如处倒悬状态的母亲而去送饭,但每一次送去的饭食都被狱吏吃掉,后来他便想出了把饭染黑的办法,狱吏们见到黑黑的饭而不敢吃,于是他的母亲就能吃到饭了。后来施主也施舍这种黑饭,同时也有僧尼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