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旧,我们儿时的儿童节回忆录(一组)
五十年代的 “儿童节”
又快到“儿童节”了,如今的孩子们,可真幸福,不论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是五十年代 的孩子,想都不敢想的。平常学校有个活动,去哪里玩儿,家长是吃的、喝的,给准备一大堆,生怕委屈了孩子,还不住的,千叮咛万嘱咐,一百个不放心,这也难怪,“独生”子女嘛!
五十年代,建国初期,那时的人们,还不讲究计划生育,逢年过节,有事儿出个门儿,那家领出去的孩子,往少了说,也得有五、六个,有那么个顺口溜:“结婚是好事儿,有了孩子是玩意儿,要吃要喝是难事儿”。
那时家家儿孩子多,大人们那顾得过来,全是大的看小的,磕了,碰了,谁拿当回事儿。头大的要是女孩;得!她们的负担真不比大人少,看着大的,领着小的,和托儿所的阿姨也差不多。说起吃的;常年是棒子面,不是蒸窝头就是贴饼子,只有到过年过节,来人,才能改善一下生活。穿的衣服,也是大的穿小了 给下头的,当小的最倒霉,总穿旧的。
那时的孩子,就盼着过年、过节,特别是过“儿童节”。因为它和过年过节不同,它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节日。
解放后 党和国家对于儿童也十分重视,当时有那么句话:“吃窝头啃咸菜,也别亏第二代”。到了“儿童节”这一天,各个公园,对孩子们都是免费开放一天,坐车也不用打票,从早坐到晚,孩子们想坐到哪就坐到哪,哪可真过瘾。
那时的北京城,汽车不怎么多,大多是有轨电车,那车开起来之后,就会发出铛!铛!的声响,北京人习惯叫它“铛铛车”,可那时的孩子们都很能吃苦,平时到多远的地方去玩, 全是用自己的两条腿走,舍不得 坐车 ,只有到了“儿童节”这天,孩子们才能够随心所欲。看吧!“儿童节”这天,是车车爆满,拉的全是 孩子,她他们说说唱唱,欢欢乐乐,那种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每到“儿童节”这天,我和哥哥也是早早就出门了,哥哥带着我,是见车就上,等坐够了,再去公园玩。这天各个公园,也成了孩子们的天下,我记得每年和哥哥去的最多的是景山和故宫。
其实在我的记忆里,这些地方,并没有适合我们孩子们玩的场所,除了屋顶上的那些黄绿琉璃瓦,就是方砖铺地的大院子,和数不完的台阶,去的目的,不过是出于好奇,因为常听老人们说:“故宫是皇上住的地方”。我记得在故宫见过一把皇帝坐过得龙椅,用绳子圈着,淘气的哥哥几次想溜到近前看看,遗憾的是;都被看守的人给制止了,根本就不让人靠近。
我们许多的孩子,还到景山公园的山上去猜;哪棵树,是曾经吊死过皇帝的那棵,谁都认为自己猜的那棵是正确的,为这事儿,还争的脸红脖子粗的,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小兔子http://www.xtznovel.com/lis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