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湖南永兴本地知青编写的一本知青回忆录,书名为《曾为知青》。文中描述了永兴当地知青在当年的件件往事,勾引起读者对当时情景的缕缕回忆。是一本有一定价值的文史资料。欢迎璨多的永兴知青上网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动网先锋论坛各地知青永兴知青 → [转帖]这是一个奇迹——永兴县打造"中国银都"的启示

您是本帖的第 906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帖]这是一个奇迹——永兴县打造"中国银都"的启示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转帖]这是一个奇迹——永兴县打造"中国银都"的启示

    2005-5-12

    我们在基层采访时,常听到不少干部抱怨当地经济发展慢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资源、缺少资金。如果有丰富的资源、雄厚的资金,那当然是一件幸事,但大多数地方不具备这种条件。是不是没有资源就一定发展慢,就不可能形成一大产业呢?我们在郴州永兴县采访时,忽感眼睛一亮,所看到的正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潘文举的评价:“永兴在没有任何金银资源的情况下,从业人员那么多,作为一个以农民军为主的县,其加工、提炼技术水平那么高,产量那么大,这是一个奇迹!”

      自从1999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来,我省县域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综观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事实,那就是各地培育了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支柱产业。

      这其中,就有郴州永兴县的金银冶炼产业。

      永兴并没有金银矿藏,但永兴人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利用金银再生冶炼技术,从“三废”(废渣、废料、废液)中提取金银等贵重金属,硬是在“零资源”的基础上撑起了一大产业。其中,永兴的白银年产量达1500余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强,永兴县因此被世界白银协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冠以“中国银都”的荣誉称号。2004年,永兴金银冶炼产业创税8000万元以上,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3.5%。正是依靠金银冶炼产业财政贡献率的快速增长,永兴县早在2003年就位列我省县级财政收入前十强。

传统产业:300年薪火相传

    “对不起,对不起,洽谈一个项目,耽误了。”见到记者,永兴县金银管理办公室主任曹春赋连忙表达了歉意。曹春赋所说的这个项目,是一个外商投资进行金银产品深加工的项目。“项目一旦成功,对于拉长金银冶炼产业的链条,提升整个产业的品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抿了一口刚刚泡下的热茶,曹春赋向记者侃侃谈起了永兴金银冶炼产业的历史。

    永兴再生冶炼金银的历史可上溯至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300多年的淘金路上,走过了一代又一代的淘金人。20世纪初,永兴县柏林镇(当时叫白泥塘)十分贫穷,为了生存,白泥塘人开始背井离乡远走南洋淘金。由于逐渐掌握了土法配方,在外淘金的人发展很好。之后,一批身怀绝技的淘金人回到家乡,通过父传子承、师授徒继,这门独特的工艺逐步发展成为从全国各地的“三废”中再生冶炼金、银、钯等贵重金属的支柱产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看到从事金银冶炼产业的人赚了钱,致了富,永兴县从事金银冶炼的人越来越多。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柏林、黄泥、塘门口等乡镇为主,20000余掌握传统提炼技术的农民,或单门独户、或二三联手,从全国各地把含有金银的“三废”原料拉回本地,在自己的家庭小作坊里“炼火成金”。一时间,全县的冶炼户达到4000余家,形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蔓延之势。这其中,有一夜暴富的,也有血本无归的,在粗放无序的状态中演绎了无数的喜与悲。

政府引导:从无序走向有序

    “如果没有政府的着力引导,永兴的金银冶炼产业有可能走向消亡。”永兴金银冶炼的龙头企业之一———湖南鑫达银业有限公司老总曹生文在见到记者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曹生文的这番话绝不是空穴来风。

    由于永兴金银冶炼产业是从“三废”中提取金银等贵重金属,自然绕不开环境保护这个话题。1998年,在以冶炼业而闻名的黄泥、柏林两个乡镇,先后发生了“汶村污染事件”和“马桥污染事件”。一时间,领导指示、舆论关注,永兴冶炼产业面临着“生死抉择”。

    决策班子认识到,不解决环保问题,不仅自己的眉头难得舒展,而且永兴的金银冶炼产业也无以振兴。永兴县委县政府决定以此为契机,推动永兴金银冶炼产业实现“产业升级”。1999年初,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对金银冶炼业大力进行环保整治和规范引导。县里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柏林、黄泥、塘门口三个金银冶炼工业园区,并成立了一支由100多人组成的联合整治队伍,对不在区内的金银冶炼企业实行关停转并,取缔环保未达标的冶炼企业(户)1200余家。到2000年底,全县只保留规模以上的冶炼企业98家。

    这98家企业,代表的是永兴金银冶炼产业的精华,承载的是永兴金银冶炼产业的希望。而对龙头企业不遗余力地培植,更表现出永兴的决策者们打造“中国银都”的勇气和信心。

    湖南鑫达银业有限公司白银精品厂,是一家由民营企业家曹生文、许小勇共同投资4500万元兴建的企业,引进了全国目前最大的白银提纯生产线,设计年提纯白银600吨,年可创税1000万以上。从设计立项起,这家企业便得到县里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协调会和现场办公会,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工商、国土、质监、消防等部门纷纷为其打开“绿色通道”,实行最优惠的政策。

    永兴县铅业有限公司一直是县里的一块“金字招牌”。为了提升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县领导帮助厂里解决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引导资金达500万元以上;并通过政府多次出面,促成其与株冶公司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推动企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这样的例子在永兴可以说是俯首即拾,不胜枚举。政府对于整个行业的支持,已经覆盖到了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县里支持成立了“湖南永兴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为银信部门对金银企业的贷款提供新的有力保障;为解决管理人才缺乏问题,县里出台了《关于选派行政事业单位干部到民营企业挂职的通知》,并开始试点实行;为解决白银出口问题,县里帮助湖南兴光、西河铅业、永星有色等企业取得了进出口经营权;为了减轻金银企业的税收负担,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争取下,永兴金银产业获得了废旧物资抵扣的税收政策……

    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永兴骨干金银冶炼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04年,永兴县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冶炼企业超过10家,5000———
10000万元的企业20余家,过500万元的规模冶炼企业103家,创税过千万的冶炼企业4家。

永兴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纵观永兴金银冶炼产业的发展历程,有许多话题值得我们好好回味。

    在基层采访时,我们时常听到一些基层干部抱怨当地的经济发展太慢,并将其原因归咎于缺乏资源和资金。而永兴县的发展却告诉我们,在“零资源”条件下,发展县域经济仍可大有作为。

    事实上,在“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已经成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一种现象。特别是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建立在“零资源”基础上的“块状经济”,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嘉兴市更是“零资源经济”现象中的典型。没有发达的畜牧业,却拥有闻名全国的“皮革之都”———海宁;不产羊毛,却建起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桐乡和秀州;没有森林资源,却形成了年产值达68亿元的木业大县———嘉善;棉花和化纤资源并不丰富,却造就了中国服装出口的第一大县———平湖。这些无不给我们以启示。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在许多县域内并不拥有足以发展本地经济的关键性资源,这不免让当地的为政者颇为失落。于是,不少县市存在着就农业发展农业,就农村发展农村的误区,而对民间的创业项目、创业力量往往看不懂、看不上,不引起重视,不积极引导,从而使一些本可以成长壮大的产业胎死腹中。

    永兴的经验告诉我们,民间蕴藏着巨大的创业能量,民间的活力一旦激发,政府便不需再为找资源、找市场、找资金、找项目、找机遇而发愁。永兴的金银冶炼产业来自民间,在永兴从事金银冶炼产业的人群中,从老板到技术工人,全都是洗脚上岸的农民,政府几乎没有一分钱的投入。可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走发动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道路,让民间的张力得以充分释放和涌流,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民间的创业力量虽然庞大,却往往是无序的,无序则必然导致恶性竞争,结果是假冒伪劣横行,最终导致市场萎缩,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对这一点,我们都有深刻体会。记者曾多次到过湖区的一个乡,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该乡曾经兴起一个做沙发的风潮,成为远近有名的沙发之乡。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沙发作坊,也有很多人从事沙发配件生意和沙发外销生意,生产的沙发大多销往东南沿海省份。由于利润丰厚,一时当地的经济十分活跃,许多家庭都建起了小洋房,这在当时颇为难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农民的小农意识暴露出来,使用假冒沙发材料的现象越来越多,沙发的质量越来越差,加上不注意式样翻新,当地的沙发越来越难销,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令人疑惑的是,在这个产业的诞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中,当地政府既无有效管理,又无积极引导,完全任其自生自灭。回头反思,如果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对这一产业积极加以引导,特别是对产品质量加以严格控制,沙发产业壮大成为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也未为可知。

    可见,培育支柱产业,政府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更要有积极的姿态。在这一点上,永兴县委县政府的举措无疑是积极有力的。当金银冶炼产业面临环保这一决定产业存亡的问题之时,决策班子果断决定对行业进行整顿;当行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的时候,政府更从各方面着力扶持。这让一些当地的企业家十分感动,也增加了“二次创业”的信心。现在,永兴县委县政府正在引导经营者们提高加工深度,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将产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家们也都决心放开拳脚,大干一番。

    记者相信,永兴的金银冶炼产业这艘大船,必将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驶进!

作者:李治国 曹向群 许威
信息来源:学习导报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28 13:54:44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永兴    为农民工撑起“保护伞"

永兴县围绕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维权和帮扶力度,真心实意为农民工撑起“保护伞”。去年以来,该县各级工会组织开展农民工维权行动160多次,帮助办结法律援助案件4起,为农民工追讨被拖欠的工资20多万元,向农民工发放帮困资金100余万元。这是该县重视政协委员提案,切实采纳政协委员建议的一个缩影.

  永兴县登记在册的进县城务工的农民达50000余人,其中到县外务工的27000余人。在去年3月的县政协全会上,政协委员李乐信等人提出了<<关心农民工现实利益的建议>>提案,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付诸实施.该县从创新工会组建模式和入会方式入手,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吸引到工会组织中来。县里还将工会组织机构、工作制度、作用发挥等情况列为对各乡镇、各行业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目前,该县在309家民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会组织,吸纳了2.3万农民工入会。同时,建立了劳务输出地源头入会模式,为8000多名外出到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办理了工会会员证。全县各级工会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维权和扶贫帮困力度。去年底,县总工会通过协调争取,将20多名在福建福州务工的永兴籍农民列为福州市困难帮扶对象,并帮助400多名在福州务工的农民落实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政策。 不久前,三塘乡农民工邓喜胜在鲁塘镇一家煤矿企业上班时,因为一起事故致使头部、腰部多处受伤,住院治疗后矿方拒不按时支付医疗费,赔偿费更是绝口不提。得知这一消息后,该县总工会及时与北湖区总工会取得联系,最终促使矿主支付全部医疗费用外,还向邓喜胜赔偿了误工费、工伤补贴、营养费等共计48000元。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6/1 15:08:40
红云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VIP)
文章:3
积分:9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6月1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红云

发贴心情
 "银都"的崛起,不仅有永兴农民的勤劳智慧,还与政府的大力扶植是分不开的.如果有机会一定带着我的朋友到永兴去看看.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6/2 7:54:28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永兴金银产业闪耀科技之光

        由永兴鑫泰银业公司自主开发的“多金属复杂渣料的综合处理工艺研究及运用”项目,经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月底荣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运用全湿法流程处理多金属复杂渣料,大大提高了贵金属的浸出率和综合回收率,自去年 7月投产以来,每年可为企业增创产值3亿元,税收2000万元。

为切实做大做强金银产业这个县域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近年来,永兴县大力实施“科技强县”战略,积极引导金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依托科技进步推动金银产业朝“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该县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余万元用于金银精深加工企业和项目的贷款贴息,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永星有色、鑫达银业、富恒贵金属、西河企业集团等企业每年用于新技术开发的经费达到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

该县不断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人才,开发新工艺、新产品,西河企业集团投资300万元引进6个高级人才,与中南大学合作组建永兴金荣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和生产银基触点材料系列产品,2005年开发的“前置氧化双挤双拉制备银金属氧化物接点材料”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全县已有2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鑫达银业公司自主开发的“高效银电解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永星有色金属冶炼公司投入1000万元,成功开发出高纯银、高纯铋、高纯铟提炼新技术,去年实现产值3.2亿元,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6/5 20:22:29

 4   4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31250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