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在湖南安乡,在那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堤垸内,曾下放成千湖南师大附中等长沙中学的知识青年,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青年忘不了这片土地,更忘不了这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经常三五成群回访安乡,凭着记忆中点点碎片去寻找心底渴望的情感源头。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动网先锋论坛各地知青安乡知青 → 茶文化之饮茶方法的演变

您是本帖的第 545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茶文化之饮茶方法的演变
同歌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知青元老
文章:2450
积分:1587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3月8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同歌

发贴心情
茶文化之饮茶方法的演变

         茶文化之饮茶方法的演变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我国有数千年的饮茶史,人们的饮茶方法随着制茶技术和饮茶实践的发展进步,有过四次较大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茶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他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山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他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

  第四个阶段:泡饮法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这是茶在饮用上又一进步。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同今天大多数人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

  目前开始的速溶茶、茶饮料等饮用方式也许正是新兴茶饮法的开始。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28 9:57:16
笔架山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1694
积分:13240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2月7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笔架山人

发贴心情
宋陆游诗说,“矮纸斜行闲作草(写草书),晴窗细乳戏分茶”,此“分茶”不知是如何“分”法,应该也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方式,茶汤可能是白色的(细乳?)。也曾花时间去查过,没有搞清,不知同哥知道具体情况否?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28 21:40:19
安乡农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874
积分:18153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10月8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安乡农夫

发贴心情

去日本时欣赏过日本的茶道,据说还是唐时传过去的。唉!自己祖宗的东西怎么就那么容易丢掉呢?

现在的茶艺表演大都推销茶叶谈不上亨受了。

蝴蝶双双入菜花,

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

知有行客来买茶。

宋.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28 22:03:48
同歌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知青元老
文章:2450
积分:1587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3月8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同歌

发贴心情

笔架山人:我也不知具体情况,但以下转文可以给你参考。

晴窗细乳戏分茶 (徐晓村)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是一首名诗: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低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更可说是家喻户晓。因此历来选家选宋诗多会将此诗选入。流行较广的选本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钱钟书选注的《宋诗选注》就都选了这首诗。但对“分茶”的解释却并不一致。《中国历代诗歌选》未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曰:“分茶,犹言品茶。分,鉴别的意思。”这似乎只是就字面的意思作解,分茶即为品鉴茶的好坏,显然不确。《宋诗选注》(1989年版)所注最为详尽:“‘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诗文笔记里常常说起,如王明清《挥麈余话》卷一载《延福宫曲宴记》、杨万里《诚斋集》卷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宋徽宗《大观茶论》也有描写。黄遵宪《日本国志·物产志》自注说日本‘点茶’即同‘宋人之法’:‘碾茶为末,注之于汤,以筅击拂’云云,可以参观。据康熙时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嘉庆时李鼎元《使琉球记》等书,这种‘宋人之法’,也在琉球应用。”
    其实钱钟书先生所指各书中记述的并非都是“分茶”。陶谷《清异录》云:“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也就是说,宋代有一种在茶汤表面上作画的游戏,与“碾茶为末,注之于汤,以筅击拂”的点茶并不是一回事。但《清异录》并未说这种“茶百戏”就是分茶。然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所写则确实为“分茶”。诗云: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僧弄泉手,隆面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免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尺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与何答。
    ……
    可见“分茶”就是用瓶中之水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上冲写出字来(银瓶首下仍尺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与《清异录》中所说的在茶汤表面画画是一致的,“分茶”应该就是“茶百戏”。
    但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大观茶论》中并没有记述“分茶”,而只是讲了“点茶”。《大观茶论》除总论外共分成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二十个部分,其中只有《点》是专门讲点茶的。其文曰: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注汤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伤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雾云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凝胶,环注盏畔,勿使浸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簇,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面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梢,宽而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焕然,轻云渐生。五汤乃可稍纵,筅欲轻盈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各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香气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着*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宋徽宗这里讲的都是如何点茶,即黄遵宪所谓“碾茶为末,注之于汤,以筅击拂”,只是过程更为复杂,解说更加详尽而已,但与“注汤作字”和“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的分茶即茶百戏不同,则毋庸置疑。
    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另一条材料:蔡京《延福宫曲宴记》云:“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这里只说明是:“注汤击拂”,而且用“疏星淡月”来形容“白乳浮盏面”也是来自《大观茶论·点》的“疏星皎月”。因此,此处所记也应为点茶。
    因为钱钟书先生所指示的几条材料,有记分茶者,有记点茶者,故″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中“分茶”究竟为何并未解决。其实,不仅陆游明确说自己在“分茶”,即从诗意上看也应为“分茶”。前一句“矮低斜行闲作草”,是说诗人于百无聊赖之际随手涂写以打发时间,并不是正经八百地练习书法或作字,因为字行都是斜的。与此句相对的则只能是“戏分茶”。我们由《大观茶论·点》可知,点茶是需要全神贯注,耐心细致的。而诗人此时并非要真的喝到一杯好茶,故也在茶汤上随手写字作画。倘若是点茶则过于正式,与前一句对不上了。
    我最喜欢喝铁观音,价位高的真是一种享受,朋友请我喝过几次,太好喝了,那是真正的品茶,戏分茶可能也是这样。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28 22:14:25
笔架山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1694
积分:13240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2月7日
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笔架山人

发贴心情
谢谢同哥的指教。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29 22:39:55

 5   5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07813 秒, 3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