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 ★ 江阴《长卷谜踪》

[视频] ★ 江阴《长卷谜踪》
编导 王宝成 摄像 胡斯奥
在江阴市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幅国画长卷,这幅画平时保存在博物馆的文物仓库里,从未公开展出过。《走遍中国》摄制组来到江阴时,恰逢博物馆为庆祝新馆建成,准备展览这幅作品,我们有幸见到了它。
这是一幅长达3米多的花鸟长卷,从右至左,分别画有青竹、栀子、水仙、梅花、苍松等,后面有一篇一百多字的跋文,记述了这幅画的作者以及他们所画的内容。根据那篇跋文我们得知,在六十四年前的一个春天,当时中国画界十一位著名的书画家,共同创作了一轴长卷,送给了一位名叫刘天华的人。在长卷画幅上,赫然题签着徐悲鸿、张大千、于非闇、汪霭士等大师的名字。
徐悲鸿,早年留学法国,学习油画,回国后先后担任国立北京艺专美术教授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擅长西画,但精于国画,尤其是他的水墨奔马,笔墨酣畅,自成一家。
张大千,曾经出家为僧,法号大千。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在敦煌莫高窟的石窟里临摹三年,精心揣摩唐人笔意。
汪霭士,当年曾以梅花而画坛称雄……
这幅长卷应该说是极为珍贵的,世上决不可能再有第二幅。这十一位国画大师齐聚北京,联手作画,应该说是仅此一次。
唐汉章是江阴市博物馆的原馆长。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江阴西横街的刘氏兄弟纪念馆。他告诉我们,刘天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中学没有毕业,就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后来还当上了北京大学的音乐教授。他短短的一生写下了十首二胡独奏曲和四十七首练习曲,他把千百年来流行在下层社会的二胡搬上了大学的讲堂。
刘天华的哥哥刘半农,在20世纪初期,与陈独秀、鲁迅、钱玄同、胡适等人共同在《新青年》杂志上撰写文章,掀起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波澜。刘天华的弟弟刘北茂,原来在北京大学教外语,二哥刘天华去世后,毅然改行,一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出生在长江边上的刘氏三兄弟,被誉为江阴三杰。1987年,江阴市政府决定要把刘氏兄弟的故居,改建成纪念馆,这项工作就落到了唐汉章的身上。
不仅刘氏故居混乱的情况让唐汉章感到无从下手,而且他对文物管理还是个门外汉。唐汉章一边做故居的搬迁改建工作,一边学习相关知识。故居修复了,要办纪念馆但没有可供展览的文物。唐汉章想到刘氏三兄弟的后人,他们手里应该保存有大量的刘氏兄弟遗物。为此,唐汉章第一次来到北京。
刘育毅,是刘天华先生的大儿子,唐汉章来北京后,第一个就找到了他。在他的帮助下,陆续联系上刘氏兄弟的其他后人。这一次北京之行,唐汉章征集到了第一批珍贵的文物,其中就包括那幅珍贵的长卷。当那幅长卷安全抵达江阴,第一次徐徐展开时,大家都愣住了。但是,当时唐汉章并没有对这幅画开展研究,只是将长卷妥善地保管起来,同时也把画卷上的谜团与长卷一同深藏。
2006年初,江阴市博物馆找出了那幅深藏不露的长卷。在撰写展览的解说词时,工作人员遇到了难题。这幅画作于1932年农历正月,而那一年的6月,刘天华到北京天桥收集民间音乐素材,不幸染上了猩红热,医治无效,于当月病逝。那么,在那一年的春天,这些书画家如何聚在一起,为什么要为刘天华集体创作这幅画?刘天华到北京仅仅十年时间,是因为何等的作为,才让这些国画大师以画相赠呢?
工作人员决定首先从长卷上的画家入手,但是,除了当今几个耳熟能详的大家以外,他们甚至弄不清另外几个人的身份来历。为此,江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开始了艰难的查询和考证。
画卷上的作者身份一个个明晰起来,这些人都是当时北京书画界知名的人物。
而刘天华当时也居住在北京,他是继哥哥刘半农之后,被蔡元培聘请到北京大学教授民族音乐的。这位从没上过大学,只是以教授音乐为生的中学教员,从此走上了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坛。除了教授二胡课程外,刘天华还利用一切机会,向社会呼吁二胡在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包括召开音乐演奏会,介绍二胡曲目。
早在汉代,中国的记载中就有了胡琴,到南宋时期,这种来自北方的乐器经过江南人士的改造,大致变成了竹子琴身、马尾做弓的形状。虽然这种乐器在江南丝竹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一直流行在社会的底层。这种当时走街卖艺的玩意儿,后来它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这场变化的人,就是刘天华。改变二胡地位低下的状况,刘天华是从为二胡谱曲开始的。
1927年,蒋介石公然破坏国共两党合作的局面,在北京执政的军阀张作霖也逮捕了一大批共产党人,并把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等人,处以死刑。张作霖还以有伤风化为由,关闭了北京各大院校的音乐系。刘天华面对突如其来的血雨腥风,感到难以压抑的愤懑,在这一年,他创作了二胡独奏曲《光明行》。这首二胡独奏曲刚毅强烈,激昂向上,一位音乐评论家曾说过:《光明行》一曲表现了刘天华的乐观精神和不屈的意志,表现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展望,是“五?四”时期一首少有的具有民族气派的进行曲风格和民族器乐作品。
也在这一年,一位身穿西装、风流倜傥的客人走进了刘天华的家门,这引起了刘育毅的注意。后来,刘育毅得知这位客人叫梅兰芳。梅兰芳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9岁登台演出,后被评为四大名旦之首,多次到日本、美国、苏联演出, 1961年,出任中国戏剧学院院长。当年,梅兰芳接受了美国的邀请,前去表演京剧艺术。但是中国京剧历来都是师徒相传,没有剧本和唱谱。由于刘天华在北京音乐界的知名度很高,梅兰芳就找到刘天华。
两年后,这本凝聚着两个人辛勤汗水的《梅兰芳歌曲集》正式出版,。
也许就是因为刘天华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刚毅不屈的名士气派,让同样具有反叛精神的书画家们产生了共鸣,才为他共同创作了这幅长卷。梅兰芳21岁开始学画,与张大千等人有非常好的关系。
随着画卷上作者身份的逐渐明朗,江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似乎看到了谜团破解的曙光。刘育毅对另外一些事情记得非常清晰,那就是刘天华经常把街上的民间艺人像客人一样请到家里来,听他们演奏,记录曲谱。其实,早在江阴的时候,刘天华就喜欢上了来自民间的音乐。
1914年,刘天华来到江阴华士镇上的华士小学教书。一天,刘天华突然听到了一阵响亮的唢呐声,他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正吹奏乐器乞讨,刘天华被他精湛的技艺深深吸引住了。后来他找到了这位叫龚发健的乞丐。后来倔强的刘天华没有听从校长的警告,失了业的他又回到了江阴城里。这时,父亲刘宝珊病重卧床,哥哥刘半农在上海谋生,弟弟刘北茂年龄尚幼。刘天华担负起护理父亲,照顾弟弟的责任。在陪伴父亲的日子里,刘天华写下了他的第一首二胡曲《病中吟》,这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首二胡独奏曲。在后来的日子里,刘天华又写下了二胡独奏曲《月夜》和《空山鸟语》。
刘天华的家离江阴城里的文庙不远,附近还有一座名叫涌塔庵的佛寺。刘天华小的时候,常常到寺庙里着迷地听和尚、道人演奏音乐。就是这些朴素的地方民间音乐,深深地影响了刘天华。 就在创作《病中吟》不久,刘天华的一位老师,已经升任常州省立第五中学的校长。刘天华背着一把二胡,坐船去找这位老师。很快,他凭借自己非凡的音乐才能,被聘为这所学校的音乐教员。
1922年春季的一天,常州中学的门房给刘天华送来了一个来自北京大学的公务信封,刘天华心里一沉:莫不是远在英国留学的哥哥出了什么事?他忐忑不安地拆开信封,里面只有短短的两行字:兹聘请刘天华先生为本校附设音乐传习所民乐导师。校长蔡元培。
刘天华到北京不久,便结识从法国归来的徐悲鸿。这两位同是江苏人的教授,很快成为了好朋友。在那幅长卷中,徐悲鸿为刘天华画了苍松,表达了他对这位江阴老乡的尊敬。后来,徐悲鸿还单独画了一幅他最擅长的马,送给了刘天华。
我们很难知道六十四年前那个春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但不妨根据这些事实得出一个推论,众多国画名家十分欣赏刘天华的音乐才能和为人的气节,在某一次聚会场合,徐悲鸿、张大千等人共同完成了这幅世上无双的国画长卷。
2006年4月,江阴博物馆纪念展览如期展出,张大千、徐悲鸿等人所作的长卷,首次向观众亮相。但是,长卷中的一些谜团,依然困惑着试图解读它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