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母亲在国难中求学--灵灵仙子
[原创] 母亲在国难中求学
往事如画 母亲在国难中求学
——2007年母亲节献给母亲的礼物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很严重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摧毁了多少女子成才之梦。我的外公是一个很开明的人士,为了让我母亲读书,排除了许多阻力,毅然兄弟分家。当时正是抗战之时,日寇的入侵导致家道中落,使母亲的求学之路更加艰难。“文夕大火”后,省里把普通中学、中专、中技联合起来成立了湖南省临时中学迁到边远山区去了。
家里虽然答应她读书,但一切都得靠自己。1940年的初春,母亲孤身一人背着行李,徒步走到湘潭去考试。在炮火连天,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国难之时很难及时入学;而且一个姑娘家在外行走多有不便;还好,那时往那边去的人很多,路上并不寂寞。等她到了湘潭时,考试日期已过。这时是没有回头路可走,如果回去就意味着她再也不能读书了。那时的主考老师很灵活,也很惜才,出了一道作文题,一张数学试卷,一张常识试卷,进行了一个人的考试,考后马上阅卷。我想:现在很难为一个人进行一场考试。
母亲被临时中学的初中录取了。学校在安化县的桥头河。她从湘潭出发,还得走三天,每天要走90里路才能到学校。学校男女是不同班的,男生班和女生班相隔有五里路。当然没有《恰同学少年》里那样地浪漫。
头两年每年还能回家,当日军步步紧逼长沙时,有家不能归了,只能呆在学校里。初中毕业时,由于长沙沦陷不能回家,又没钱读书;而那时的师范,书本费和伙食费都不要钱。母亲是一个聪慧的人,想考哪所学校,就能考上哪所学校。为经济所逼,她只好放弃考普高,而去考“一师”了。外公一心想要母亲读大学的,为此还流过泪。
现在的人一定会说:“兵荒马乱的年代,教育质量一定不行!”不,你错了!那时“一师”的老师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绝没有滥竽充数之人。一位大家都熟悉的李**老师,诗词很好,文学功底很深;可只能做她们的生活辅导老师,偶尔代一下课。
在国难当头之时,学校里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她们唱抗日歌曲,演抗日戏,甚至纷纷报名上前线。战争是残酷的,不收女兵,她们都只好作罢。
1945年秋,抗战胜利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桥头河。师生们彻夜狂欢。在外数年的游子终于可以回家了!拿什么来庆祝呢?想买串鞭炮放放,又苦于囊中羞涩。那些店铺的老板看到了学生的困窘,立刻要学生们去拿,不要钱。可见当时人们对抗战胜利是何等的感情。
年底,母亲从“一师”毕业了,回到朝思暮想阔别了几年的家。 下面附一张在安化县桥头河照的毕业相。她们都穿着校服,校规是不能留长发的。我家的这张照片在“浩劫”中被当作反动材料没收了。幸好,她们班个别同学还保存着这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