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新闻网-经理日报
走进中国银都
2007-3-9
——我国银业生产龙头企业湖南鑫达银业有限公司见闻
本报记者贺光松通讯员刘孝辉
永兴人创造的奇迹
金银,是财富的象征;白银,是纯洁的体现。可以说,这是世人的共识。然而,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白银的主产地在哪里?白银是怎样提炼出来的,又是如何加工成款式多样的精致产品的?却很少有人了解、知道。
春节前夕,记者决定到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银都”的永兴县一探究竟,揭开其中的奥秘。记者从北京出发,经长沙,沿京珠高速疾驰3个多小时才进入湖南省南部的永兴县境内。“中国银都——郴州永兴欢迎您”。迎面而立的这幅巨型标语,让到永兴县的每个人即刻感到温暖扑面,仿佛把你带进了我国白银的主产地,把你带到了一个神秘的银色世界!
令人不解的是,被命名为“中国银都”,素有“煤炭之乡”、“华侨之乡”、“冰糖橙之乡”美誉的永兴县,金银矿产资源却为零,是实实在在的没有银矿的“银都”。可就是在这样一个无银矿资源的土地上,永兴人靠勤劳和智慧,坚持化废为宝、循环经济理念,把祖辈300多年回收冶炼金银的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为一体,收购一些厂矿、医院和相关企业所产生的废渣、废料和废液等,通过先进工艺技术,从中提炼回收金银,演绎出了一场无银矿资源却成为白银主产基地的生动感人故事,创造出了人间奇迹。
据永兴县有关部门统计,到2006年年底的近10年间,全县100多家各类金银生产企业从“三废”中提炼黄金36吨,白银1.2万吨,其他有色金属100余万吨,创造社会财富总额多达300亿元。其中白银产量5年来逐年递增:2002年1500吨,2003年1680吨,2004年1810吨,2005年1890吨,2006年1月至11月增加到1910吨。就是这样的佳绩,使永兴县保持着占全国白银生产近1/3的份额,连年稳居全国第一大产银县,“中国银都”当之无愧。
他敢把“中国银都”写在公司综合大楼上
在永兴县,只要提起金银业的发展,人们就会异口同声地称赞这一行业的龙头企业——湖南鑫达银业有限公司的卓越贡献。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曹生文也随着企业越做越大和“永银”白银品牌的逐年走红,各种桂冠接踵而至,迅速成为闻名全县乃至全国同行业的顶尖人物,成为全国一些媒体追捧的一大明星。
走进永兴县城,宽敞的道路,整洁的街道,葱郁的树木,穿梭的车辆和人流,到处呈现一派南国风光。就在接近县城中心区的道路北侧,一座墙面上书写有“中国银都”的新颖建筑特别引人注目。看着这4个书写流畅金光闪闪的大字,让记者很快联想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命名。难道这就是“中国银都”?谁敢把“中国银都”写在自己的建筑上?他能代表63万永兴人!面对这座五层建筑,记者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连串问号。
进入大楼正厅,记者迎面看到的是这座建筑的真正主人——湖南鑫达银业有限公司。在大厅右侧的橱窗里,整齐陈列着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上至国家有关部门,下到县委县政府授予鑫达银业有限公司和曹生文的各种荣誉证书:“中国知名品牌”、“2006年度中国行业企业信用·商誉AAA级单位”、“湖南省百强企业”、“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湖南省青年企业家鲲鹏奖”等。
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荣誉的取得来自鑫达人近几年创造的佳绩和对国家所做的贡献。他如数家珍地列举了一连串的数据:2003年至2006年,公司年产“永银”牌国标1号白银均在300吨以上,产黄金2吨以上,白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10;年产国标1号电铅3000吨,粗银400吨;年产值从几亿元到2006年的11亿元,上缴国家税金从2003年的600多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000多万元。在这些荣誉证书和令人敬佩的数据中,记者开始领悟到鑫达银业有限公司为何敢把“中国银都”书写在综合大楼上的真正涵义。
记者见到企业的创始人曹生文是在他办公室外面的会客厅里。当时曹生文在参加公司下属企业——郴州永银米业有限公司开业典礼后,未来得及休息,就匆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见到他,的确让人难以把他同现代企业家联系在一起。他今年46岁,举止大方,朴实无华,炯炯有神的双目中透露出他的精明和聪慧。尽管他貌不惊人,与普通老百姓毫无二致,但谈起他的创业史和企业发展前景来,则是智慧过人,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有较强的鼓动性,令人折服,不愧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企业家。从曹生文的言行举止中,从一篇又一篇的事迹报道中,记者对他的人生轨迹、失败与成功、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沙坑里蹦出知名企业家
曹生文不是天生的企业家,他同所有成功人士一样,都是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同艰难和困苦的较量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曹生文出生在永兴县黄泥乡沙坑村,这里一个山丘连着一个山丘,偏僻贫穷。但这里延续了300多年历史的金银冶炼技术,熏陶着这位出生贫寒的农民。他说:“对于白银,我有着故土般的眷恋和亲近的感情。”“只要谈到白银,即使在异国他乡,提炼金银的画面也会从我的脑海中蹦出来。”
曹生文从小就立志要走出这片黄泥土地,投身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奋斗,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1979年到1982年,曹生文满怀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告别沙坑村,在军营里生活了3年。这3年是他人生旅途中的转折点,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培养了吃苦、忍耐、包容、负责和执着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一直支撑着他去创业、拼搏,在挫折中奋起,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最终稳稳地站立在白银行业的顶端。从部队回乡后,曹生文不断探索致富之路,他尝试过种植业、农机服务业,但均未成功。后来,他在朋友的引领下踏进冶炼行业。创业初期,他借来数万元做了一回阳极泥生意,意外地炼出数十斤白银。从此,尝到了甜头的他埋头干起了冶炼业,并在小作坊式的冶炼中积累了几十万元资本。为了把生意做大,1996年春,他通过家里凑、银行贷等办法,筹措了60万元,单枪匹马到外地洽谈生意,结果买回一批废料,赔了夫人又折兵。曹生文遭到人生的第一次重创,但他没有退缩,坚信有党的好政策,只要拼搏,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敢于奋进的人。1996年冬,他以房屋作为抵押做成了第一笔生意。这时,恰逢白银价格狂涨。机遇成就了曹生文,他一下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增加了原始积累。从此,他迈上了稳步发展的康庄大道,从小立志改变自己命运的凌云壮志终成现实。1999年,曹生文一举投资300万元建起一座通过湖南省环保评估、具有一定规模的冶炼企业——顺达冶炼厂。经过3年打拼,该厂佳绩频传,为后来鑫达银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曹生文站在现代企业家的高度,摒弃狭隘的思维,决意彻底改变单一陈旧的生产模式,向多元化、现代化企业发展。他力排众议,投资1200万元,在县经济开发区创立了湖南鑫达银业有限公司。从此,一个以工业“三废”回收利用处理为主体,集金、银、锡、铅冶炼和金银提纯、深加工于一体,以网络及现场金银交易为主要经营范围的综合性银业公司在湖南大地正式诞生。曹生文带领员工经过三年的努力,一个多元化经营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已初具规模。到2007年2月,公司先后组建顺达冶炼厂、白银精品厂、白银工艺制品厂、郴州永银米业有限公司,总资产达1.8亿元,年产值达到11亿元,迅速成为全县白银行业的龙头老大,曹生文也随之成为闻名全行业的企业家。
“舞活龙头”成为永恒主题
记者在采访中体会到,在拥有100多家冶炼金银企业的永兴县,鑫达银业有限公司是他们的龙头企业,已成为全县不容分辩的事实。龙头企业“舞活龙头”,把企业做大做强,是鑫达公司的永恒主题。近几年,鑫达公司狠抓四个战略目标的实施,力争“舞活龙头”,在全行业撑起半边天。
建设具有科学管理、高素质人才、高效率运作的团队,这是鑫达公司实施的第一个战略目标。作为公司领导人的曹生文非常注意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经常把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他常说:“鑫达公司是文化的企业,我把企业文化当作自己的文化。”他是这样诠释自己的名字的:“我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我们都有过披星戴月的奋斗生涯。而生文呢,就是既要生产又要文化。”从这一理念出发,他不惜重金吸纳、聘请非家族成员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进入到公司中上管理层。这样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带动了全公司的高效率运作。现在公司上下形成了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积极上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工作。
走科技创新之路,全力打造知名品牌,让“永银”走向世界。这是鑫达公司实施的第二个战略目标。鑫达人深知,企业要发展,龙头能舞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是走科技创新之路,打造白银知名品牌。最近,他们已做出创业发展前景与规划,决定提高企业整体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公司组建了技术开发部,负责粗银冶炼技术、白银精加工技术、白银工艺制品技术,鼓励科技创新,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公司确立的发展战略理念是:创名企,做名牌。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他们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永银”牌1号白银,银含量在99.995%以上,8个微量元素都达到国标要求。2004年到2006年,他们生产的“永银”牌1号白银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用户最喜爱的20家白银名牌”,并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名牌”和“中国知名品牌”。他们用“永银”牌白银做原材料,开发生产的银饰品和银制品近百个品种,银纯度都确保在92.5%~99.9%,力求精美、典雅、高贵,极尽体现民族特色。鑫达人并不满足,又确定更高的发展目标,要在目前白银纯度99.995%的基础上,研发出高纯度99.999%的白银和超细银粉,形成年产量600吨、多规格系列白银产品的生产格局,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力争3年内让“永银”牌白银成为“中国名牌”,5年内成为国际白银交易所“伦敦”注册品牌。
鑫达公司实施的第三个战略目标是:坚持诚信经营、诚信纳税、诚信做人。这也是曹生文要求员工必须做到的。公司从创业以来,始终秉承诚信理念,坚持诚信经营、诚信纳税、诚信做人。“诚信”两个字深深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心灵中并主导着他自己的言行。在产品出售时,他们从不因价格上涨而毁约;在收购原料时,也从不因市场价格走低而变卦。正是这种诚信经营理念赢得了客户的尊重,赢得了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赢得了畅通的销售渠道和广阔的市场。用曹生文的话说,我们是“先做儿子,后做老子”。以前,我们是到处找货源,现在是在家等货源都应接不暇。为此,公司先后被湖南省授予“全省民营企业质量信得过单位”、“湖南百家诚信示范单位”等称号,并荣登“全国诚信单位光荣榜”。
多元化发展,注重资源循环利用中的环保工作,这是鑫达公司实施的第四个战略目标。曹生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企业向更宽领域拓展、保持企业的均衡发展早有成熟的思路,并正在按这一思路推进。他说;“企业不能只走一条路,就是主打一种产品,也要多元化发展。万一市场发生大的变化,主打产品生存不下去,我还有其他的路可走,靠其他的产品生存。”据他介绍,公司除了提炼白银、加工银制品之外,正向农业领域进军。日前,经有关部门批准,他们成立了郴州永银米业有限公司,是郴州地区国家粮食储备指定企业,负责收购储存稻谷、加工大米。这一市场打开站稳后,再向餐饮业、食品业发展。同时,他们结合企业主打产品,利用有效资源,推出了“中国银都”工业旅游项目,开辟了银都展览、银制品展销中心、白银提纯观光园、白银工艺制品厂四大景区及两条观光旅游线。公司还规划建设二期工程,即建设“中国银都第一坊”,届时,这个集永兴自然、人文、工业等于一体的特色新景区,将成为国人瞩目的新亮点。在多元化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中,鑫达公司极为关注环境保护,对有污染环境的项目大力投资,增加设备,用心改造。容易造成污染的冶炼厂和电解提纯生产线均通过了环境保护评估,成为无污染企业。
不能忘记抱着我长大的父老乡亲
鑫达公司发展了,曹生文也出名了。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民,迅速成长为拥有上亿元家产的知名企业家,从没有离开过党组织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从没有离开过父老乡亲、亲朋好友的鼓励和资助。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在他被鲜花、荣誉和桂冠簇拥之时,他感激地说:“作为一个农民企业家,我的创业之路历经坎坷,我不能忘记那些呼唤着我的乳名、抱着我长大的父老乡亲。”“从贫困中走来,我最能体会仍处于贫困之中的人们的感受。”这是一个真正有良知、对社会负责任的成功企业家发自肺腑的情感。曹生文带着这种对社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做了大量的善事,回报党和政府、回报社会和他关爱的人民。
1999年,曹生文的事业刚有起色,他就想着资助家乡10多名青年创业,尽管一些资金有去无回,但他无怨无悔。看到他们中有的人迅速崛起,他感到慰藉和坦然。鑫达公司成立后,他力主创办福利厂,为5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他热心公益事业,造福乡里,无偿资助100多万元,帮助村里修路架桥。他还为贫困生捐赠达40万元,并长期帮助10多名残疾人、五保户维持生计。据公司有关人员介绍,近几年来,他共捐助达200多万元,资助洪灾中受灾群众和工程建设。鑫达人的这些善举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曹生文富起来之后,一方面时刻想念着处在贫困中的父老乡亲,一心想通过自己的资助带动一方群众摆脱贫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把本公司的职工当作兄弟姐妹一样看待,让大家在企业工作安心、宽心、舒心。他把一些单位的近300名下岗职工接受过来,进行技术培训,然后分配到各个生产岗位,解决了这些人的生存之忧。同时,公司还组织工会、团组织,经常开展一些有益员工身心健康的活动,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公司还为员工办理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使员工心有所归,老有所养。员工们都称曹生文是自己的父母官,什么问题、困难都为他们想到了、解决了。这体现了一个成功人士的优良品质,是当代企业家的楷模。
企业家的期盼与记者的感悟
结束这次采访之前,曹生文面对记者的提问谈了他的苦恼和期盼。他告诉记者:“在企业的资本运作过程中,资金困难是我最苦恼的事,虽然公司年产值达到11亿元,但是除去生产成本等开支外,企业流动资金所剩无几。企业要维持生产,就只能用这些流动资金去收购原材料,扩大再生产,而且现在原材料价格提高,钱少了就周转不过来。所以说,我们整天都在为企业的流动资金而苦恼。”在谈到他的期盼时,曹生文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神情。他说:“从现在的情况看,银业的发展还不是很顺畅,无论是资源的开发、流通、产品的深加工,还是科技的创新、拓展国内外市场,这其中都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政府支持主要是在政策支持,加大对资源收购的支持、对银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支持。只要有政策上的支持,白银企业就一定会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我们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记者在鑫达公司先后采访了坐落于黄泥乡工业开发区的中盛福利有限公司冶炼金银的设施和技术、环保设备,白银精品厂的自动化控制电解、烘干、铸锭工艺三条生产线,白银工艺制品厂的雕刻、造型、刨光等工艺生产车间,永兴县金银冶炼历史展览馆,银制品展销中心,永银米业有限公司等。所见所闻,让记者真正感受到了鑫达公司在这个银色世界里所处的主导地位,说鑫达公司是“中国银都”的龙头企业一点也不夸张。她确实代表着我国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银都”的奥秘已经被揭开了,正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时,记者也感悟到,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在经过了惨痛的付出和曲折的抗争后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没有勤奋、拼搏的精神,没有勇攀科技高峰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没有回报社会和关爱弱势、贫困群体的善心,就不可能赢得党、政府和人民的掌声。企业家来自人民,离不开人民。企业家成功之后,要时刻想着人民,与人民心连心,带动全社会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