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湖南永兴本地知青编写的一本知青回忆录,书名为《曾为知青》。文中描述了永兴当地知青在当年的件件往事,勾引起读者对当时情景的缕缕回忆。是一本有一定价值的文史资料。欢迎璨多的永兴知青上网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动网先锋论坛各地知青永兴知青 → [转帖] 永兴:无银矿的“银都”是怎么样炼成的

您是本帖的第 1042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帖] 永兴:无银矿的“银都”是怎么样炼成的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转帖] 永兴:无银矿的“银都”是怎么样炼成的
         永兴:无银矿的“银都”是怎么样炼成的
        来源: 作者:赵文健 范亚湘 时间:2007-04-22

        据长沙晚报4月22日报道 一个并无银矿资源的永兴县,为何会被世界白银协会授予“中国银都”的桂冠?为了揭开这个谜团,前不久,记者一行人到永兴县进行了一番探访。

    没有几栋像样的大厦,没有如织的人流,更没有繁华的商业气氛,让外来人一点也感觉不到“黄金白银”城市的富贵与奢华。与记者同来探访的湖南湘绣城董事长、韩国人林起大先生不由遗憾:“中国银都”怎么比长沙县的县城星沙还小?

    奇 闻

    “三废”炼出黄金白银

    谁也没有想到,“中国银都”会在永兴,更没想到,“中国银都”的牌匾会挂在湖南鑫达银业有限公司门口。当然,在永兴大大小小的众多企业中,鑫达银业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永兴成为中国的银都,所有的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奇迹。”鑫达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生文绘声绘色地说:“在中国,已经命名的有金都、银都、玉都、锡都、锑都等城市,其他‘都’全是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方,但独有永兴是一个没有银矿资源的银都。”

    那么,没有银矿的永兴又是靠什么冶炼出白银的呢?

    在鑫达公司徐副总经理的带领下,记者驱车8公里,来到了永兴黄泥工业园的鑫达冶炼厂。

    在一个山坡上,是依坡而建的简陋厂房,14个土法炼银的煎炉一字儿排开,一些正在炼银的煎炉冒着熊熊火焰,几个技术工人在煎炉边慢慢地来回走动。在厂房的一角,堆放着黑乎乎的冶炼白银原料——工业废渣、废料。

    永兴全县有3万余人从事金银产业,但是,却有1万多人是常年跋涉在外,专门从事含银废弃物收购。在全国各地,只要是生产和使用银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永兴人的身影。

    “这是我们从全国收购来的含有金银等有色金属的工业废渣、废料。”一位冶炼厂的技术人员说,“这些废渣、废料在别的地方是不值钱的,甚至还要倒出钱才能找到堆放的地方。但到了我们这里却成了‘宝贝’了,只要放进高温的煎炉经,便能冶炼出白银。”

    正巧,有一个煎炉准备出银了。只见一位工人拿一把很长的火钳夹着小合金罐,从呼呼冒着火花的煎炉内舀出闪着火苗的金属液体,倒进铸锅中。不一会儿,铸锅中便形成了暗灰色的金属物体。“这还是含杂质太多的白银,还要经过三次工序,才能提炼出含量为98%的白银。”这位技术人员解释。

    从工业“三废”到白花花的银子,在冶炼现场,记者感觉到了科学的一个永恒定律:物质不灭。

    奇 事

    “大循环促小循环”化弊为利

    记者在“银都展览厅”里了解到,永兴的金银冶炼始于明未,盛于当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时,明末时期的永兴白泥塘人背井离乡远走南洋打工谋生。那时南洋的金银首饰店地板是用木板铺制而成的,天长日久,木板上沉积了许多的金银粉屑,白泥塘人就以新木板换旧木板或以佣金抵旧木板的方式回收旧木板,然后用焚烧、风吹的方法提炼金银。

    这一海外华侨的金银冶炼术传回永兴,几经徘徊,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才得以发展。目前,永兴已形成从全国收集工业“三废”原料来冶炼金银的规模化生产。在展览厅内,记者看到了永兴县白银生产统计数据:2001年为1200吨,2002年为1500吨,2003年为1680吨,2004年为1810吨,2005年为1890吨,2006年为1910吨......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赚“银子”,这种蠢事永兴人不干。

    鑫达银业有限公司的提炼车间里,随着流水线的层层运作,在平常人看来不过是工业垃圾的废水、废料、废渣等被一一“变脸”:线路板变成了黄金,火炉渣变成了铋,冰铜渣变成了铜,烟卤灰转化为锑白。“刚开始时企业一般只要金银,剩的下脚料基本上都扔掉了,现在除金银之外,铅、铜、锑、钯、铟、钼等以稀有金属为主的接近30种金属都被提炼出来,真正做到了对原料的‘吃干榨净’。”

    “大循环促小循环”是永兴人对“循环经济”的贡献,即在企业层面上建立小循环,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在企业间或产业间建立中循环,实现企业、产业间的相互耦合;在社会层面建立大循环,把循环经济贯穿于生产、销售、消费、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全过程。一些去过永兴的专家认为,“再生回收、综合利用、环保生产、规模效应”是永兴人创造的“以大循环促小循环”模式。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利必有弊,只要人们勤思考,便能寻找到化弊为利的途径。我们鑫达公司,仅仅只是将资源再次进行了整合,便将环境污染的弊化为了资源再利用的利。”曹生文不无感慨地说。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鑫达公司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在冶炼厂建好了高炉烟囱、收尘室,同时又上马白银提纯生产线,将粗银冶炼成99.995%的纯银。据悉,仅仅是一个冶炼炉排烟的收尘室,一个月就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因为,收尘室回收集聚的烟尘中仍含有不少可供提炼的金属物质,将其卖给下游企业进行再冶炼,从而提炼出其他有色金属产品。2006年该公司的年产值达到11亿多元,利税达到3200多万元。尤其是这个公司出产的99.995%的国标纯银,使得中国白银市场公布的永银牌银价,成为中国银业市场的价格标杆之一,同时也奠定了其成为银业领头羊的地位。

    没有金银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却成为中国最大的产银基地;资源匮乏,却能使当地社会经济体系有效地“循环”起来。“循环经济”在永兴被赋予了独特的诠释。

    奇 招

    永兴长沙联手做“银文章”

    如果说,“循环流传、生生不息”是大自然的最高境界,那么,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佳境界又是什么呢?从工业“三废”中提炼出黄金白银,可以说不仅是境界的升华,更是人生和事业发生了质的飞跃。是守着永兴的青山绿水陶醉于日进“斗银”现状生活,还是走出封闭,寻求更大突破?曹生文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一次行业聚会中,曹生文认识了湖南星沙湘绣城总经理曾应明,对湘绣城整合行业资源做大做强的模式倍感兴趣,并多次表示愿与湘绣城合作,将产业链延伸到银业下游产业——银饰精加工生产。这个信息由湖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传到了“三湘第一县”——长沙县县长黎勇的耳朵里,黎勇敏锐地意识到,永兴银业从工业“三废”中提炼金银等有色金属的路子,使得大自然的资源达到了物尽其用,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基于此,今年2月14日,黎勇与县政法委书记范增新等人前往永兴县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在学习永兴县发展循环经济思路的同时,也表达了愿意给永兴银业提供省会展示的窗口。

    为什么带着政法委书记考察?同行的曾应明解释这是长沙县为什么能够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曹生文被黎勇县长的良苦用心深深感动。黎勇考察刚一结束,鑫达银业就向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汇入资金2300万元,委托协会为其办理银饰加工生产基地的相关手续,速度之快令很多人都惊讶!

    曹生文对记者说,“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首先要把银饰打响,开发旅游,扩大产业经营思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把白银这一块做大做强。”

    虽然,在2005年6月,鑫达公司已与国内知名的河南乾宝金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银制品生产线,结束了永兴县300年来只有粗放式低附加值的粗银冶炼历史。但在他公司年产几百吨的白银中,仍有70%是属于银锭产品,而不是高附加值的银饰商品。

    正是在发展产业的战略思考前提下,曹生文特意邀请了湖南湘绣城董事长、韩国人林起大先生、留学美国的华侨曾理小姐等人前往永兴鑫达公司参观。

    曾理小姐在参观时感慨万分,她在美国、澳大利亚读书时,只知道中国每年要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炼钢,现在目睹鑫达银业在并不现代的生产设备中,从工业废渣、废料中提炼出纯度达99.995%的白银时,深感这一环保经济的远大前景,当即代表她在国内的公司表态投资600万元人民币,在拍板决定的次日,600万元的投资款便到了鑫达公司的账户上。

    对鑫达银业的这一循环经济项目,韩国商人林起大先生评说:“过程是简陋的,结果是美好的,黄金白银是有前途的。”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22 9:28:41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永兴:高新技术打造“中国银都”
--落实党代会精神 加速新型工业化

记者 何爱华

     “金银产业潜在市场巨大,永兴金银产业也从简单的冶炼向精深加工转变,鑫泰的铟粉、纳米银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正不断开发生产并投入市场;鑫达的‘湘水’银工艺品在全国打出了品牌。”在一块A4纸大小银块前,永兴县金银管理局局长陈辉平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介绍,经过电解提纯,这块表面粗糙,颜色泛黄的粗银块,价值不到2万元,如果生产上再进一步,一块体积更小,光滑耀眼的纯银条,价值却接近3万元。如果更深一步,加工生产成一种广泛用于电视机、冰箱等家电和IT产品上的银基电工触头,比纯银条重量更轻的一圈触头材料,价值就超过了3万元。
  永兴并没有银矿,却被称为“中国银都”。
  永兴回收冶炼金银的历史可上溯至明末清初,300多年前,永兴人就开始从全国各地回收“三废”进行冶炼加工。但金银业并没有消耗永兴县矿产资源,消化的全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工业“三废”,如大厂矿、金属冶炼企业所产生的废渣、废料、废液,如尾砂、废坩锅、阴沟泥等,每年永兴县要循环利用“三废”50万吨以上。
  产银只是永兴回收冶炼业中重要的一环。永兴县县委书记陈方敏说,过去从“三废”中简单提炼出金银后,废料中一些有用的稀贵金属却被当作二次垃圾倒掉,造成新的环境污染。2000 年起,永兴金银冶炼企业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走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通过技术改造、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实现对“废弃物”的多次循环利用,建立起联系紧密、运转灵活的企业内部循环和企业之间循环模式,从而保证了从全国各地流入永兴的“三废”原料,基本上能够通过各种冶炼企业的循环利用“吃干榨净”。仅去年前11个月,永兴县金银产业实现总值60 亿元,白银产量达1910吨,占全国总产量1/4强;黄金6.8 吨、其它有色金属15 万吨,实现税收2 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34%。
  为了拉长产业链,永兴县以工业垃圾为原料进行再循环利用的企业多达150 家,能从废料中提炼出钯、铋、硒、碲、锑、铂、铟、镍等20 余种稀贵金属,成为全国冶金工业废弃物再循环利用的重要处理基地。其中湖南鑫达银业、西河铅业、富兴贵金属等7家冶炼企业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白银提纯生产线,硝酸银、氰化银钾、片状纳米银、925白银、氰化金钾等高科技产品在永兴已经投产或者试产,“永银”牌1号银被评为“2004年全国用户最喜爱白银品牌”。西河铅业斥巨资300万元并让利25%的股份,聘请国内五名掌握电子银生产领先技术的高级工程师,开发了高新技术产品银基触头。柏林永星公司与日本明和公司达成铟粉生产技术合作意向,可把每公斤7000元的铟锭加工增值为每公斤16000元的铟粉。
  陈方敏说,永兴引进台湾光洋公司投资2240万美元兴办的光洋亚光化学应用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后,年可深加工白银600吨。全县自产白银在本地加工由原来的不足5%提高到现在的12%,预计“十一五”末自产白银深加工率将提高到30%。
  目前,永兴县正在积极争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县,“十一五”期间,力争把永兴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白银产业基地、最大的白银产品深加工基地和最大的白银产品集散地!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22 9:34:37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永兴县: 严控公务接待费用

  日前, 湖南省永兴县出台了《规范公务接待工作暂行办法》,从严控制公务接待费用,限定了公务接待对象;明确了公务接待项目;规范了接待标准,提倡“食堂用餐,盒饭接待”,接待标准限定在15—25元/人餐,不得突破。这份文件出台的缘起,是该县政协全会上的一份委员提案.

       该提案是由陈昭华等十二名委员联名提出的.他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该县近几年公款消费开支膨胀,吃喝风盛行,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为此,陈昭华等委员撰写了<<制止公款消费开支膨胀的建议>>提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出台了《规范公务接待工作暂行办法》.

  据悉,目前该县县属单位2007年接待费用指标数比上年实际支出数下降了40%,乡镇单位下降了25.3%。县财政局将每季度向单位和县纪检等部门通报接待费用报账情况,从严查处接待费用违法乱纪行为。

<--/enpcontent-->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22 16:21:40
李政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763
积分:2010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3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李政协

发贴心情

永兴:突出“中国银都”优势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金银产业为主导,大力推进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合一体的经济发展格局,建立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极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不断加快了由传统的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变,使县域经济步入了跨越发展的轨道。2005年全县GDP达到54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

    一、我县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县立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规划和引导,推进了一批示范行业、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金银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以废旧物资综合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典型的循环经济产业。具体来说,该产业突出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属于典型的废物回收、综合利用产业。我县金银冶炼产业已有300多年历史,具有独特的传统技术工艺,是我县一项传统产业。一直以来,该产业以零资源性、传统性和再生性为主要特征,我县境内没有任何含金银的有色矿产资源,所需渣、废料、废液(简称“三废”),如厂矿含金银的废渣、尾砂、废坩锅、阴沟泥等。长期的传统运作和特有的从“三废”中提炼回收金属生产工艺技术,也使该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和别人不可比拟的优势。构建了一种典型的通过全社会大循环而实现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是属于典型的资源循环利用、高效利用产业。我县金银产业通过工业园区的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和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提质升级,实现了对“废弃物”的多次循环利用,加快建立了联系紧密、运转灵活的企业内部循环和企业之间循环模式。目前,我县企业除了能够提炼金银产品外,通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等措施,还可提炼钯、铋、硒、碲、锑、铂、铟等20余种稀贵金属。可以说,从全国各地流入我县“三废”原料,基本上能够通过各种冶炼企业的循环利用“吃干榨净”。同时,我县目前正在大力发展金银精深加工,开发生产了硝酸银、氰化银钾、片状纳米银、925白银、氰化金钾以及银触头、铟粉等高科技产品,不断拉长了资源循环利用的链条,使传统工业废弃物得以反复利用、循环利用,开创了全国“三废”资源的高利用率的先河。  

    三是属于典型的环保产业。我县对全国矿冶企业的“三废”处理、消减工业垃圾做出了积极贡献,每年要循环利用“三废”5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冶金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重要处理基地。同时,我县在发展金银产业的过程中,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把减少废物排放、控制环境污染放在首位,打击取缔非法小冶炼企业,引导督促企业完善环保设施,通过大力配备烟囱管道粉尘回收设备等环保设施,对金银企业生产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进行处理,既解决了金银企业环保问题,实现了金银产业的环保达标;又从烟囱回收粉尘中再次提炼出金、铋、铟等贵金属,实现了烟囱粉尘的再循环利用。对于一些在金银冶炼链条已经不可利用的废渣,我们也尽力推行循环利用,如把那些废渣用于煤渣砖的辅助原料和工业辅助原料。对确实暂时不能利用的废渣,我们通过处理后进行集中填埋,以期通过科技进步实行再次循环开发利用。
四是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我县金银产业不论是原料采购、加工,还是销售环节,都形成了规范健康发展态势,显示了巨大活力。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废弃物必然会不断增加,这为我国金银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废弃物资源”。目前,我县金银产业从业人员约有3万人,其中从事废弃物收购的约1万人,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强大的废弃物回收网络,保证废弃物资源供应。从加工环节看,我县拥有庞大的技术人员群体,他们通过提升传统工艺,引进人才,自主创新,不断改进工艺技术,降低成本,研发新产品,拉长了产业链,赢得了技术工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从产品销售看,我县白银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并打入了国外市场,销售市场十分活跃,通过实施产品名牌战略,市场份额上升,市场主导地位逐步确立。

    二、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我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尤其是突出抓好了以下三大举措: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的重视和支持,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县金银产业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传统技术工艺,更得益于上级有关部门在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80年代初,我县通过努力争取,被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湖南分行批准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永兴县金银回收公司”,使我县白银回收经营取得了合法资格;1999年我县通过驻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2586号建议,争取到中国人民总行“允许永兴自行销售回收冶炼的金银”的特殊政策,我县由此成为了当时全国2000多个县(市、区)中唯一拥有生产、销售、加工“三废”再生冶炼金银权限的县。2000年来,争取国税部门在税收政策上对我县金银产业给予倾斜,先后实行了“废旧物资增值税抵扣”、“兴办福利企业”等优惠政策,使我县金银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二是大力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搭建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平台。积极引导金银企业向园区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使全县金银产业形成了“一园多区”的格局。到目前为止,建成了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和柏林、黄泥、塘门口、洞口、太和等6个上规模的工业园区,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全县园区产值和税收分别占到全县工业产值、税收的68.5%和71.2%;目前进入工业园区聚集发展的企业达138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0余家,5000万元至1亿元的20余家,年生产白银10吨以上的企业60家,其中兴光铅业、西河铅业两家公司的白银产量进入全国同行业的前10名。

    三是大力扶持重点循环型企业,培育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我县通过金融机构的重点倾斜,对循环型企业实行资金支持;大力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双十工程”,重点扶持20家规模较大、发展潜力较好、内部管理较规范的循环型企业;对重点循环型企业实行重奖等措施,使鑫达银业、西河铅业、兴光铅业、富兴贵金属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飞速发展、不断壮大。2005年,上述四家企业为县财政提供税收近8000万元,约占整个全县金银产业的47%、财政总收入的16%。

   三、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与影响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县不仅建立了在全国极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而且获得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经过多年发展,我县金银产业已经成为了一项比较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一是形成了白银产量全国第一的总量优势。2005年生产白银1890吨、黄金6.3吨、其它有色金属15.8万吨,白银产量占到全国的28.1%;实现税收1.7亿元,是“九五”末的13.6倍,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34%。今年1-11月全县生产白银1750吨、黄金6.3吨,其他有色金属14.1万吨,实现税费1.6亿元。全县有各类金银企业19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3家。我县已连续8年成为全国最大白银产地。

    二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优势。我县传统工艺技术之精、产能比之高是其他金银冶炼地区根本无法达到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县金银产业之所以能在市场大潮中迅速发展壮大,与拥有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密不可分。特别是近几年,我县金银企业通过把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些其他任何地方都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目前,我县金银产业已经具备提炼20余种金属的工艺技术,这些技术有些是科研机构的实验室才拥有、其他许多地方所不具备的。

    三是形成了较强的市场优势。我县金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遍布全国、反应灵敏、辐射力强的市场网络,大部分产品供应到中国五矿、华通铂银市场、株冶等大型企业,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2005年我县通过兴光公司、永星公司、西河公司等企业直接出口白银259吨,2006年获得白银出口配额310吨,并且我县形成了流动有序的民间融资市场。目前,我县金银产业过10亿元的资金总量中,民间融资占40%。

    四是形成了较强的品牌优势。从整个产业看,我县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银都”已经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大品牌。从企业和产品看,已注册了“永银”、“金荣”、“兴光”、“金箭”等11个产品商标,其中“永银”、“金荣”牌白银被评为湖南省名牌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

    五是形成了较强的效益优势。我县金银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第一大支柱,不仅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增收,而且为财政提供了可观的税收收入。2002-2005年,金银产业的税收收入分别为2000万元、4000万元、8000万元、1.7亿元,连年翻番。在金银产业的拉动下,我县经济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从2001年到2005年,全县GDP从30.13亿元增加到54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74亿元增加到5亿余元。

   四、今后发展循环经济的设想

    总的来说,近几年我县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绩,这更加坚定了我县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今后,我县将按照“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生产、配套化服务、高效化利用”的总体构想,坚持以金银产业为支柱,以工业园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构筑“大产业、大基地、大循环”的永兴循环经济崭新模式。尤其是要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力度,采取有利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

    一是加大循环型企业建设力度。按照“以点带面、梯度推进”的模式,有选择地确定一批骨干企业,尤其是以一些实力较强的金银生产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是加大循环型园区建设力度。根据企业集群的特点,通过构建生态产业链的方法,对产业园区进行生态化再造,进一步投资建设好占地规模5000亩、年创产值1600亿元、实现税收10亿元的“湖南省永兴循环经济工业园”这一循环经济龙头园区。同时,进一步建设好柏林项目区、塘门口镇项目区、黄泥乡项目区、洞口乡项目区、太和乡项目区等循环经济园区,力争所有金银类企业向园区集中。

    三是加大节约型社会建设力度。重点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置和资源化处理设施,积极发展废物回收、处置与再生的环保产业,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进入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县,并立足实际,出台扶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在资金投入、税收扶持、人才技术支持、政府的管理指导和服务等方面重点转向循环经济,同时在全县开辟循环经济发展 “绿色通道”,着力打造一个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优良的政务服务环境,引导全县企业自觉地加入到循环经济中来。

    (编辑:张壮宏)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yxzx
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5/22 16:33:16

 4   4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网上贸易 创造奇迹! 阿里巴巴 Alibaba
Copyright ©2000 - 2005 Aspsky.Net
页面执行时间 0.17188 秒, 4 次数据查询